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37部分阅读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37部分阅读

    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语言,众人仿佛不认识这个正在说话的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是一

    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谦依然沉着镇定,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

    令。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458]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

    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拚死一战,只在此时!”

    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准备出发作战,之前那坚定强硬的讲话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很多人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

    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下命令是容易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败敌人,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无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于于谦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

    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

    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

    [459]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铠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

    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人生中的最大光荣。

    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前锋战开始。

    西直门前锋战

    也先原先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才惊奇的发现,那些他认为绝对

    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待着他。

    也先是一个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人,单从气势上,他就已经看出,守在门前的这帮人是来拼命的,实在不好惹。

    但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不打,于是他决定先试探一下。

    他选择的目标是西直门。

    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挟持着俘获的百姓向西直门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西直门的守将是刘聚,他迅速作出了反应,派遣部将高礼、毛福寿迎敌。

    瓦剌士兵还没有从土木堡的胜利中清醒过来,他们依然认为眼前的明军会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样任他们宰割。

    其实在战争中,恶狼和绵羊的角色是经常替换的,这一次,主演恶狼的是明军。

    在土木堡之战中,他们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战友甚至亲属,满腔怒火正无处宣泄,现在这些杀戮自己同胞的仇人竟然还敢找上门来,真正是

    岂有此理!

    此仇不报,更待何时!

    于是他们抽出腰刀,睁着发红的眼睛,大呼“杀敌”,以万钧不当之势向瓦剌兵冲去。

    瓦剌兵惊呆了,在他们的想象中,这其实是一个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们前来是接受投降的,他们可以优先进城抢夺一番。

    可是到了这里,他们才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杀气腾腾的人和他们的大刀。

    瓦剌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数百人被杀,挟持的百姓也被明军救走。

    当也先看到逃回来狼狈不堪的瓦剌士兵时,他已经明白,眼前的敌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

    对付这样的敌人,如果硬拼是十分危险的,正在他踌躇之时,超级卖国贼喜宁出场了。

    他向也先建议,目前不要与明军开战,应该躲避其兵锋,自己已经想好了一条计谋,必能不战而胜。

    喜宁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在城外扎营,然后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说太上皇(朱祁镇)在这里,要他们派人出来迎驾。

    这条计策的毒辣之处在于,有意把朱祁镇放在显眼的位置,并公开通知对方前来迎接,如果对方来接,就可以谈条件,索要钱财和利益,如果

    不来的话,明朝就会理亏,从礼法上讲也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卖国贼更为人所痛恨,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

    [460]

    一道难题摆在了于谦面前,他会怎么应对呢?

    这个在我们看来很难的问题,在于谦那里却十分简单,他立刻派出了两个人去办这件事。

    这两个人一个叫赵荣,另一个叫王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人的官职,王复是通政司参议,赵荣是中书舍人,在去谈判之前临时才分别提升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人事升迁和派遣决定。

    奥秘在哪里呢?

    只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官职就明白了,通政司参议和中书舍人是多大的官呢?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七品,也就是说,王复和赵荣这两个人都

    是芝麻官,这种人在下层官员中一抓一大把。

    那么他们升迁后的官职有多大呢?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样,都是正四品。

    正四品,也就是个厅局级干部。

    于谦的意思很清楚,他压根就没有把也先说的话当回事,派这么两个小官出去,无非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而已。

    也先同志在城外苦苦等待着朝廷大员来和他谈判,来恳求他放回朱祁镇,然后拿到大批的金银珠宝,风光一把。

    可他等来的是什么呢?两个六七品的小官,临时给了四品级别,跑来和他谈判。

    这不是谈判,这是调侃,是侮辱。

    更可笑的是,也先对于明朝的官制和人员并不清楚,他还一本正经的要和对方谈判,因为在他看来,这两个人应该是大人物。

    而王复和赵荣也是一头雾水,他们本就默默无闻,别说代表国家出来谈判,平日他们连上朝面圣的资格都没有,在高官云集的京城,说他们是

    官都是抬举了他们。

    这两位仁兄估计不久之前还在大堂坐班,瞬息之间就被告知自己官升四品,并被派任驻瓦剌代表,即刻出行。

    即未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谈不上什么空乏其身,忽然就天降大任了。

    谈判双方一个心里没底,一个自以为是,这谈的是个什么判。

    眼看也先就要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柄,死太监、卖国贼喜宁先生又出场了。

    他十分清楚这两个所谓的谈判代表不过是两个小人物,便告诉了也先,回报王复和赵荣,拒绝和他们谈,并表示他们的谈判对象仅限以下四人

    :

