[573]
汪直的疏忽
汪直是对的。
对于朱见深而言,正确还是错误、忠臣或是j臣,都并不是那么重要,童年时候的经历给朱见深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过得舒舒服服就好。
所以他需要的并不是在背上刻字的武将,也不是在朝廷上骂人的文官,他只喜欢一种人——听话的人。
汪直是一个听话的人,不但老老实实地伺候朱见深,还能够提供各种娱乐服务,这样的人上级自然不会让他闲太久。
于是不久之后,西厂重新开张,汪直也成为了新任厂长。
汪直又一次达到了他太监生涯的顶峰。
然而不久之后,他就犯了一个错误,一个他的先辈曾经犯过的错误。
和王振一样,汪直也有着一个横刀立马的梦想。
既然是个太监,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干好这份有前途的工作,可汪直先生偏偏要出风头,但问题是当时边界比较平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汪直贯彻了新的边防方针:人不犯我,我也犯人。
事实证明,汪直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孬种,他所谓的进攻不过是杀掉人家进贡使者,或是趁人家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去马蚤扰一下老孺。等人家来报复了,他又成了和平主义者,一溜烟地就逃了,可经过他这么三下两下胡搞,鞑靼和辽东各部落真的被惹火了,不断地到明朝边界找麻烦。
朱见深纳闷了,原本平安无事的边境突然四处传来战报,他没有相信汪直的鬼话,而是自己派人出去打听,这才发现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是汪直惹出来的,这下他火大了。
朱见深同志要求不高,只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两天安逸日子,没事研究一下金丹蝽药之类的化学制造,可是汪直偏偏不让他消停,他开始对汪直不满了。
这种情绪很快被两个人察觉到了,他们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把汪直彻底打垮。这两个人一个是李孜省,另一个人是尚铭。
他们两个人决定抛弃以往的成见,精诚合作,尚铭寻找汪直的罪证,而李孜省则串通万安上书告状,双方各司其职,准备着最后的攻击。
成化十七年(1481),机会来了。
[574]
这一年,鞑靼部落开始进攻边境,朱见深接到消息十分不满,立刻找汪直进见,直截了当地对他说:
“你自己惹出的麻烦,自己去解决!”
汪直大气也不敢喘就连夜去了宣府,可当他到达那里的时候,人家已经抢完东西走了。汪直便急忙向皇帝打报告,说这边已经完事了,我准备回去。
朱见深同志回复:
那里非常需要你,多呆几天吧。
尚铭和李孜省敏锐地感觉到,汪直快要完了,他们立刻按照计划发动了最后攻势。一时之间,弹劾满天飞,原本优秀太监,先进模范突然变成了卑鄙小人,后进典型。朱见深立刻下令,关闭西厂,将汪直贬为南京御马监。
出来时还风光无限的汪直灰溜溜地去了南京,沿途风餐露宿,以往笑脸相迎的地方官们此时早已不见了踪影,汪直已经没有别的野心,只希望能够安心到南京做个太监。
可是我国向来都有痛打落水狗的习惯,尚铭还嫌他不够惨,又告了一状,这下子汪直的南京御马监也做不成了,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奉御,他又操起了当年刚进宫时候打扫卫生的工具,在上级太监的欺压下,干起了杂务。
成化初年进京成为奉御,成化十九年又被免为奉御,十余年从默默无闻到权倾天下再到打回原型,一切如同梦幻一般。
明史没有记载汪直这位风云人物的死亡年份,这充分说明,此人已经不值一提。
汪直的离去,最为高兴的自然是尚铭了,东西监派终于可以统一了。可他没有想到,下一个倒霉的人就轮到自己了。
要说仙派掌门李孜省也实在不够朋友,当年弹劾汪直的时候,他就给尚铭准备了另外一份备用本,没等过河,他已经准备拆桥了。
很快言官们就把矛头对准了尚铭,纷纷上书弹劾他的罪行,于是尚铭掌门终于也被盟主大人废了武功——去明孝陵扫地。
仙派和后派打倒了显赫一时的监派,成为了武林的主宰,当然了,这两派也不是啥好东西,江湖还是那个江湖,但就在一片黑暗之中,光明的种子开始萌芽。
说来可笑,亲自播下这种子的居然是李孜省,因为正是拜他所赐,尚铭和汪直才被赶走,从而使得另一个人登上了掌门之位,这个人就是司礼监怀恩。
怀恩敏锐地抓住了时机,安排自己的亲信陈准登上了东厂厂公的位置,全面掌握了监派的大权,小心地保护着光明的火种,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575]
