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很顺利,公主眼下已加入东山派全真宗,居住在该派特意为王族、诸侯、各大世家子弟专门开辟的洞府内,虽然比宫廷的条件差一些,但公主还能适应的。公主要小婢转告国君大人和夫人,公主现在一切都很好,请国君大人和夫人不要挂念。”
姬友闻言,一阵默然。
小玉接着道:“这是公主亲手剪下的头发,要小婢带回来,交给国君大人。公主说,如果国君大人一定要让她嫁给太子的话,她情愿入世修仙,也不愿做未来的王妃的。公主希望,国君大人能够明白她至死不渝的决心。”
说罢,小玉双手将黄绢高高举起,擎过头顶。
原来,婉云公主天生丽质,容貌盖世,在王室诸侯等权贵们这个小圈子内,令名远扬,当朝太子姬宫涅虽是婉云公主的堂兄,却对婉云公主的美貌垂涎三尺,曾通过下大夫、东虢国的虢君,向郑伯友提过亲的。
本来,太子殿下姬宫涅与婉云公主乃是堂兄妹,属于近亲的范畴,按说是不能结成婚姻的。可太子殿下不顾劝阻,强行向婉云公主提亲,别人也无可奈何,又不敢多说什么。
一般来说,太子向诸侯提亲,对诸侯来说,应是一种极大的荣耀才是。
可太子姬宫涅此人不遵礼制,贪图享乐,任性胡为,尤其沉溺于女色不能自拔,天天与一些宫娥彩女胡混在一起,喜欢吃人口红,在朝野中的名声不太好听,就是郑伯友这样作风严正的朝庭大佬,一听到姬宫涅这个名字,都要大皱眉头的。
更为严重的是,姬宫涅早已迎娶了申国的姜氏公主为太子妃,宠幸的宫娥才女也不知其数,所生的王孙宜臼都有十五、六岁了,婉云公主一者嫌姬宫涅年龄太大,再者也不喜欢姬宫涅整天与宫女鬼混的行径,便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姬宫涅的求婚。
但姬宫涅不达目的不罢休,时不时来拜访婉云公主,送东送西,并不停地托媒提亲,令婉云公主十分厌烦,对姬宫涅的看法更加恶劣了,这才下定决心,索性一走了之的。
一位灰袍寺人躬身上前,双手接过小玉手中的黄绢,又躬身送到姬友跟前,双膝跪地,双手高举地擎上黄绢。
(求推荐,求收藏!!)
第2卷 仙途踏浪 第150章 真龙天子的传说1
郑伯友接过黄绢,一眼认出那绺漆黑光亮的青丝,正是女儿婉云公主的秀发,不觉心中一酸,神色黯然。片刻后叹道:“云儿这孩子从少娇生惯养,任性妄为,不喜欢受约束。她的性格不适合做王妃的。要她接受王宫中森严的礼制约束,恐怕也没有可能。正因为如此,前些日子太子殿下向寡人提亲的时候,寡人也没有答应他的。云儿聪明伶俐,大概体察到了寡人的苦处,怕寡人为难,这才一走了之的吧!唉!真是个心痛父母的好孩子啊!”
最痛爱的女儿忽然远离膝下,令郑国夫人心中酸痛不已,闻言早已泪如雨下,掩面饮泣了起来。
坐在下面的掘世子突怕父母心情难过,会有伤身体,连忙岔开话题道:“小玉,你们到东山也有几天了,见到过王猛没有?”
小玉应道:“见到过了。”便将她们在昆仑渊中见到王猛大显身手的一幕,简要的向掘突世子叙说了一遍。
掘突听得别后不过数日,王猛竟表现得如此神勇,不由大感惊奇,连称自己没看错人,王猛真是百年不遇的修仙奇才!