    于谦、石亨、胡濙、王直。

    除此四人之外,其他人不予考虑。

    于谦对此的答复是:不作答复。

    你嫌小,大爷我还不伺候了!

    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凶狠的话,算是给了个回复:

    “我只知道手上有军队,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今日只知有军旅,他非所敢闻)

    也先,别废话了,你不是要打吗,那就来吧!看看你有什么本事!

    第四百六十一至第四百七十六章

    [461]

    出战!

    也先真的愤怒了,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城里还会派人出来,并满怀诚意地站在土坡上张望,但时间慢慢地过去,别说人,连狗也没一条。

    他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又被忽悠了。

    他自己也应该为多次上当被骗负一定的责任,我查过也先同志的年龄,正统十四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所谓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性格

    竟然还这么天真,被骗也实在不算冤枉。

    要说到打仗,也先算是一把好手,但要论搞政治权谋,他和明朝那些久经考验的官吏们比,水平还差得太远。

    到了这个地步,玩手段玩不过,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了一条路。

    攻击!用武力去征服你们!

    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此刻的于谦穿戴整齐,跃马出城,立于大军之前。

    在他的身后,德胜门缓缓地关闭。

    于谦面对着士兵们惊异的目光,斩钉截铁地用一句话表达了他的心意:

    “终日谈论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才是展现忠义之时!报国杀敌,死而不弃!”

    士兵们这才明白,这位京城的最高守护者,兵部尚书大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此刻的于谦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指挥官,对于战场上的士兵们来说,这个瘦弱的身影代表着的是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

    也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一刻被决定。

    瓦剌大军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德胜门。

    圈套!最后的神机营!

    这是个大家都能预料到的开局,攻击的最短路径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作为京城北门,德胜门必然会首当其冲。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明白德胜门已经有了准备,于是他派出了小部队伍前往探路,他的如意算盘是先探明形势,如果该门坚固难攻,就改攻他

    门,如果有机可趁,再带领大军前来攻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探路骑兵出发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还没有到德胜门就发现了明朝骑兵,而且神色慌乱,装备不整,他们跟踪追击,发

    现一路都是这种情况。于是他们立刻回报也先。

    也先听到这一军情,立刻作出了他的判断:明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只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

    [462]

    在也先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的引导下,瓦剌派出了一万大军进攻德胜门,带队的主将是也先的弟弟博罗茂洛海,这支军队是也先的精锐,他派

    出主力作战,表明其志在必得的决心。

    大军由也先主营出发,骑兵驰骋争先,烟尘四起,向德胜门杀去。

    踌躇满志的博罗茂洛海万万没有想到,他连德胜门的边都没能摸到。

    因为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支复仇的军队——神机营。

    早在几天之前,于谦就和石亨分析了战场形势,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正面交锋,明军是不占优势的,要想战胜敌人,必须用伏击。

    那么由谁来伏击呢,他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神机营。

    要说明的是,神机营主力部队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全军覆没了,剩下的这些人只是神机营的二线部队,一线全都死完了,二线自然就变成了一

    线。

    作为京师三大营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神机营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和求胜的信念,但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在土木堡没放一枪一炮,就被人像切

    菜一样干净利落地解决掉。

    神机营就此覆灭,覆灭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这样一个窝囊的结果是这支光荣部队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所有的京城守军中,他们的求战欲望最强,复仇心理最重。

    把任务交给他们,实在是最为合适的抉择。

    最后的神机营此刻正埋伏在前往德胜门的必经之路上,他们隐蔽在沿路的民居中(设伏空舍中),当探路的瓦剌骑兵趾高气昂地经过时,他们

    并没有动手,因为他们明白,这不过是个诱饵,真正的大鱼在后面。

    没过多久,远方道路上扬起了漫天的灰尘,马蹄声伴着风声传来,神机营的士兵们不由得握紧了手中的火铳。

    来了,终于来了。

    博罗茂洛海率队飞奔在最前面,既然明军不堪一击,那还是跑快一点好,去晚了功劳就没有了。

    他已经隐约看到了德胜门,只要越过前方的民居,京城就唾手可得!