坚持到底
我一直认为,好人和坏人是不能用职业以及读书多少来概括的,饱读诗书的大臣有很多坏人,而以文盲居多的太监里也有很多好人,郑和自不必说,而成化年间的怀恩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本来出生于官宦之家,衣食无忧,却飞来横祸,父亲罢官,家被抄,他自己被送进宫内,强行安排做了宦官,最缺德的是,皇帝陛下竟然还要他感激涕零,赐了个叫“怀恩”的名字。
在这样的境遇下成长起来的怀恩,如果尽干坏事,那实在是不稀奇的,可怪就怪在,这位仁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在鬼哭狼嚎、妖风阵阵的成化年间,他和商辂努力支撑着大局。但怀恩要比商辂聪明得多,他早就看出了这黑暗时局的真正始作俑者不是梁芳,不是李孜省,甚至也不是万贵妃,而是软弱的朱见深。
因为这乱七八糟的五派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春派给他提供化学药品,仙派为他求神拜佛,监派为他打探消息,后派照顾他的生活,混派拍他的马屁。只要朱见深还活着,这出丑剧将一直演下去。
所以当商辂心灰意冷,退休回家时,怀恩依然坚持了下来,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找到了破解这片黑慕的唯一方法——朱佑樘。
他曾与后宫的人们一起保守过那个秘密,也经常去看望这个可怜的孩子,在张敏说出实情的时候,他主动站了出来,为此作证,他见证了朱佑樘的成长,并且坚信这个饱经苦难的少年一定能够成为他心目中的明君英主。
他最终没有失望。
但此时,上天似乎认为朱佑樘受的磨难还不够,于是,它为这个孩子安排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为致命的一次考验。
事情是由一次谈话开始的:
成化二十一年(1585)三月
朱见深又一次来到后宫的内藏库查看他的私房钱。由于忙于炼丹等重要工作,他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了,可当他打开库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他立刻下令:
“把梁芳叫来!”
梁芳来了,朱见深没有说话,只是让他自己往库门里看。
里面空空如也。
十余年之前,这里还曾堆满金银财宝,一个质朴的小姑娘在这里默默地工作。如今已经是人去楼空。
朱见深指着库房,冷冷地说道:这些都是你花的吧。
[576]
按说盟主发怒了,梁掌门就应该低头认罪了,可这位仁兄竟然回了一句:
“这些钱我可是拿去修宫殿祠堂,给皇上祁福了。”
花了钱还不认账,把皇帝当冤大头!
这下盟主大人火大了,气得满脸通红,可他憋了半天,却冒出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我不管你,将来自然有人跟你算账!”
这句话大概类似现在小学生打架时候的常用语:你等着,我回家叫人来打你!
盟主混到这个份上,也真算是窝囊到了极点。
朱见深愤愤不平地走了,可是在梁芳的耳中,这句话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我管不了你,将来我的儿子会来对付你!”
好吧,既然这样,就先解决你的儿子。
梁芳明白,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得到一个人的帮助,于是他跑到后宫,找到了万贵妃。
自从十年前的那次失败之后,万贵妃已沉默了很久,但她对朱佑樘的仇恨却一点也没有消散,梁芳的建议又一次点燃了她复仇的火焰。更重要的是,她杀死了朱佑樘的母亲,一旦朱佑樘登基,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不能再等了,趁这个机会彻底打倒他吧,否则将来我们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年,她五十五岁,他三十八岁,朱佑樘十五岁。
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万贵妃的枕头风依然风力强劲,在她的反复鼓吹下,朱见深终于下定了决心。
在做出决定的前夕,朱见深作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他找到了怀恩,想找他商量一下执行问题。
“我想废掉太子,你看怎么做才好。”
跪在地上的怀恩听见了这句话,却没有说话,只是脱下了自己的帽子,向朱见深叩首。
朱见深等了很久,也没有回音。
“为什么不说话?”