这时,一位寺人进来禀告道:“启禀国君大人。我国祭天院神巫季咸大人到了。正在大殿外候旨。”
郑伯友连忙站立起来,道:“快,快快有请!”又对小玉道:“小玉,你先下去。等这边的事情办完了,立刻就回东山去伺候公主。”
小玉听得国君大人如此吩咐,知道国君大人不但不会逼迫婉云公主许婚姬宫涅,也不会强令婉云公主返回镐京了,心中暗暗欢喜,连忙恭敬地应了一声“是”,磕头行礼完毕,便退出了大殿。
郑国伯夫人借口身体不适,也起身回去了。
须臾,殿门外响起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一位身着白色道袍、面目清瞿的儒雅道人,年龄约莫四、五十岁的样子,步履飘然的进了来。
“微臣季咸,叩见国君大人!”
道者躬身行礼道。
“神巫免礼,平身。来啊,给神巫看座!”
郑伯友面色亲切地道。
掘突见其父亲起身,也连忙跟着站立起来。
季咸一双灵动的眼睛看了郑伯友一眼,笑道:“微臣观国君大人面色沉郁,心中似有难消的块垒。国君大人叫微臣过来,莫非是想要占卦吗?”
郑伯友颔首道:“神巫说得不错。因此事牵涉到我朝气运,兹事体大,寡人心中难安。这才请神巫为寡人决疑的。”
神巫季咸诧异道:“是吗?是什么事情,竟能牵涉到我朝气运?”
郑伯友道:“神巫知道有关‘真龙天子’的传说么?”
季咸沉呤道:“有关‘真龙天子’的传说,因牵涉到王朝气运,历朝历代都是禁止民间妄加议论的。微臣虽有耳闻,但究竟不甚了了。就连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也都不大清楚的。”
郑伯友似乎明白季咸的担忧似的,吩咐道:“关于‘真龙天子’的传说,的确事关王朝稳定,是不允许民间议论的。今天只有我们三人在此,神巫但说不妨。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的。不要有所顾虑。”
季咸忙道:“微臣遵命。”
三人坐定之后,郑伯友面色凝重,目光望着殿外空洞的远方,缓缓地道:“寡人还是先说说三天前发生的那两件怪事,再跟神巫聊聊有关‘真龙天子’的传说之秘,以及这两件怪事与‘真龙天子’传说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吧……”
季咸道:“微臣洗耳恭听。”
三天前,大周王宫和京都镐京,同时发生了两件令人不安之事。
这天早晨,朝廷接到奏报,说镐京的孩童们,都在街头巷尾吟唱一首“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此童谣影响甚大,已经造成民心恐慌,极可能会动摇国本,特请示如何处置。
要知道,这个童谣的歌词中,充满了叛逆不道的意思。
此童谣中的“月将升,日将没”两句,以天时更替暗喻王权败亡,已属大逆不道。至于“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两句,谋反之意就更明显了,那岂不是明明白白在说,一些卖樉木弓和箭袋的家伙,要覆灭大周王朝吗?
天子闻言大怒,立刻下令追查。
镐京的官员们得到天子的命令,惊得屁滚尿流,立刻将那些传唱童谣的孩童们都逮了起来,将他们带到王宫中,由周天子亲自审问。
周天子就问:“孩子们,这首童谣,是谁教你们唱的呀?”
孩童们哪见过天子威严,顿时吓得战战兢兢,说不出话来。
其中有一个胆子大的孩童回答道:“回禀陛下。此歌乃是一名红衣小儿传授。三天前,天上降下一名红衣小儿,在街上教我等传唱这四句童谣。不知何故,这首童谣立刻就传遍了整个镐京。以致满城小儿,都会传唱此歌了。”
周宣王大感诧异,立刻问道:“如今,那红衣小儿何在?”