    目标近在咫尺!

    其实他想的并没有错,他的目标确实就在前方,只是最后的目的地有点不同。

    不是京城,而是地府。

    博罗茂洛海,到此为止吧,这里就是你的坟墓!

    [463]

    当瓦剌骑兵冲入这片空旷的民居时,突然从前方两翼冲出大队士兵,堵住了瓦剌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大队士兵在瓦剌军后面出现,切断了

    他们的退路。

    这种情形在兵法上学名叫做围歼,民间称之为打埋伏,通俗说法是包饺子。

    奇怪的是,这些士兵并没有发动进攻,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博罗茂洛海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等待,也不想知道,但他清楚,如果不赶紧冲出去,等待着自己和万人大军的命运只有一种——死亡。

    他亲自率领骑兵对围堵的明军发动了总冲锋,希望能够突围。他相信凭借自己骑兵的冲击力,足以击退这些伏兵。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

    但可惜的是,他没有争取到突围的时间。

    因为等待着他的,是神机营复仇的火枪。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煎熬,神机营的士兵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他们将用手中的火枪痛击这些入侵者,为之前死去的战友复仇,并赢回这支

    精锐部队的荣誉。

    一霎间,原本平静的民居突然发出巨响,万枪齐鸣,神机营的士兵们发扬了地道战的精神,以民房为据点,开凿枪眼,贯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不放空枪的原则,从各个方向射击瓦剌骑兵。

    瓦剌骑兵如同陷入地狱之中,因为他们大部都是骑兵,在民居之间根本无法行动,站在高处的神机营把他们当成了活靶子,从容地装药,瞄准

    ,发射。瓦剌骑兵抓狂了,他们疯狂地挥舞马刀,却找不到目标,完全无法进攻,马虽然跑得快,但并不能上房揭瓦,很多人当场就被击毙。

    个别聪明的已经开始丢弃马匹,拔脚逃跑。

    博罗茂洛海被这突然的袭击打晕了,不过他并没有晕多久,很快就被神机营乱枪打死。他没有能够成为第一个攻进京城的人,却很不幸地成为

    了第一个在京城被击毙的瓦剌高级将领。

    主帅被击毙,一万大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歼,至此德胜门之战结束,也先完败。

    此刻的也先正在大营等待着胜利的消息,可他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青年起,他继承父亲伟业,四处征战,灭兀良哈,平女真,统一蒙古,横扫天下,无人可挡!

    而土木堡之战,他又击败了最为强大的敌人——大明。甚至连对方的皇帝也抓了过来,如此武功,连自己的祖父马哈木也无法比拟,他似乎已

    经看到,这座宏伟的京城即将归为己有,而恢复大元的梦想也会在自己手中实现,并开创帝国基业,自己的名字将与成吉思汗,忽必烈一起名

    留青史!

    然后于谦给了他一闷棍,将他彻底打醒,并在他的耳边大声喊道:

    也先,醒醒,快点起床吧,打仗的时间到了。

    [464]

    也先的愤怒

    我不会输的,更不会输在这里!

    也先终于清醒了,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眼前的这座城池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但已经无法回头了,一万骑兵被全歼,弟弟博罗茂洛海也被打死了,就此撤回,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再赌一把!我亲自动手!

    也先失去了他的耐性,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所有骑兵对京城九门同时发动总攻,其实此时也先心里应该明白,他已经不太可能攻占这座城

    池了。

    但这是个面子问题。

    就算走,也要赢一把再走!