“请陛下杀了我吧。”一个低沉的声音这样回复。
“为什么?”朱见深惊讶了。
“因为陛下的这道谕令,我不会遵从。”
“你不要命了吗?”朱见深愤怒了。
怀恩抬起头,大声说道:
“今日我若不为,陛下杀我,但我若为之,将来天下人皆要杀我!”
“是以虽死,亦不为。”
[577]
朱见深惊呆了,这个平日恭恭敬敬的老太监竟然来了这么一手,他以更为凶狠的眼神盯着怀恩,却发现毫无效果。怀恩那平静的眼神没有丝毫的慌乱。
朱见深突然发现,虽然他是皇帝,主宰着千万人的生死,却战胜不了眼前的这个人。
一个人要是不怕死,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他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对怀恩说:
“这里不用你了,回中都守灵吧!”
所谓中都,就是老朱的老家凤阳,当时已经比较荒凉了。
怀恩丝毫不动声色,也没有求饶,只是磕了个头,谢恩之后飘然而去,只留下了无计可施的朱见深。
但是怀恩的执著并没有能够打动朱见深,在万贵妃的不断鼓吹下,他仍然决定废掉太子。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真算是无计可施了,朱佑樘先生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对天大呼一句:
“天要亡我!”
没准他还真的喊过,因为不久之后,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近来掺和了一把。
成化二十一年(1485)四月
泰山地震
古代虽然没有地震局普及科学知识,但地震也算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了,没有啥希奇的,可这次地震实在不一般。
要知道,这次地震的可是泰山,那是古代帝王封禅的地方,秦皇汉武才够资格上去,光武帝同志斗胆上去了一次,还被人骂了几句。朱元璋一穷二白打天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没敢去干这项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座山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朱见深有点慌,他立刻派人去算卦,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结果那位算卦的鼓捣了半天,得出了一个结论:
“应在东宫。”
这意思就是,泰山之所以地震,是因为东宫不稳,老天爷发怒了。
朱见深一听这话,马上停止了他的行动,他还打算长生不老呢,老婆可以得罪,老天爷不能得罪。
就这样,朱佑樘在上天的帮助下,迈过了最后一道难关。
但此时的朝政之黑暗,已经伸手不见五指。朱见深虽不废太子,也不怎么管理朝政了,梁芳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李孜省肆无忌惮地安插亲信,混乱朝纲,万安则是肆无忌惮地混日子。
五大派失去了所有的管制,开始了任意妄为的疯狂,但这一切不过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因为光明即将到来。
[578]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朱见深终于遭受了他一生中的最大打击,万贵妃在后宫去世了。
这个陪伴了他三十八年的女人终于离开了,无论风吹雨打,她始终守护在这个人的旁边,看着他从两岁的孩童成长为四十岁的中年人,从未间断,也从未背叛。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伴着你。”
整整三十八年,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她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只是嫉妒的火焰彻底地毁灭了她的理智,对她而言,朱见深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不能容忍任何人把他抢走。
卑劣、残忍、恶毒不是她的本性,却是她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她的爱情。
朱见深彻底崩溃了,几十年过去了,蝽药、仙丹早已毁坏了他的身体,万贵妃的死却更为致命地摧毁了他的精神,他登上了皇位,成为了统治帝国的皇帝,但他的心灵仍然属于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孤独无助的孩子,需要她的照顾。
谢幕的时候终于到了,你虽然先走一步,但你不会寂寞太久的,很快我就会来陪伴你。几十年后宫的你争我夺,其实你并不明白,即使你没有孩子,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你在我心中的地位。皇位和权势对我而言并不重要,我也不感兴趣,我所要的只是你的陪伴,仅此而已。
结束吧,让一切都回到事情的。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只有你和我。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朱见深病倒,十日后,不治而亡,年四十一。
朱见深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在他统治下的帝国妖邪横行,昏暗无比,但他本人却并不残忍,也不昏庸,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能够明白事理,辨别忠j,出现如此怪状,只因为他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软弱。
他不处罚贪污他钱财的小人,也不责骂痛斥他的大臣,因为他畏惧权力,畏惧惩罚,畏惧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人。
他应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农夫,或者是本分的小生意人,被迫选择皇帝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朱见深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仅此而已。
[579]
宽恕
朱佑樘终于登上了最高皇位,从险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幼童、几乎被废的太子,还不到二十岁的朱佑樘已历尽人生艰险,他不会忘记他含冤死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以及所有那些为了让他能够活到现在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们。
他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的母亲永远也看不到儿子的荣耀了,而那些为自己牺牲的生命也是无法回报的。