那个孩童答道:“回禀陛下。他教会了我们唱这首歌后,就不知所踪了。”
周宣王默然良久,叱退众小儿。随即传召司市官,令他们传谕天下:“禁止再传唱这首童谣。违者,全家连坐。禁止在集市上买卖弓箭、箭袋,违令者死。”
与此同时,王宫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大周王朝的重重深宫之中,原本保管着一只装盛着“龙嫠”的金盘的。
所谓“龙嫠”,就是两条真龙交欢后流出的精状液汁,因被保存了下来,就叫“龙嫠”。由于此物与王朝气运有关,被锁在深宫之中,不为外人所知。
可这一日,那只装盛“龙嫠”的金盘,忽然间金芒大放,光透重楼。并有千条彩气盘绕,万条宝光迸射,仿佛异宝出世一般,将大周王朝的王子王孙和满朝文武官员们,都惊动了。
自“千亩之战”大败后,天子因心神遭受沉重打击而一病不起,国政交由太子姬宫涅摄理。太子姬宫涅闻得凑报,大感惊奇,连忙召来几位大臣询问。
王室祭天院大长老、史学专家、太史令、天子的堂哥伯阳父,便把有关“龙嫠”的来龙去脉,悄悄告诉了姬宫涅,并郑重其事地告诫他,绝不可轻易开启那个盛放“龙嫠”的宝盒,否则将有不测之祸发生。
不过,伯阳父显然并不很了解姬宫涅是什么样的人。
太子殿下姬宫涅,就是那种“越被告知不能做某事,他越要做”的那种人。
一句话,不但刚愎自用,而且好奇心特强。
下大夫虢君是个佞臣,此人为了讨得太子欢心,便在一旁怂恿道:“据微臣所知,我大周王朝曾得仙界圣人眷顾,亲许大周稳坐八百年天下的。王权安如磐石。我大周历朝历代天子,无不是应命之主,真龙天子,洪福齐天。哪还有什么不能看的?哪还有什么不能做的?难道区区‘龙嫠’,还能使仙界大圣人的旨意失灵不成?!”
众大臣虽然觉得打开宝盒不妥,但见虢君说得振振有词,一时竟也无法驳斥。姬宫涅乃是贪玩好奇之人,虽然尚未正位天子,此时已露出偏信馋言的本性,便当场命人将宝盒打开。
掌库的官吏慑于太子的威势,不得不打开了那个金光闪闪的宝盒。
哪知,那只宝盒才刚刚打开,忽然金光爆亮,一下变得耀眼夺目起来。
晶亮刺目的金光,照耀得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
“唿――”
刺目的金光中,一道黑影在宝盒中一闪而逝。
众人只觉得眼睛一花,宝盒已变得空空如也了。
那晶亮刺目的金光,随即熄灭了。
“啊……”
旁边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宫女忽然脸色大变,如见鬼魅般惊呼道。
众人急忙循声望去,却见一条金色小蛇的影子,在这位老宫女腹部倏地一闪,蓦然消失不见。
那老宫女眼睛一闭,望后便倒。
姬宫涅见此,颇为扫兴,转身便将此事抛到了脑后,自顾自找乐去了。
众人纷纷散去。
过不多久,老宫女慢慢睁开眼,忽然“啊呀”一声,神色惊惶地按着腹部大呼小叫起来。她的腹部,竟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慢慢鼓胀起来,肚子又大又圆,挺得跟怀了孕似的。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天晚上,这位老宫女居然诞下了一个女婴!
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宫女不孕而生女,这种离奇的怪事,很快就被王后姜氏知道了。
姜后认为,老宫女无端生女乃是不祥之兆,便命人立刻将那名老宫女囚禁起来,并将其所生的女婴掐死,抛尸到王城外的清水河边。
可等天子闻知此事派人去看时,却发现那名女婴的尸体,竟然不翼而飞了。
(严重求推荐,求收藏!!叩谢!!)
第2卷 仙途踏浪 第150章 真龙天子传说2
大周天子姬静惊疑不定,便抱病临朝,召集太子姬宫涅和大司徒郑伯友、大司马程伯休、太史伯阳父、大宗伯召虎等重臣朝议,以定凶吉。
集王室祭天院大长老、周易大师等称号于一身的重臣、太史伯阳父,奉命在大周天子面前演算了一卦。wen2
数完蓍草,卦象却是坎上坤下,乃是“比卦”。
在大周王朝,经由周文王推演完善的《周易》,在大周一统天下后变成了一门显学,列为王公贵族们必修的功课,朝廷内外,懂其皮毛者比比皆是。
是以,众大臣一见是“比卦”,便知此卦乃是吉卦,全都大大的松了口气,纷纷向天子称贺。
但唯独大臣伯阳父仍愁眉苦脸,眉头紧锁,好像心头压着万斤巨石似的。
宣王见此龙颜不悦,虚弱地道:“太史,朕于国学一道,也略知一二的。朕知道比卦乃是吉兆,为何爱卿却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也?”