    自古以来,无数赌徒就是这样倾家荡产的。

    也先骑上马,亲自指挥骑兵发动了最后的冲锋,之前,他经过仔细考虑,为自己这次表演选定了目标——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是陶瑾。此人名气不大,没有什么卓著的战功,而安定门与德胜门一样,也是京城向北的城门,路途较短,十分适合军队进攻,

    也先选择安定门为目标,似乎是想找个软柿子作为突破口。

    随着他一声令下,精锐的瓦剌骑兵倾巢而出,向着京城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发动了冲锋。

    当然,与之前一样,所谓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只是也先自己的判断。

    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位老朋友正在安定门外等待着他,并将带给他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这位老朋友并不是软柿子,而是一块坚硬的石头。

    也先带领着他的精锐主力向安定门扑去,但他比他的弟弟要谨慎得多,一路上他都小心翼翼,唯恐中埋伏。

    但让他吃惊的是,一直到安定门前,都没有遇到过任何麻烦,也没有任何伏击者出现,这更让他确定了安定门是京城防守的弱点所在。

    可就在他准备向城门发起冲锋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城门守军竟然放弃了防守,主动向自己冲杀过来!

    到底出了什么事?

    也先实在是摸不着头脑,虽然他已经看清对方也是骑兵,但明朝骑兵并不是瓦剌骑兵的对手,这几乎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可现在这支骑兵竟然

    放弃防守,主动向自己发动进攻,其中缘由实在让人费解。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还是引用我们之前曾反复说过的那句老话:

    凡事总有例外。

    [465]

    瓦剌骑兵的整体素质固然要比明朝骑兵强,但并不排除某些例外情况的出现。一个优秀的将领加上合适的用兵方法,足以培养出优秀的骑兵部

    队。

    驻守安定门的正是这样一支优秀的部队,而他们的指挥官就是也先的老相识石亨。

    石亨和也先算得上是老朋友了,石亨原来做边将的时候,就经常和也先打交道,当然,他们打交道所用的道具是刀剑,地点则是战场。在他们

    之前的交往之中,双方互有输赢,但在后来的阳和之战中,石亨输掉了他所有的一切。

    那是一个让石亨刻骨铭心的时刻,全军覆没,四周布满了手下士兵的尸体,自己孤身逃离,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瓦剌士兵。失败的痛苦和被人穷

    追不舍的耻辱交织在他的心头,但石亨没有时间去体会这些,当时他最重要的任务是逃命。

    成功逃回去的石亨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安慰,还被削去了官职,并且终日生活在旁人鄙视的眼神中,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是战场上的失

    败者,抛弃了他所有的属下和士兵,独自逃走并活了下来,这实在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从此石亨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自己仇人的名字——也先。他无数次地告诉自己,正是这个人带给了他失败和耻辱,让他无法面对那些死去

    将士的亲人,让他背负着苟且偷生着的恶名。

    他很明白,要想洗刷自己的耻辱,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也先,并在战场上彻底击败他,赢回属于自己的荣誉!

    但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自己不但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被罢了官的人,复仇从何谈起?

    就在此时,于谦出现了,他不计前嫌,提拔了石亨,并且给了他一个机会。

    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石亨仔细研究了瓦剌骑兵的特点,他利用这仅有的一个月时间加紧训练手下的士兵,教导他们作战方法和战术。很快,他就拥有了一支具有相

    当战斗力的骑兵部队。

    在战前部署时,石亨与于谦一致判定,也先的进攻重点必然是德胜门和安定门,所以他们进行了分工,德胜门由于谦镇守,并安排神机营设伏

    ,而石亨则率领骑兵在安定门外迎敌。

    当看到也先那熟悉的旗帜出现在安定门外时,一股强烈的兴奋感冲击着石亨的大脑,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等待已久的复仇机会终于到来了。

    安定门外的骑兵们抽出了马刀,准备向眼前的入侵者们发动进攻,可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到下达军令,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冲了出去,而且十

    分滑稽的是,这个不守军令率先出击的人竟然就是军队的先锋主将!

