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十字军骑士 > 十字军骑士第1部分阅读

十字军骑士第1部分阅读

    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十字军骑士 作者:显克维奇

    第一章

    在蒂涅茨一家叫作凶猛野牛的客店(这是修道院[注]的产业)里,有几个人坐在那里,听着一个来自远方的骑士谈他自己在战争中和旅途上所经历的种种险遇。

    这位骑士留着一部大胡子,年纪却并不很大;肩膀宽阔,身材高大,却很清瘦,头上戴着镇珠子的发网,穿着一件留有胸甲痕迹的皮外衣,束着一条铜扣串成的腰带[注],带子上系了一把刀,刀上套着角质的刀鞘,腰间挂着一支出门旅行用的短剑。

    在他身旁和他同桌而坐的是一个青年,留着一头长发,神情愉快,显然是他的伙伴,或者是个侍从[注]也未可知,因为他也穿着一件类似的、出门行路穿的皮外衣。在场的其他人员是:两个来自克拉科夫近郊的贵族,三个戴红折帽的自由民[注],细长的缨络一直搭拉到他们的胳膊肘上。

    店主是个日耳曼人,穿一件褪了色的、带头巾的法衣,白色的大领口。他正捧着一桶麦酒,把一臾只陶器杯子斟满,一面十分好奇地听他谈着行伍中的种种险遇。

    那三个市民听得更加出神。当年洛盖戴克[注]国王时代曾经造成市民和骑士之间那种互不相容的憎恨,现在已经消失殆尽,市民们不像上一个世纪那样对贵族地主卑躬屈节了。贵族地主仍旧称市民们为最高贵的巨商和君子,而且赏识他们豪爽地ad ncessione necuniaru[注]。因此在客店里常常可以看到商人和贵族像弟兄似地一起饮酒。他们甚至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有的是钱,往往还会替那些有纹章的人[注]付账。

    他们就那样坐在那里谈天,不时地向店主使个眼色,要他斟酒。

    “高贵的骑士,您可见过不少世面啊!”其中有个商人说。

    “是啊!你们这些从各地赶到克拉科夫来的人当中见过这种世面的可不多啊,”那骑士答道。

    “往后自会多起来,”商人说。“马上就要举行祝贺国王和王后的大宴会了!国王已经下令,要在王后的寝宫里张挂起绣上珍珠的金线锦缎来,还要张起一顶同样质料的华盖。还要举行空前未有的宴会和比武呢。”

    “卡姆罗斯[注]大叔,别打断骑士的话,”另一个商人说。

    “埃欧特雷戴[注]老兄,我不是打岔;我只是认为,他要是知道人们纷纷谈论的这些事情,准也会高兴,因为我相信他也是上克拉科夫去的。我们今天反正进不了城,因为城门一定关了。”

    “人家说一句,你总要回答二十句。我看你是老啦,卡姆罗斯大叔!”

    “可我还举得起一整匹湿漉漉的宽幅的厚绒呢。”

    “了不起!那呢绒准是稀朗得像筛子一般。”

    这场争论给骑士打断了,他说:

    “不错,我要到克拉科夫去待一阵,因为我已经听说过比武的事。我很愿意在格斗期间,到比武场上去显显身手。这个小伙子是我的侄子,他虽然年纪轻,嘴上还没有长毛,却已经掀倒过不少穿胸甲的骑士,他也要参加比武。”

    客人们看了那青年一眼,他快乐地笑了一下,一面把长头发掠到耳后,又把酒杯凑到嘴边。

    老骑士接着又说:

    “就是我们要想回去,也没有地方好去了。”

    “那是怎么回事?”一个贵族问。

    “请问尊姓大名,府上哪里?”

    “我是波格丹涅茨的玛茨科。这孩子是我兄长的儿子。他叫兹皮希科。我们的纹章[注]是‘戴姆巴·波达科华[注]’。我们的战号是‘格拉其’[注]!”

    “波格丹涅茨在哪里?”