伯阳父俯伏于地,神色凝重地道:“禀陛下。比卦的卦辞,乃是‘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微臣担忧眼下虽吉,但后事难料啊。我大周乃是火德,尚赤。但大前天天降红衣童子示警,似乎隐喻有不利国家社稷之事将要发生。微臣心中惊恐,意欲请出子牙公留下的‘买天三卦’,推演先天之数以定凶吉,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原来封神完毕之后,丞相姜子牙心忧社稷,特意留下“买天三卦”,以供子孙后代遇到国事不决时,可以请出其中一卦演算,已定凶吉。
天子原本疑虑重重,又见伯阳父说得如此郑重,也暗暗心惊,便点头应允。
于是,伯阳父请出姜子牙留下的“买天三卦”中的一卦,乃是敕封的三枚金灿灿的金钱。伯阳父全力掐诀念咒,袖手将那三枚金钱一抛,待那刀币滚落在地面时,便看了其阴面阳面,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屈指掐算起来。
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伯阳父使出吃奶的力气,催动一身法力疯狂运转,表情越来越阴沉,越来越难看,越来越紧张,额头上竟有黄豆大滴的冷汗淋然而下,脸色甚至开始青白不定起来。
看那架势,似乎伯阳父已经绞尽了脑汁,耗尽了心力似的。
片刻之后,伯阳父忽然声嘶力竭的大笑三声,又声泪俱下的大哭三声,神情惨然,声音微弱地道:“羊被鬼吞,马逢犬逐,凶兆也。羊为未,马为午,以十二支属推之,当应在未午之年,也就是十五年之后,有亡国之厄。此乃老臣耗费心力演算出来的,当非常灵验,愿陛下慎之!”
说罢大叫一声,伯阳父张嘴喷出一口鲜血,竟然昏绝在地。
太史令伯阳父的怪异举止,将周天子和全体重臣们吓了一大跳!
天子骇异不已,连忙让寺人将伯阳父送到祭天院处治。
一时之间,君臣手足无措,莫衷一是,竟不知如何办才好。
散朝之后,郑伯友忧心忡忡,这才请神巫季咸来决疑的。
见季咸默然无语,姬友道:“神巫为何沉默不语?”
季咸道:“昔年黄帝君临天下的时候,地上出现巨型蚯蚓、巨型蝼蚁的异象,黄帝见之大喜,说:‘土气胜!’因为黄帝为土德,所以国运享通。后来大禹即位,冬天的草木都不衰败,反而长得茂盛,大禹欣喜异常,道:‘木气胜!’因为夏朝五行属木,显示其国运正盛。到汤建立商朝时,出现‘水中生出刀剑’的异象,汤高兴地说:‘金气胜!’盖因商德属水。及我朝文王之世,天上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
“文王见此,欣喜地道:‘火气胜!’那是因为我大周为火德,所以崇尚赤红颜色。并且大周代商,正体现了五行‘火克金’之妙义,这都是有定数的。”
“既然赤红为火德之象,天降红衣童子示警,显然是在暗示我朝气运出现了变数。臣愿演卦推算之。”
季咸起手一卦,数着蓍草,片刻之后眉头一蹙,默然叹了口气。
郑伯友惊道:“国师何故叹息?”
季咸道:“此卦为乾上坤下,乃是否卦。”
郑伯友道:“否卦则如何?”
季咸道:“此卦在十二消息卦中对应七月,正是立秋之时,阳气由盛而衰,阴气上升。卦辞道: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乃是不祥之兆。”
郑伯友急忙问道:“何事不祥?”
季咸摸出一枚刀币一抛,掐指一算,便沉呤不语。
郑伯友急忙道:“如何?”
季咸叹道:“我大周为火德,在下明明算出,我朝阳气由盛而衰,阴气上升。大周国运不再,天下将亡于妇人之手。但为何立国至今二百多年来,民间一直盛传我大周将有八百年天下呢?真是奇哉,怪也!”
郑伯友也叹道:“今日在王宫之中,太史伯阳父大人也是如此说法。俗话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眼下危险的征兆已经显现,而天子卧病在床,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真让寡人忧心忡忡啊!”