做一个好皇帝吧,就此开始,改正父亲的所有错误,让这个帝国在我手中再一次兴盛起来!要让所有逝去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朱佑樘准备动手了,对象就是五大门派,他早已判定,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第一个被解决的就是仙派掌门李孜省,这位仁兄还想装神弄鬼地混下去,朱佑樘却根本不同他废话,继位第六天就把他送去劳动改造,而对他手下那一大堆门徒,什么法王、国师、禅师、真人,朱佑樘干净利落地用一个词统统打发了——滚蛋。
仙派的弟子们全部失业回家种地了,掌门李仙人却还捞到了一份工作——充军,可是这位仁兄当年斗争手段过于狠毒,仇人满天下,光荣参军没几天,就被人活活整死。至此终于飞升圆满了。
然后是春派掌门梁芳,朱佑樘十分麻利地给他安置了新的住所——牢房,这位太监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最为紧张的人叫万通,作为万贵妃的弟弟,后派的继任掌门,他十分清楚,朱佑樘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况且万贵妃杀死了他的母亲,此仇不共戴天,不是吃顿饭认个错可以解决的。他收拾好了东西,准备了后事,只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给他来一个痛快的,不要搞什么凌迟之类的把戏,割他三千多刀。
事情的发展似乎符合他的预料,不久之后,家被抄了,官被免了,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但那最后一刀就是迟迟不到,万通心里没底,可更让他吃惊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被释放出狱了!
万通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莫非这位皇帝喜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朱佑樘十分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母亲,很多大臣也接连上书,要求对万家满门抄斩,报仇雪恨。但是朱佑樘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580]
他退回了要求严惩的奏折,用一句话给这件事下了定论:
“到此为止吧。”
六岁的朱佑樘还没有记清自己母亲的容貌,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之后他一直孤单地生活着,还时不时被万贵妃排挤陷害。对于他而言,万贵妃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仇恨。
可是当他大权在握之时,面对仇恨,他选择了宽恕。
他宽恕了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并不是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很多万贵妃不明白的道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之后,他召回了还在凤阳喝风的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恢复原职,怀恩不敢受此大礼,吓得手摇脚颤,推辞再三,可是朱佑樘坚持这样做。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太监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无畏地保护了自己。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还有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前任吴皇后,这位心高气傲的小姐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后,就被冷落在深宫许多多年,此时已经是年华逝去,人老珠黄。朱佑樘也把她请了出来,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奉养。
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废后感动得老泪横流,也许她当年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单纯,但对于朱佑樘而言,养育之恩是必须报答的,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要。
朱佑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复仇,只报恩。他比朱棣更有自信,因为他不需要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比朱瞻基更为明智,因为他不但清楚种田老农的痛苦,也了解自己敌人的苦衷。他比朱厚熜(不好意思,这仁兄还没出场,先客串一下)更聪明,因为他不需要权谋,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
在他的统领下,大明王朝将迎来一个辉煌繁华的盛世。
恩仇两清了,但还有一派没有解决,这就是混派,这一派十分特别,因为万安、刘吉等人虽然消极怠工,安插自己亲信,却也没干过多少了不得的坏事,朱佑樘暂时没有解决这一帮子废物,因为就算要让他们下岗,也得找个充分的理由。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估计万安等人就算不能光荣退休,至少也能体面地拿一份养老金辞职,可混派的诸位兄弟们实在不争气,虽然他们夹紧尾巴做人,却还是被朱佑樘抓住了把柄,最终一网打尽,一起完蛋。
第五百八十一章至第五百九十章
[581]
不久之后的一天,朱佑樘在整理自己老爹遗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精致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包装十分精美的手抄本,收藏得如此小心隐秘,朱佑樘还以为是啥重要指示,郑重其事地准备御览一下,可这一看差点没把他气得跳起来。
据记载,此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了,唯一的缺点在于这是一本讲述生理卫生知识的限制级图书。
朱佑镗比他爹正派得多,很反感这类玩意,这种书居然成了他老爹的遗物,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他开始追查此书的来源。
偏巧这本手抄本的作者十分高调,做了坏事也要留名,在这部大作的封底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臣安进。
这就没错了,朱佑樘立刻召怀恩晋见,把这本黄书和一大堆弹劾万安的文书交给了他,只表达了一个意思:让他快滚!