    “嗨!这位老兄,你应当问,它的旧址在哪里,因为现在这地方没有了。在格尔齐玛尔奇克和拿仑支[注]打仗的时候,波格丹涅茨给烧毁了,我们什么都被抢光;仆人们也都逃光了。邻近的农民都逃到树林里去,地都荒了。这孩子的爹后来重建了家园;可是第二年,一场洪水又把什么都冲走了。接着我的兄长去世,打他死后,我就和这孤儿一起过活。我心里想:‘我待不下去了!’我听说要打仗了,弗拉迪斯拉夫[注]国王已经派了莫斯科左伏的米柯拉伊到维尔诺去,跟着又派了奥列斯尼查的雅斯科去招兵买马。我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修道院长杜尔查的杨科,我把地押给他,得到了一笔钱,购备了出征需用的甲胄和马匹。这孩子那时才十二岁,我让他骑上一匹小马,我们便投奔到奥列斯尼查的雅斯科那里去。”

    “带着这小伙子么?”

    “他那时候还算不上一个小伙子哩,可他从小就身体强壮。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常常把一张石弓支在地上,用胸口抵住曲柄,拉得弓弦十分饱满。我在维尔诺看到的那些英吉利人,还没有一个能胜过他呢。”

    “他向来就这样强壮么?”

    “他从前总是给我拿头盔,十三岁就能给我持矛了。”

    “你们那里常常打仗吧!”

    “都是因为威托特[注]呀。这位公爵从前待在十字军骑士团里,每年总要出征一次立陶宛,一直打到维尔诺。跟他们一起来的,各国的人都有:有日耳曼人、法兰西人、英吉利人(他们是最好的射手),还有捷克人、瑞士人和勃艮第人。他们一路砍伐树林,烧毁城堡,最后,用火和剑把立陶宛糟蹋得不成样子,弄得那个国家的人民都不愿留在那里,另外找地方去了,哪怕是到天涯海角,跟恶魔的子孙住在一起也都情愿,只要远远离开日耳曼人就行。”

    “我们这里听说过,立陶宛人都要带着他们的妻子儿女远走高飞,当时我们还不大相信呢。”

    “我可是亲眼目睹的。嗨!要是没有莫斯科左伏的米柯拉伊,没有奥列斯尼查的雅斯科,不是夸口,要是没有我们的话,现在准没有维尔诺了。”

    “我们知道。你们并没有放弃那个城堡。”

    “没有。现在请听我说,我在军事方面很有经验。老年人常常说:‘桀骛不驯的立特瓦’[注]——这话一点不错!他们很会打仗,可是他们抵挡不住战场上的骑士。不过,要是日耳曼人的马匹陷进了沼泽,或者碰上一片丛林的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日耳曼人是骁勇善战的啊!”那三个市民叫喊道。

    “他们穿着铁甲胄,挨个儿排成队,简直像一堵墙,挺进起来简直像是一个人。他们一斫杀起来,立陶宛人就像一盘散沙似地四散奔逃,要不就是躺在地上听人践踏。他们里面不光有日耳曼人,因为在十字军骑士团里服务的各国的人都有。这些人很勇敢!一个骑士面临战阵,往往是怄下身于,端起枪矛,单枪匹马去冲杀一支大军。”

    “基督啊!”卡姆罗斯喊道。“那末,他们中间哪些人最骁勇善战呢?”

    “这要看武器了。论用弓弩,应该算英吉利人顶好,他们能够一箭射穿甲胄,百步之内射起鸽子来总是箭无虚发。捷克人(波希米亚人)使起斧头来可真吓人。至于双手使用大刀,那是日耳曼人顶好。瑞士人喜欢用铁连枷打头盔。不过最了不起的骑士却是那些法兰西人。这些人骑马也好,不骑马也好,都打得来仗,一边打一边还会说出非常勇敢的话来。这种话你准听不懂的,因为那是一种十分古怪的话。他们都是些敬神的人。他们通过日耳曼人来责骂我们。他们说我们是为了保卫异教徒和土耳其人而来反对天主教的,因此他们要用一次骑士式的决斗来证明这一点。这场天主的裁判打算这样举行:他们派出四个骑士,我们也派出四个骑士,在罗马国王兼捷克国王华茨拉夫的宫廷中决斗一番。”[注]

    说到这里,越发逗起了贵族和商人们的好奇心,他们都向着波格丹涅茨的玛茨科伸长了脖子,问道。

    “我们这边派出去的是些什么样的骑士呢?快说吧!”玛茨科举杯凑到嘴边,喝了一口,然后答道:

    “哎,不必为他们担心。其中有弗罗希秋伐的耶恩,他是杜勃尔润的总督[注];有瓦希门托夫的米柯拉伊;有齐达科夫的雅斯科和捷霍夫的雅罗希。全是出色的骑士和刚强的汉子。不管他们用的是哪种武器,——宝剑也好,斧头也好,——都能得心应手!真是值得让人一看,也值得让人一听的——因为,我刚才说过,即使你用脚踩住了这些法兰西人的喉管,他们还是尽说些骑士气派的话来回答你。但是我凭天主和圣十字发誓,他们虽然一张嘴比我们强,可我们的骑士却能打败他们。”

    “那就光彩了,但愿天主保佑我们,”一个贵族说。

    “还得请圣斯坦尼斯拉夫保佑!”另一个贵族补充道。接着他又转向玛茨科,继续问下去:

    “唔!再告诉我们一些吧!你捧了日耳曼人和别的骑士,因为他们勇敢,又能轻易地征服了立陶宛人。可是,他们对付你们,总会感到不那么容易吧?他们难道能够随心所欲地攻击你们么?究竟怎么样?也请你捧捧我们自己的骑士吧!”

    波格丹涅茨的玛茨科显然不是一个大言不惭的人,因为他回答得很谦逊:

    “那些刚从外国来的人,固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来攻击我们。可是,他们试过一两次以后,攻击我们的信心就不那么强了,因为我们是铁打的硬汉。因此他们往往就来责骂我们这股强硬的劲儿:‘就算你们不怕死,但你们帮助撒拉逊人[注],你们这样做必遭天罚。’于是,我们的不共戴天的怨仇愈来愈深了,因为他们的辱骂是无中生有!国王和王后已经给立陶宛人施过洗礼了。在那里,人人都要崇拜我主基督,虽则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崇拜。大家也都知道,当他们在普洛茨克大教堂里把魔鬼的偶像掀翻的时候,我们仁慈的君主就命令他们在它面前供上一支蜡烛——弄得神甫们不得不对他说,不应该这么做。你看一个国王尚且如此,那么,一般普通人就更不足怪了!因此他们有许多人私下说:‘公爵命令我们受洗,我就受洗。他命令我们向基督鞠躬,我就鞠躬。但是,我为什么要对那些原来的异教魔鬼,吝惜一小块干酪呢?我为什么不应该抛给他们一些萝卜呢?我为什么不应该泼掉麦酒的泡沫呢?我要是不那么做,我的马匹就会死掉;再不然,||乳|牛就会生病,或者它们的奶就会变成血——或者收成就要出岔子,他们许多人都这样做了,因此他们都受到怀疑。可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无知和害怕魔鬼。那些魔鬼在古时候生活得很不错。它们从前都有自己的山林,常常骑马去收什一税。可是,今天呢,山林都所光了,它们没有什么好吃的了——城里的钟声当当响,魔鬼们只好部藏到丛密的森林里去,在那里孤寂得大肆咆哮。如果一个立陶宛人到森林里去,它们就扯住他的山羊皮外衣,说:‘给我们一些什么吧!’有些人给了,但也有些勇敢的小伙子,他们不但不给,反而把魔鬼捉住。其中一个小伙子把一些蒸熟的豆放在一只牛膀胱里,立刻就有十三个魔鬼钻了进去。他用一个花揪树的木栓塞住了那只膀胱,把它们带到了维尔诺,卖给那些圣芳济会[注]的教士们,教士们给了他二十个‘斯果耶崔’[注]。他为的是要毁灭基督名下的仇敌。我亲眼看见过那只膀胱;发出一股刺鼻的恶臭,因为那些肮脏的精灵就这样表示出了它们在圣水面前的恐惧。”

    “你说你知道那里面有十三个魔鬼,可是谁数过呢,”商人卡姆罗斯颇为聪明地问道。

    “那个立陶宛人看到它们钻进了膀胱,就一个个地数了。它们摆明都在那里面,因为那股臭气就叫人知道它们是在那里面,哪个高兴打开木栓去数呢。”

    “真是奇事,真是奇事!”一个贵族喊道。

    “我亲眼见过许多非凡的奇事,因为他们每一件事都是希奇古怪的。他们全都蓬头散发,难得有个把公爵梳梳头的。他们靠烘萝卜过活,这是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说什么吃烘萝卜会滋长勇气。他们和他们的牲口、蛇一块儿住在森林里;他们饮食没有节制。他们看不起结过婚的女人,但是非常尊敬姑娘们,认为姑娘们具有无上的威力。他们说,如果一个男人闹肚子痛,只要请一位姑娘用干树叶擦一擦,就会好的。”

    “要是擦肚子的都是些漂亮娘儿们,那倒是值得闹闹肚子痛呢!”埃欧特雷戴大叔喊道。

    “这个去问兹皮希科好了,”波格丹涅茨的玛茨科答道。

    兹皮希科纵声大笑,使得他坐的那张凳子都摇晃起来了。

    “他们那里确实有几个美人,”他说。“琳迦娃就很迷人。”

    “谁是琳迦娃?快说!”