    这位十分生猛,带头冲锋的仁兄名叫石彪,

    [466]

    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人如其名,他平素为人就十分彪悍,蛮横无理,属于那种无风要起几层浪,见树还要踢三脚的人,他没有什么业余的爱

    好,但对战争和杀戮有着特别的兴趣,一上战场就兴奋无比,经常口喊杀声,冲锋杀敌,其勇武善战连石亨也自愧不如。

    此刻,这位仁兄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见到敌人出现,便不顾一切,手舞兵器冲了过去。

    顺便说一句,石彪先生的兵器是比较特殊的,据史料记载,他用的是斧头,上阵杀敌当然不会用砍柴的斧头,至于到底是李逵的板斧还是程咬

    金的宣花斧就实在很难考证了,但是他用斧头这种笨重的武器作为随身兵器,起码说明了一点:这是个不好惹的人。

    眼见先锋石彪率先向也先军冲去,列阵的士兵纷纷醒悟过来,领导已经带头了,小兵还等什么!

    石彪挥舞巨斧以万军不当之势冲入瓦剌军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瓦剌士兵,很快,明军也赶来助战,在瓦剌军中左冲右突,横冲直撞,搅得

    瓦剌大军混乱不堪。

    也先万万想不到,自己还没动手,就被人打得落花流水,他眼睁睁地看着石彪和明军在自己阵中势如破竹,砍人如切菜,他挥舞着马刀,想要

    稳住阵脚,无奈对方太过凶猛,瓦剌军前锋和中军简直不堪一击,纷纷四散奔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也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眼前的这些明军也绝不是土木堡的那支战败之师可以比拟的。他们是如此的善战,如

    此的不顾生死,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勇猛呢?为什么自己的精锐骑兵竟然抵不住这些二流明军的冲击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守卫城池的明军单论战斗力绝对不是瓦剌士兵的对手,但他们有一样东西,是这些入侵者所没有的。

    这样东西就是信念,保卫自己家园的信念。

    保卫自己家园的人总是有着无尽的勇气的,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了保卫身后的父母亲人而战,他们的奋战和牺牲都是有价值的。

    当时的也先是否能够理解这一点,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也先十分清楚,如果他再不撤军逃跑,就会全军覆没。

    眼看大军即将崩溃,也先无奈地下令全军撤离,石彪紧追不舍,跟着也先的屁股后面猛下黑脚,瓦剌军叫苦不迭,只顾逃命。

    逃跑中的也先十分狼狈,但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厄运并没有结束,一个真正的对手正在他的退路上等待着他。

    [467]

    石亨此刻已经列好了队伍,正准备迎接也先的到来,在战前,他与石彪已经商定了计划,由石彪在安定门前布阵,石亨则带兵隐藏于也先的后

    路,等到也先大军发起进攻时,便开始前后夹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石亨的预想,石彪竟然如此威猛,仅凭一己之力就击退了也先,这样也好,通常打落水狗总是容易的。

    而当也先上气不接下气地逃离石彪的追击,还没来得及庆祝一下时,就惊喜地发现了为他接风洗尘的石亨军队。

    终于可以报仇了,也先,你也有今天!

    石亨一点也没客气,亲自率队对也先军发动了最为猛烈的进攻,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也先军毫无战意,一触即溃,勇猛的瓦剌军队将他

    们所有的气力都用在了逃跑上,而明军肆无忌惮地在后面追击也先,并杀死所有被他们追上的瓦剌士兵。

    j商也先这次算是彻底亏本了,他虽然没有还清在土木堡和阳和欠下的所有债务,但至少还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一笔利息。

    西直门孙镗的困局

    安定门和德胜门击退瓦剌军的同时,西直门守将孙镗却正面临着尴尬的窘境。

    也先的军队是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在德胜门和安定门吃了败仗后,他们立刻转向了京城西面的西直门。这可就苦了正在镇守此门的都督孙

    镗。

    德胜门和安定门虽然是京城北门,正对敌军,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防卫十分森严,而西直门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分配来的士兵战斗力和

    人数都十分有限,而也先军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原先围攻德胜门和安定门的士兵们纷纷转向,他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西直门易攻,同去

    ,同去!