毫无疑问,大周风雨飘摇,再由喜欢玩乐的太子姬宫涅来即天子位,大周肯定会更加危险了,这是郑伯友没有说出来的话。
季咸道:“伯阳父大人说的‘羊被鬼吞,马逢犬逐’两句,似乎暗示我大周的危险,乃是来自北方的犬戎族人。国君大人不得不防啊!微臣认为,东方属木,五行木生火,我大周为火德,如果向东迁徙的话,或许能旺火德,大周或许能残喘一二的。微臣判断,只要我大郑国向东迁移,不仅可免灾祸,而且有大利之兆。国君大人何不早下决心?”
郑伯友沉呤道:“寡人已安排部属在虢、郐两地的荒地上开垦私田,轻徭薄赋以收民心,一旦时机一到,便慢慢将这两个诸侯小国吞并了,将大郑搬迁到此地。”
季咸笑道:“虢、郐两国的国君贪婪,喜好占小便宜,又胆小怕事,百姓都不顺从他们。现在,您是本朝大司徒,百姓都热爱您,您如真的请求迁徙至那一带,东虢国国君虢君不过是下大夫而已,职位远在国君大人之下,恐怕不敢对抗您的。”
“国君大人乃是天子胞弟,而且正当权,如果大郑国前往岳山一带,虢君无奈之下,只能将其封邑的部分土地,让给国君大人您的。国君大人将郑国迁徙到那里,再大施仁义以收拾人心,虢、郐两国的百姓,将来便都是您的百姓了。”
“如此一来,大郑国有岳山为依托,背靠滔滔黄河,左边是济水,右边是洛河,更兼有虎牢关之险固,民殷国富,则霸业可图矣!”
郑伯友闻之默然,有不忍之色,片刻后又道:“既然我大周为火德,而南方属火,那么我国迁徙到南边的长江流域去,是不是火德更旺呢?”
季咸回答说:“昔年火神祝融氏替上古大帝高辛氏(帝喾)掌火,功劳甚大,被封为火神,但其后代在夏商两代都没有兴盛起来,直到我朝,才建立荆国。现在王室衰弱,荆国却慢慢兴盛了起来。如果郑国搬到荆楚之地,一定会受到荆国的排挤,国运难以长久的。”
郑伯友说;“南方不行,那么西方又怎么样?”
季咸伯回答说:“西方丰岐之地为犬戎族所占,其百姓贪婪好利,难以安居。”
郑伯友沉呤片刻,问道:“既然大周王室已经衰弱,那么,神巫认为哪些诸侯国将兴盛起来呢?”
季咸伯回答说:“应该是郑、齐、秦、晋、楚吧?齐国,姓姜,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助尧帝掌管礼仪制度。其开国之君姜子牙为奠定大周定鼎天下立下大功,其子孙后代将兴盛起来,那是肯定的。”
“秦国,嬴姓,是上古大帝少昊的后代。少昊乃是西方天帝,主宰西方之事,秦国将在西方崛起。至于荆国祖先祝融为南方天帝、火神,荆国肯定会在南方雄起。”
郑伯友无语颔首。
季咸道:“微臣预测,镐京不久将有大事发生,可能会带来不测之祸,国君大人最好预先将家族子弟和子民,逐渐遣散为宜。“
郑伯友道:“寡人已渐渐将财产与子民迁往虢、郐两地,为了防止引起此两国国君的警惕,暂时严格保密罢了。寡人不日将秘密派遣世子掘突坐镇此地。寡人的爱女婉云,西去东山派了,如果镐京真有大事发生,寡人并无后顾之忧,唯有与社稷共存亡而已,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
季咸道:“国君大人心意已决,微臣甚是欣慰。那么,微臣现在可否请国君大人示下,为何国君大人说,三天前发生的那两件怪事,与‘真龙天子’的传说有关联呢?”