    “怎么?你们没有听说过琳迦娃么?”玛茨科问。

    “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她是威托特的妹妹,玛佐维茨基公爵亨利克的妻子。”

    “不见得吧!哪一个亨利克公爵呀?我们只知道一个玛佐维茨基公爵,他是普洛茨克的主教[注],可他已经死啦。”

    “就是他。他原先期望罗马给他一次神赦,但是结果给他神赦的是死亡,看来天主不满意他的所作所为呢。奥列斯尼查的雅斯科曾经派我送一封信给威托特公爵,那时节,国王也正派普洛茨克的主教亨利克公爵到利德斯威尔特去。当时,威托特已经厌倦了战争,因为他攻不下维尔诺,我们的国王也看不惯他自己的弟兄们和他们的昏庸放荡。国王看到威托特比他自己的弟兄们干练,有才智,所以派主教去劝他脱离十字军骑士团,重新归附他,还答应让他做立陶宛的执政。见异思迁的威托特,听了使者的话,大为乐意,还举行了一次宴会和几场比武。这位主教上了马,虽则别的主教们不赞成他这样做,可他在比武场上倒显出了他的骑士的力量。玛佐夫舍所有的公爵都是力大非凡;大家都知道,连他们那一族的姑娘们也能不费吹灰之力折断马蹄铁。一开始,这位公爵就把三个骑士掀下了马背;第二次,又掀下了五个骑士。他把我也掀了下来;在比武开始的时候,兹皮希科的马把两条前腿悬空竖起,因此他也给掀了下来。这位公爵从美丽的琳迦娃手中拿到了全部的奖品,披着全副甲胄跪倒在她面前。他们彼此深深相爱了,弄得和他同来的神甫们在好几次宴会上拉住他的袖子,把他从她身旁拖开,她的兄长威托特也制止了她。这位公爵说:‘我要给我自己一次神赦,即使罗马教皇不批准,亚威农的教皇[注]一定会批准。我一定要立即同她结婚——否则我要急死了!’这本来是对天主的一种极大的亵渎,但是威托特不敢逆他的意,因为他不愿意扫这位大使的兴——因此就结婚了。于是他们到苏拉兹去,以后又到斯鲁茨克去。这真叫这个小伙子兹皮希科大为伤心,因为按照日耳曼的风俗,他已经挑了琳迦娃公主作为他心爱的人,并且向她发誓永远忠诚。”

    “哦!”兹皮希科突然打岔道,“事情倒是真的。但是,后来听说琳迦娃后悔不该做这个主教的妻子(因为他虽是结了婚,仍然不愿放弃他的神职),而且觉得天主一定不能赐福给这样的婚姻,就把她丈夫毒死了。我听到了这件事,就去请求一位住在离卢布林不远的虔诚的隐士,赦免我发过的誓。”

    “他是一个隐士,这倒是真,”玛茨科笑着答道,“但他是否虔诚,我可不知道;我们是在礼拜五那天到他那里去的,当时他正拿着一把斧头在劈开熊骨,拼命吸着骨髓,吸得喉咙里咕噜咕噜的响。”

    “他说骨髓不是肉,而且他这样做是得到许可的。因为吸过了骨髓,他在睡梦里总会看见奇妙的幻景,隔天他就可以说预言一直说到中午。”

    “唔,唔!”玛茨科答道。“美丽的琳迦娃现在是一个寡妇啰,她会要你去为她效劳了。”

    “这是枉费的,我准备另外选一位女士,为她效劳到死,然后去找一个妻子。”

    “你倒应该先把一条骑士的腰带弄到手。”

    “哦伐![注]比武的机会多的是。不经过比武,国王是不会册封任何骑士的。我可以同任何人较量一下。要不是我的马竖起前腿,主教是没有办法把我掀下马来的。”