    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随即转移。

    孙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他带队在门前迎战,率领守军主动冲击瓦剌军前锋,他本人武艺高强,勇猛异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亲自参

    加白刃战,斩杀多名瓦剌士兵(斩其前锋数人)。

    可是孙镗的勇猛并没有改变西直门被围攻的局势,他十分郁闷地发现,瓦剌军越杀越多,攻势越来越猛,守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在经过仔

    细的思考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逃跑。

    临战退缩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实在是很羞耻的事情,但是对于孙镗本人来说,这个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

    老子也是人,凭什么武将就该送死,不能逃跑?!

    [468]

    你能说他的想法不对吗?

    但武将孙镗很快发现,对于他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往哪逃?

    外面漫山遍野都是瓦剌军,肯定不能往城外跑,那是找死。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入城内,可问题是于谦大人发布了那条要人命的指令,所有的大门都是紧闭的。

    眼看局势危急,孙镗没有办法,只好退到城门前对着城头喊话:“我已支持不住,放我军入城!”

    此刻,守在城头的人叫程信。

    程信是一个文官,具体说来,他是给事中,属于言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他在城头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孙镗也并非贪生怕死,实在是支持不下去了,可是他军令在身,而且他也是一个比较死板的人,通俗说来就是

    认死理。所以他没有开门,而是站在城头,对孙镗喊了很长的一番话。

    这番话的大意是,虽然我知道你很辛苦,敌人很多,很想进城,我也可以理解,但是因为上级有命令不能放你入城,所以我不能违背命令放你

    进来,其实只要你打退敌人,就可以进城了,所以希望你多多努力,我会在城头为你呐喊助阵的。

    这番话说得孙镗目瞪口呆,要能打退敌人,老子还找你干嘛,不让进就不让进,说这么多废话干啥?

    找一个言官来做武将的监军,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组合,在很多时候会造成极强的喜剧效果。

    孙镗明白,虽然这位城头的言官说了一些废话,但是主题意思是清楚的:

    能够进城的只有两种人,胜利者,或是尸体!

    他拨转马头,转向了激战正酣的战场。

    反正也进不去了,就战死在这里吧!也先,老子跟你拼了!

    人有时候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

    孙镗抱着必死的决心,挥舞大刀向也先军杀去,士兵们被他的勇气(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鼓舞,无不奋力死战,明军士气大振,稳定

    住了局面。

    而城头上的程信也算得上人如其名,他还是很够意思的,并没有说空话,除了指挥啦啦队为孙镗呐喊助威外,还组织了一批士兵,用火铳和弓

    箭攻击城外的瓦剌军队,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孙镗。

    正在战局相持不下之际,石亨终于赶到,他之前已经把也先打得落花流水,便率领军队开始武装大游行,四处扫荡瓦剌军队,听说西直门被围

    攻,便立刻赶来支援,在这位猛将兄的指挥下,明军三两下就解决了进攻的瓦剌军,把他们赶了回去。

    [469]

    九死一生的孙镗终于摆脱了自己人生中的困境,由于坚守有功,他在战后还是接受了封赏。但是他不坚定的意图和行为,使得他经常成为其他

    武将暗地里嘲笑的对象,而很多的史书上都留下了“镗力战不支,欲入城”这样不光彩的记录,自此之后,他就一直在这样的尴尬下干着武将

    的老本行。

    但孙镗最终还是恢复了自己的名誉,在十二年后那个混乱的夜晚,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挽回了声誉。

    也先的第二方案

    此时的也先正在逃亡的路上,在他的背后,是一群近乎疯狂的明军,这些人手持马刀,喊打喊杀,大有不把他碎尸万段誓不罢休的势头。

    他终于理解了石亨的痛苦,被人追着跑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感觉愉快的事情。

    这里不能呆了,还是退回大本营吧。

    也先的大本营在京城外围的土城,这里距离京城还有一段距离,是也先牢固的进攻基地,当然,这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当也先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深刻地领悟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他惊奇地发现,在他逃跑的路上,很多沿途民居的居民纷纷爬上屋顶

    ,毫不吝啬地向他扔砖头(争投砖石击之),也先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拍砖的痛苦。

    土城也不能呆了,赶紧走人吧。

    也先彻底绝望了,他满怀希望前来,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