(求推荐,求收藏,叩谢!!)
ef=
-< ~138~~百~万\小!说~~网~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2卷 仙途踏浪 第151章 真龙天子传说3
郑柏友叹道:“现在所谓的‘真龙天子’,指的乃是‘天子是真龙下凡,是应运之主,是天命所归’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身为真龙的人,才能践天子大位。反过来说,但凡天子,都是天上的真龙下凡,是天命所归,天下臣民是不能反抗其至高无上、生杀予夺的王权的。只能顺从。否则将受到上天的惩罚。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他人企图篡位谋逆的念头。可见,‘真龙天子’之说,目的乃是为了巩固王权。”
“其实,在600多年前,所谓的真龙,并非指天子本人乃是真龙之体,而是指天子独享以真龙为坐骑的特权而已。由于只有天子才享有‘以真龙代步’的特权,故而真龙就成了王权的象征”wen2
说到此,郑柏友叹了口气,随即侃侃而谈起来。
真龙成为王权的象征,发生在大夏王朝统治期间的四百多年中。
当时,大厦王朝的历代天子,都是享有“乘坐两条真龙”的特权的。
毫无疑问,能乘坐真龙的人,自然不是凡人。
由这样的人来即天子大位,君临天下,自然也不会有任何资格方面的问题了。
更不会有人敢于反对的。
那么,真龙又是怎样从天子的代步工具,演变成了天子的本身,最后连天子都不得不以“真龙”自称,来向天下臣民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的呢?
事情还得从神王大禹治水的时候说起。
众所周知,神王大禹为天下治水,前后历时十有余年,大禹为之曾遨游神州大陆,足迹踏遍了神州大陆的山山水水,居功至伟。
不过,大禹显然不是步行去治水的,乃是御龙而行的。
神王大禹之所以有两条真龙代步,是因为大禹为天下治水,功德无量,居功至伟,其行为很快就感动了上苍,这才获得上天赠予两条真龙做乘坐工具的。
否则,要是大禹也像凡人那样,只能依赖一双肉腿步行的话,要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内走遍神州大陆的山山水水,期间还要回三次家(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就根本没有可能了!
十多年后,神王大禹治水成功,并以此功德登上天子之位,四海拱服。他乘坐的那两条真龙,也就成了天子的坐骑。后来神王大禹寿终正寝,在飞升仙界之前,虑及后世,曾留下一件名叫“御龙图”的法宝和这两条真龙镇国,以确保子孙的帝业千秋万代,江山永固。
可那两条真龙乃是大禹的个人财产,当然而且只能遗传给他的儿子夏启的。夏启又叫夏后启。故而《山海经》上有记载说:“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由此可见,大禹在升天之前,将自己的两条真龙,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夏后启了,夏后启乘坐那两条真龙遨游九天,将《九辩》与《九歌》这两首歌偷回人间演唱,极大地推动和发展了神州大陆的民歌事业。
本来,神王大禹在升天前,还曾留下遗言,要将自己的天子大位,禅让给东夷凤鸟氏的首领伯益的。
按照大禹的遗嘱,应该由伯益来即天子大位,而不是他自己的儿子夏启。毕竟大禹治水并非大禹一人的功劳,他的助手伯益的功劳,也非常之大的。
要知道,当时大禹治水成功后,天子舜帝叙功,曾以此功劳分封伯益为一方诸侯,赐其赢姓,并将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他。
由此可见,伯益的功劳,也是非常惊人的。
可是,大禹升天之后,伯益却并没有按照大禹的遗愿,登上天子之位。
登上天子之位的,反而是大禹的儿子夏启。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禹虽然遗言让伯益即天子大位,可由于伯益没有真龙为坐骑,夏后启及其族人(夏族人)都看不起伯益,认为伯益降服不了真龙,不过是一介凡人而已,并不是应天承运的真命天子。
应天承命的真命天子,只能是能够驾驭真龙的夏启。
应为大禹当国日久,人们早将乘坐两条真龙,作为天子特权的象征了。故而,他们不但不臣服于伯益,反而一致推举夏后启登上了天子大位。