    “比你强的骑士还多着呢。”

    这时候,两个贵族叫嚷起来了:

    “看老天爷分上!在王后的御驾跟前比武的可不是你这种人,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骑士。到这里来比武的,是加波夫的查维夏和法鲁列伊,奥列斯尼查的杜伯科,塔契夫的波瓦拉,比斯古披崔的巴希科·齐洛琪埃伊、雅斯科·纳相,戈拉的阿勃丹克,勃罗荷切崔的安得热伊,奥斯特罗夫的克利斯丁和柯皮兰尼的雅可怕!你能同那些人较量一下剑法么?不管是这里的骑士,还是捷克宫廷里的骑士,或者是匈牙利宫廷里的骑士,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你在扯些什么?你比他们强么?你多大了?”

    “十八岁,”兹皮希科答道。

    “他们里头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用手把你捏成肉酱。”

    “我们等着瞧吧。”

    但是,玛茨科说:

    “我听说国王对那些参加过立陶宛战争回来的骑士,都慷慨赏赐。你们谁是克拉科夫人,你们倒说说看,这是真的么?”

    “不错,这是真的!”一个贵族答道。“国王的慷慨是举世闻名的;但是现在很难接近他了,因为客人们都涌到克拉科夫来了。他们都是及时赶来祝贺王后分娩和王太子命名礼的,都想向我们的君王表示敬意,向他纳贡。匈牙利的国王已经动身了;他们说,罗马皇帝也要来,还有许多公爵、伯爵和骑士都要来,因为他们谁都不想空手回去。他们甚至说波尼伐教皇[注]本人也要来,因为他也需要我们的君王支持他对抗他在亚威农的敌手。因此人这样多,就很难接近国王了。不过,要是有人能够见到他,向他表示敬意的话,那他就会慷慨赏赐那个该受赏的人。”

    “那我一定要向他表示敬意,我已经效劳了多年。如果一巳又发生战争,我又要出征去了。我们虽然拿到了一些战利品,现在并不穷,但是我越来越老了。人老了,气力也就小了,总想能够安逸安逸。”

    “国王很高兴看到那些同奥列斯尼查的雅斯科一起从立陶宛回来的人;他们都受到盛宴款待。”

    “你知道,我那时候还没有回来;我还在作战。你知道,日耳曼人因为国王和威托特公爵的和解而吃了大亏。公爵施用巧计,把人质弄回来后,就去攻打日耳曼人!他破坏城堡,大肆焚烧,杀死了好些骑士和人民。日耳曼人要报仇,正如倒向他们一边去的斯维特列革罗[注]也要报仇一样。于是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远征。大团长[注]康拉德亲自率领了一支大军;他们围困了维尔诺,[注]想从他们的云梯上[注]攻克各个城堡;他们还试图用诡计占领这个城市——但是他们没有成功!后来他们一路退却,死伤无算,逃得了命的连一半人都没有。于是我们又去攻打大团长的兄弟,斯华皮阿的‘康姆透’,荣京根的乌尔里西。可是‘康姆透’因为害怕‘公爵’[注],逃跑了。这样一跑,却和平了,现在他们正在重建城市。有一个虔诚的教士,他能够赤脚在火热的铁板上行走,打那回以后就预言说,只要世界存在一天,维尔诺的城墙下就不会再看见一个日耳曼士兵。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是谁造成这个局面的呢?”

    说着这话,波格丹涅茨的玛茨科摊开了他那双又宽又大的手掌;其余的人都点头表示赞许:

    “不错,不错!他说的都是真话!不错!”

    温暖而清朗的夜。话谈到这里,被一阵打窗外传进来的声响打断了,因为人们都把牛膀眈[注]拿到窗外去了。远处突然传来弦乐声、歌唱声、笑声和马匹的喷界声。他们都很惊奇,因为时间已经很晚了。店主人奔到客店的院子里去,但顾客们还没来得及喝干麦酒,他又嚷着跑回来了:

    “宫廷有人来了!”