怀恩找到了万安,先把他的大作交给了他,并转达了朱佑樘的书评:“这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
万安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不断地说:“臣有罪!臣悔过!”然后施展出了看家绝技磕头功,声音又脆又响,响彻天籁。
怀恩原本估计这么一来,万掌门就会羞愧难当,自己提出辞职,可他等了半天,除了那两句“臣有罪,臣悔过”外,万兄压根就没有提过这事。
没办法了,只好出第二招,他拿出了大臣们骂万安的奏折,当着他的面一封封读给他听,这么一来,就算脸皮厚过城墙拐弯的人也顶不住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万掌门的脸皮是橡皮制成,具有防弹功能,让他实打实地领悟了无耻的最高境界,万掌门一边听着这些奏折,一边磕头,天籁之音传遍内外,但就是不提退休回家的事情。
怀恩气得七窍冒烟,他看着地上的这个活宝,终于忍无可忍,上前一步扯掉了万安的牙牌(进宫通行证),给了他最后的忠告:快滚。
这位混派领军人物终于混不下去了,他这才收拾行李,离职滚蛋了。他这一走,混派的弟子们如尹直等人也纷纷开路,混派大势已去。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刘吉,这位刘棉花实在名不虚传,他眼看情况不妙,立刻见风使舵,换了一幅面孔,主动批评起朝政来,甚至对朱佑镗也是直言进谏,朱佑镗要封自己老婆的弟弟当官,他故意找茬,说应该先封太后的亲戚,不能偏私,颇有点正直为公的风范。
刘吉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接着混下去,可他实在是小看了朱佑镗,这位皇帝自小在斗争中长大,什么没见过,他早就打探过刘吉的言行,知道这位棉花兄的本性,只是不爱搭理他,可他现在竟然主动出来惹事找抽,那就不客气了。
他派了个太监到刘吉的家里,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最好还是早点退休,不然就要你好看。
刘棉花再也不装了,他跑得比万掌门还要快,立刻卷起铺盖回了老家。
五大派终于全军覆没,赶走了这些垃圾,朱佑镗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召集了两个关键人物进京,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恕,另一个叫马文升。
先说这位王恕兄,在当时他可是像雷锋一样的偶像派人物,成化年间,混派官员们天天坐机关喝茶聊天,只有这位仁兄我行我素,认真干活,俗语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而且此人还有一个特长——敢骂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干了坏事,被他盯上了一准跑不掉,一天连上几封奏折,骂到改正错误为止。
而且此人每次上朝都会提出很多意见,别人根本插不上话,到后来大家养成了习惯,上朝都不说话,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说完了再开口。有几天不知道这位老兄是不是得了咽喉炎,上朝不讲话,结果奇迹出现了,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大家都盯着王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王大人,你咋还不说话呢?”
朱见深算被烦透了,他每天都呆呆地看着这位王大人在下面滔滔不绝,唾沫横飞,搞得他不得安生。他想让王恕退休,可这位仁兄十分敬业,从成化初年(1465)一直说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朱见深受不了了,把王大人打发到云南出差,后来又派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消停过。
王大人时刻不忘国事,虽然离得远了点,也坚持每天写奏折,有时一天几封,只要看到这些奏折,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的身影就会立刻浮现在朱见深的眼前。
就这样,王大人坚持写作,一直写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70大寿过了,可习惯一点没改,朱见深总是能够及时收到他的问候。
[583]
当年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忍无可忍之下,朱见深竟然使出了阴招,正巧南京兵部侍郎马显上书要求退休,朱见深照例批准,却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
看到这句话,大家都目瞪口呆,马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可朱见深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处倒:
同志们,朋友们,我是个不愿意干活的懒人,可也实在经不起唠叨,不得以出此下策,这都是被王老头逼的啊!”