伯益及其东夷族凤鸟氏自然不服。
为此,夏族与东夷族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的“争帝之战”,最后以夏族大胜,伯益的东夷族大败而告终。
此战之后,夏启的天子大位终于完满确立,无可动摇。
而且自此以后,夏族人大肆宣扬“只有天子才能驾驭真龙,驾驭真龙者必是天子”的理论,驾驭真龙便成了天子合法身份的最大象征。
至于无力驾驭真龙的人,即使自称天子,也没有人信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深入人心,“龙”便成了华夏族人的整体信仰和图腾,“天子驾驭真龙”便成了颠扑不破、不容置疑的真理。
由于这两条真龙乃是夏后启家的私有之物,很自然地,他也只能将这两条真龙传承给自己的后代。也就是说,只有夏启的后代,才有资格驾驭真龙,才有资格登上天子之位了。
其他的人无力驾驭真龙,天子之位连想都不用想的。
结果,自夏后启以下,天子之位便不再实行“禅让制”了,而是由夏后启的后代,一代接一代,独家传承了下去。
别人是无法染指的。
大夏王朝也由此而诞生。
本来,只要不出意外,夏后启的子子孙孙们有两条真龙在手,足可垄断天子之位,“夏家天下”是可以在他们及子孙后代手里,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的。
可惜的是,夏后启留下的万世基业,却被他的后代孔甲给败坏了。
千余年前,大夏王朝自夏启立国,十四传至孔甲为帝时,孔甲闲极无聊,却将其中的一条真龙弄死了,动摇了家族的万世帝业。所以大周王朝的史书《国语。周语下》在评价孔甲的时候,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意思是说,孔甲祸乱夏朝,以致大夏王朝的帝业在他这一代只传了四世,就被被东夷玄鸟氏的商汤夺取了。
其实,大夏王朝的覆灭,是在孔甲驾崩的百年之后,应该说与孔甲毛关系都没有的。孔甲既没有贪恋女色的记录,也没有随便乱杀人的过错,应该可以不承担丢弃天下的责任的。可就是因为孔甲弄死了一条真龙,动摇了家族帝业,后人才将大夏王朝覆灭的帐,大部分都算到了孔甲的身上的。
本来,孔甲作为神王大禹之后,他的先祖大禹的功德无量,神、人咸服,作为天子的他喜欢吃喝玩乐,那是无伤大雅、不容指责的。
要知道,孔甲既然贵为天子了,天下我有,他不吃喝玩乐,谁吃喝玩乐?
可孔甲凭借其祖先大禹治水时炼制的法宝“御龙图”,胆大妄为,竟将两条镇国真龙拘禁了起来,请人玩“养龙”的游戏,以致将其中的一条真龙玩死了,这才出了大事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的真相又如何呢?
(求推荐,求收藏!!!)
第2卷 仙途踏浪 第152章 真龙天子传说4
同所有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很多帝王一样,孔甲即天子位近三十年了,年龄也不少了,但还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心灵稚嫩,思想幼稚得跟一个好奇贪玩的小顽童一样。
又如后世的某位皇帝觉得做皇帝不过瘾、不威武,而将自己封为“威武大将军”一样,有一天,做了近三十年天子的孔甲忽然觉得乘坐两条真龙出巡太没意思了,便决定改乘马车,而将两条贵为天子坐骑的真龙圈养起来,以供逗乐之用。wen2
那两条真龙自然不肯沦为玩物的,可被孔甲用“御龙图”法宝禁锢着,也无法反抗,只好自甘委屈,逆来顺受了。
起先,孔甲找了个叫“刘累”的人,来为他“养龙”。
刘累本是无名之辈,人很普通,法力也很低微,但能说会道,善于见风使舵,会讨孔甲欢心,这样的人竟也被孔甲选中来“养龙”,可见孔甲有多么操蛋了。
那么,刘累又是何许人也?
刘累本是唐尧后裔,但他却跟孔甲大吹法螺,说他出身“豢龙氏部落”,“祖上曾经阔过,早就养过龙”,早就炼就了一套鬼神莫测的“养龙”秘术什么的,说得法水四溅,天花乱坠。
在夏朝那个时代,人们都讲究诚信,视诚信如生命,真正做到了“人无信而不立”,说谎就跟后世搞科技发明一样,都是对原有认知的“瞬间突破、突然颠覆”,属于高智商的活,原创性的东西,可谓“妙手偶得”,不是一般的人能想得到的。
而夏王孔甲就相当于一名好奇贪玩的孩童,丝毫社会经验也没有,更没有原创性的智慧,哪里想得到,天下竟然会有人对他撒谎?