    隔了一会,已经看见一个身穿蓝外衣、头戴红折帽的仆从[注]走进门来。他停在那里,对众人瞟了一眼,然后看到了店主人,便说:

    “抹桌掌灯;公爵夫人安娜·达奴大今晚要歇在这儿。”

    他说过就走了。客店里便大为忙乱起来;店主人呼唤仆役,顾客们都非常惊异,面面相觑。

    “公爵夫人安娜·达奴大,”一个市民说,“她是盖世杜特的女儿,雅奴希·玛佐维茨基的妻子。她两个礼拜前在克拉科夫,后来她到扎多尔去访问华茨拉夫公爵,现在回来了。”

    “卡姆罗斯大叔,”另一个市民说,“我们到谷仓里去睡在干草堆上吧;这些贵人我们高攀不上。”

    “他们赶夜路我倒不觉得奇怪,”玛茨科说,“因为白天太热;可他们既然快到修道院了,为什么还要到客店里来投宿呢?”

    说到这里,他转向兹皮希科说道:

    “这是美丽的琳沙娃的亲姊姊;你知道么?”

    兹皮希科答道:

    “准有许多玛佐夫舍的宫女跟她一起来,嗨!”

    第二章

    这时候公爵夫人进来了。她是一个中年妇女,笑容满面,披着红色斗篷,衣服是淡绿色的,腰间系着一条金黄|色腰带。公爵夫人身后跟着一些宫女;有的尚未成年,有的年龄较大;头上都戴着淡红色和淡紫色的花冠,手里大都拿着琵琶。有的捧着大束的鲜花,显然是在路旁采来的。屋里马上给挤满了,因为宫女后面还跟着一群宫廷侍从[注]和小厮。大家都很活泼,脸上流露着愉快的神情,有时大声交谈,有时咿咿唔唔,仿佛都被美丽的夜色陶醉了。宫廷侍从里头,有两个吟唱者[注],一个拿了一只琵琶,另一个的腰间挂着一面琴斯拉[注]。姑娘们中间有一个十分年轻,大概只有十二岁模样,她拿着一只很小的、饰着铜钉的琵琶,跟在公爵夫人身后。

    “赞美耶稣基督!”公爵夫人站在房中央说道。

    “永生永世,阿门!”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答道,一面深深地施了礼。

    “店主在哪里?”

    那个日耳曼人一听得召唤,便走上前去,按照日耳曼的习俗,用一条腿跪下。

    “我们打算在这里停一停,”公爵夫人说。“只是请快一点,我们都很饿。”

    三个市民早已走了;这时两个贵族,还有波格丹涅茨的玛茨科和年轻的兹皮希科,一起再鞠个躬,准备离开,因为他们不想打搅朝廷里来的人们。

    但是,公爵夫人却把他们留下来。

    “你们都是贵族;不碍事,你们可以同宫廷侍从们相识相识。天主把你们打什么地方指引来的?”

    于是他们一一说出了自己的姓名、纹章、外号以及他们借以获得称号的庄园名称。[注]夫人听得弗罗迪卡[注]玛茨科说他曾经到过维尔诺,就拍手说道:

    “这可真巧!请把维尔诺的情况和我兄弟妹妹的情况说给我们听听。威托特公爵可来祝贺王后分娩和王子命名礼么?”

    “他很想来,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来;因此他给王后送来了一只银摇篮作为贺礼。我的侄子和我把那只摇篮带来了。”

    “那末摇篮在这里么?我倒想看看!纯银的么?”

    “纯银的;不过不在这里。由几个培西林教士[注]带到克拉科夫去了。”

    “那你们在蒂涅茨做什么呢?”

    “我们是来看看修道院的院长,他是我们的亲戚,想把我们叨战争的光获得的一切,也就是公爵赠给我们的东西委托给高尚的教士保管。”

    “这样说来,天主已经赐给你们好运气和珍贵的战利品了,可是请告诉我,我的兄长为什么决定不了来不来呢?”

    “因为他正在准备远征鞑靼人。[注]”

    “这我知道;但是我担忧的是,王后并没有预言这次远征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她所预言的一切事情往往都是有言必中的。”

    玛茨科笑了。

    “嗳,我们的王后固然是一位预言家,这我不能否认;但是同威托特公爵一起出征的我们的许多骑士,他们都是些了不起的汉子,谁都敌不过他们。”

    “你不去么?”