王恕啥也没说,干净利落收拾东西回了家,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只有两个字——麻烦。王恕这种人自然不对他的胃口,可是朱佑镗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价值。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这位老兄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虽然年纪大了,却干劲十足,上班没几天就开始考核干部,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可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他向皇帝开刀了。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时间过短,很多事情说不完(符合他的特点),为了能够畅所欲言,建议皇帝陛下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搞一个午朝。
这事要搁到朱见深身上,那简直就算晴天霹雳,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朱佑镗同意了。
这就是明君的气度。
王恕做了吏部尚书,开始折腾那些偷懒的官员,与此同时,另一个实权部门兵部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上司——马文升。
说来滑稽,这位马文升大概还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资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此后一直在辽东守边界,当时汪直的手下在辽东经常惹事生非,挑起国际争端,可每次闹了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帮他收拾残局的就是这位马文升,到头来领功的还是汪直。
时间一长,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马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他一部分,马文升却笑着摇摇头,只是拉着汪直的手,深情地说道:“厂公,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声,我好早作准备。”
汪直十分难堪,怀恨在心,就找了个机会整了马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马文升才回到辽东,依旧守他的边界。
[584]
朱佑镗是个明白人,他了解马文升的能力,便召他入京担任兵部尚书,这位新任的国防部长只比人事部长王恕小十岁,也是个老头子。可他的手段比王恕还厉害,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一时之间兵部哭天抢地,风雨飘摇。
这下马文升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兵部的这帮丘八们可都是粗人,人家不来虚的,有的下岗当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口,准备等他晚上回家时射他一箭。
马文升也是个机灵人,从他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躲了过去,可这帮人还不甘休,竟然写了诋毁他的匿名信用箭射进了长安门,这下子连朱佑镗也发火了,他立刻下令锦衣卫限期破案,还给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这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虽然头发都白了,却精神头十足,他们官龄也长,想当年他们中进士的时候,有些官员还在穿开裆裤呢,论资排辈,见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们一声前辈,而且这两人经历大风大浪,精于权谋,当年汪直都没能奈何他们,何况这些后生小辈的小把戏?
就这样,二位老前辈上台之后一阵猛搞,没过多久就把成化年间的垃圾废物一扫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举而定。
当老干部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89),学士丘浚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习惯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性强,史料价值极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部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流传不广。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繁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浚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干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身份把这份工作交给编写组里一个刚进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干。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浚心里一琢磨,感觉不对劲了:这要干不好,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
他连忙跑去找人,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科翰林丝毫不敢马虎,竟然已经完稿了,邱浚哭笑不得,拿着写好的草稿准备修改。
可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
[585]
一向自负的邱浚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到时国家就靠你了。”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浚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辉煌盛世
父亲的统治下的那些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佑樘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软弱的父亲,也不会容许那些暗无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现,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这位仁兄自打从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没有休息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为了实现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批阅奏章,还要不停地开会,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开晨会(早朝),中午吃饭时间开午会(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听大臣的各种讲座(日讲),隔断时间还召集一堆人举行大型论坛(经筵)。
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没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还时不时被言官们骂个几句,也没有人保障他的劳动权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干谁干?
朱佑樘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确实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
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大明的政局,最终成就了朱佑樘的理想。
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具有着非凡的能力,并靠着这种能力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了建立了自己的功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586]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人是个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他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作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第一名状元,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称侃大山,又名忽悠,谢迁先生兼任内阁新闻发言人,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拉东扯西,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
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三杨”内阁,如果不是朱佑樘即位,任用了这三位能臣,按照朱见深那个搞法,大明王朝的历史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当然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之所以能靠着谋、断、侃大展拳脚,安抚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老板的好领导。可惜的是,十多年后,朱老板就退休去向老祖宗朱元璋汇报工作情况了,在这之后不久,他们三个人将面临一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