当然,要想让孔甲明辩事非,分清真假,那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孔甲大喜,正式礼聘刘累“养龙”。
其实,养龙究竟怎么养,需要什么饵料,刘累一无所知。刘累混进王宫的目的,是趁机窃取孔甲的“御龙图”法宝,而不是真心要替孔甲养龙。
或许根本不需要怎么喂养,真龙就能活得很好。反正刘累接手养了几天龙,两条龙还活得好好的,搞起杂耍来生龙活虎,矫健之极,不见有何不妥的样子。
夏王孔甲见此,龙颜大悦,当即赐予刘累“御龙氏”的名号,以示嘉奖。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没文化。
可怕的是,刘累这文盲不但不懂得“养龙”,还想一鸣惊人,搞点“原创性发明”,今天喂真龙鸡鸭鱼肉,明天喂真龙青草白菜,不耐烦的时候就喂死猫死狗,甚至用“御龙图”瞎整它们,结果喂来喂去,好好的一对真龙,竟然被刘累喂死了一条。
将一条真龙喂死了,这个罪过太骇人听闻了!
不过这刘累的胆子也真够大的,把真龙养死了不汇报不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其煮了吃,与孔甲分而食之,来个毁尸灭迹。
孔甲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吃过龙肉。吃了几口龙肉后,还觉得挺好吃,一高兴就赏了刘累不少紫晶、金银珠宝什么的,哪里知道吃的竟是王权的象征呢!
剩下那条龙没有被刘累整死,也被整得半死不活,服服帖帖,没有一点脾气,龙婆死了也不敢向孔甲告状,此事竟被隐瞒了下来。
不过,后来表演节目的时候,还是给孔甲发现问题了。
孔甲忽然起了疑心,心想,咦,怎么只有一条公龙窜来窜去,那条母龙呢?
孔甲就不高兴了,扭头喝骂刘累道:“刘累,我日你先人板板!还有一条母龙呢,怎么不在了?”
刘累见孔甲发火,也害怕起来了,立马撒谎说“放在郊外洗澡,马上就去取来”云云,并打了一个尿遁的主意,回家收拾收拾东西,卷起“御龙图”跑了。
孔甲虽然生气,可还没意识到刘累在撒谎,结果又苦苦等了半天,也不见母龙出现,更不见刘累回来,便怒吼着让大内高修们去找,一找才发现孔甲也不见了。于是龙颜震怒,立刻侦骑四出,全城通缉,地毯式搜查,最后发现孔甲竟然卷着“御龙图”,逃得没影了!
孔甲这一气,真是非同小可!
立刻下达海捕文书,挖地三尺寻找刘累。
海捕文书是下了,可就是找不到刘累。
孔甲没抓到刘累,气得半死。
刘累逃走后,剩下那条真龙也半死不活,又没了“御龙图”,孔甲不但不能拿它逗乐了,就是想坐着出巡,也不能了。
结果没多久,天下的各路诸侯就听到了风声。一时谣言四起,说孔甲既不是真龙天子,也不是应命之主,所以连祖传的两条真龙都留不住,都不知逃到哪里去了,看来孔甲的天子之位要做到头了。
诸侯们疑虑满腹,纷纷来京师朝见孔甲,一致要求孔甲乘坐真龙辟谣。孔甲自然无法乘坐真龙出现,诸侯们于是失望而去。
当时就有很多镇诸侯反了,宣布不再听命于朝廷。
尤其是东夷凤鸟氏一族,原本就对夏族专政很不满,这下找到了借口,也起了谋反之心,不再向朝廷进贡了,反而四下笼络民心,企图联合各个诸侯国家,共同推翻大夏王朝。
孔甲一见形势不妙,也慌了,于是便暗中派人寻找养龙高人,以便将那条半死不活的真龙医治好,以证明自己还是“真龙天子”,以挽回天下民心。
这回孔甲找人“养龙”,还真找对了人。
这人的名字叫“师门”。
师门此人其貌不扬,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