    “我不去,我是给派来送摇篮的,我五年没有脱过我的甲胄了,”玛茨科一面回答,一面指着驯鹿皮外衣上给胸甲磨出来的凹痕。“不过,我休息一下之后就会去,要是我自己不去,我会要这个小伙子,我的侄子兹皮希科,去投效梅尔希丁的斯必特科爵爷[注],我们所有的骑士都将在他的指挥下出征。”

    达奴大公爵夫人对兹皮希科漂亮的身材看了一眼;可是,修道院来的一个教士打断了他们的话。那个教士向公爵夫人问安过后,就以恭顺的口吻责备她,说她事先也不派个急差来报告她要来的消息,又说她不歇在修道院,却歇在普通客店里,这不合她的尊贵身份。修道院里有的是房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在那里受到款待,至于王族,当然更受欢迎,何况她丈夫的祖先和亲属,对修道院施过那么多恩惠。但是,公爵夫人愉快地答道:

    “我们只是到这里来停一停罢了;明天一早就要到克拉科夫去。我们白天睡觉,晚上赶路,因为晚上比较凉快。况且这时候鸡都已经啼了,我不愿意吵醒虔诚的教士们,尤其是这么一大群人,光想唱歌跳舞,不大想休息。”

    教士还是硬要他们去,公爵夫人只得又说道:

    “不,我们要歇在这里。我们唱唱歌就可以把时间消磨掉,不过,我们一定到教堂来做晨祷,跟天主一同开始另一天的生活。”

    “我们要为仁慈的公爵和仁慈的公爵夫人的幸福举行一次弥撒,”教士说。

    “我的丈夫公爵大人,还得过四五天才来呢。”

    “天主不论远近都能赐福,那么至少且让我们这些贫穷的教士到修道院里去拿些酒来。”

    “那我们倒乐于领情,”公爵夫人说。

    教士一走出门,她便叫道:

    “嗨,达奴莎!达奴莎!站到板凳上去,唱一支你在札多尔唱过的歌,让我们开心开心。”

    宫廷侍从们听见这话,便端了一张板凳放在房间中央。两个吟唱者坐在板凳的两端,中间站着那个小姑娘,她原来拿着饰有铜钉的琵琶,跟在公爵夫人身后。她头上戴着一顶小花冠,头发披在肩上,身穿蓝色衣服,脚穿一双鞋尖很长的红鞋。她站在板凳上好像一个小孩,不过也是一个美丽的小孩,有如教堂里的画中人物。她显然不是第一次在公爵夫人面前唱歌,因为她并不显得,田‘泥不安。

    “唱呀,达奴莎,唱呀!”小宫女们都喊道。

    她捏住琵琶,像一只开始歌唱的鸟儿似的昂起了头,闭着眼睛,响起了银铃似的歌声:

    如果我有

    雏鹅的小巧的双翅,

    我就飞向

    西利西亚的雅锡克。

    两个吟唱者为她伴奏,一个弹着小琴斯拉[注],一个弹着大琵琶。最爱听小调的公爵夫人,开始把头前后摆动起来,那个小姑娘又用孩子似的声音唱起来,唱得又清脆又美妙,有如林中鸟啼:

    我就要坐在

    篱笆上歌唱:

    “看呀,我亲爱的人儿,

    柳芭飞来啦,可怜的孤儿!”[注]

    于是两个吟唱者又奏了起来。年轻的波格丹涅茨的兹皮希科虽然从小就过惯了战争生活,看惯了战争的可怕景象,生平却从未听到这样的歌声,于是他用手碰了碰站在他旁边的一个玛朱尔人[注],问道:

    “她是谁?”

    “她是公爵夫人宫廷中的一个女孩。宫廷里多的是使人身心愉悦的吟唱者,不过,她是最讨人喜欢的一个,谁唱的歌都不能使公爵夫人听得这么高兴。”

    “这我不怀疑。我倒以为她是天上下凡的一位仙女呢,我简直对她百看不点。人们管她叫什么?”

    “你没有听见过么?叫达奴莎。她父亲是一个著名的骑士,名叫斯比荷夫的尤仑德,一个骁勇的‘康姆斯’[注]。”

    “嗨!这样一位姑娘,简直是凡人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大家都喜爱她的歌唱和美貌。”

    “那么谁是她的骑士呢?”

    “她还是个孩子哩!”

    谈话被达奴莎的歌声打断了。兹皮希科看着她那金黄|色头发,那昂起的头,半闭的眼睛,看着她那在烛光和从窗户中射进来的月光照耀下的整个身段,不禁越来越感到惊异了。他觉得,仿佛他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她;可是他记不清究竟是在梦中见过呢,还是在克拉科夫某个教堂的窗口见过。

    于是,他又碰一碰那个宫廷侍从,低声问道:

    “那么她是在你们宫廷里长大的么?”

    “她的母亲是同公爵夫人安娜·达奴大一起从立陶宛来的,公爵夫人把她嫁给斯比荷夫的尤仑德伯爵。她长得很美,出身于望族;公爵夫人喜爱她胜过喜爱任何其他的宫女,她也很爱公爵夫人。因此她才给她女儿取了一个同样的名字——安娜·达奴大。可是五年前,日耳曼人在兹罗多尔雅附近袭击公爵朝廷的时候,她给吓死了。从此公爵夫人就收养了这女孩,一直把她带大。她父亲常常到宫里来看她,看到公爵夫人把女儿抚养得很健康,很幸福,十分高兴。但是他每次看到女儿,就要想起妻子,因而不免痛哭流涕;于是他就回去向日耳曼人报这不共戴天的深仇。他比全玛佐夫舍任何人都爱自己的妻子;不过,他为了报复,已经杀死了好多日耳曼人。”

    兹皮希科顿时泪眼盈盈,额上暴出了青筋。

    “那末说,是日耳曼人杀死她母亲的啰?”他问道。

    “可以说是他们杀死的,也可以说不是。她是给吓死的。五年前,天下太平,谁都没有想到战争,谁都觉得安然无事。公爵像往常和平时期一样,没带一个士兵,只带着些宫廷侍从们,到兹罗多尔雅去造一座城堡。想不到那些背信弃义的日耳曼人根本没有宣战,就毫无理由地发动进攻。他们逮住了公爵,既不想到天主的愤怒,也不想到公爵的祖先对他们的大恩大惠,把他缚在马上,还屠杀了他的臣民。公爵做了很久的俘虏,直到弗拉迪斯拉夫国王威胁着要向他们开战,他们才释放了他。达奴莎的母亲就在这次攻击中死了。”

    “那么您,骑士爵爷,当时您在场么?他们怎么称呼您?我忘啦!”

    “我的名字是德鲁戈拉斯的米柯拉伊,他们管我叫‘奥布赫’[注]。当时我在场。我看到一个头盔上插着孔雀毛的日耳曼人把她缚在马鞍上;她就这样给吓死了。他们还用一把戟斫我,到如今我身上还留着一道伤疤。”

    说到这里,他指着他头上从头发一直延伸到眉毛的一道深深的伤疤。

    静默了一会儿。兹皮希科又望了望达奴莎。接着问道:

    “那末,爵爷,您说她还没有骑士么?”

    可是,他没有得到任何回答,因为这时歌唱停止了。一个又胖又大的吟唱者突然站起,板凳跟着翘了起来。达奴莎蹒蹒跚跚,伸出了一双小手,兹皮希科没等她跌下来或者跳下来,像只野猫似的冲了上去,把她一把抱在怀里。

    本来吓得惊叫起来的公爵夫人立刻笑了,喊起来:

    “这就是达奴莎的骑士!来吧,小骑士,把我们亲爱的小姑娘还给我们吧!”

    “他很英勇地把她抱住了,”只听得宫廷侍从们中间有人这么说。

    兹皮希科抱着达奴莎向公爵夫人走去,达奴莎一只手搂住他的脖子,另一只手紧握着琵琶,怕它打碎。她的脸上虽然带点儿受惊的神情,却在笑着,很是高兴。

    这时候这个青年人走到公爵夫人跟前,把达奴莎放在她面前,一边跪下去,抬起头来,以一种像他那样年龄的人所特有的胆量说道:

    “那么,就遵照您的话办吧,仁慈的夫人!这位温柔的年轻姑娘已经到了应该有她自己的骑士的时候了,我也到了应该有我自己的情人的时候了,我将永远颂扬她的美貌和德行。如蒙许可,我愿意起一个誓,在任何情况下,我会一辈子忠实于她。”

    公爵夫人吃了一惊,这倒不是因为听到兹皮希科的话,而是因为一切都发生得这么突然。不错,起誓不是波兰的习惯;但是玛佐夫舍和日耳曼接界,常常有骑士从异国来访问,因此人们对这个习惯比在其他省份更为熟悉,而且常常有人模仿。公爵夫人在她父亲的宫廷里也听到过这种习惯——在那里,大家都把所有的西方习惯看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