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 > 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第8部分阅读

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第8部分阅读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个时候,萧萧发过来一个短信,只有一句话:你不要来了。

    我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手里握着的玫瑰开始落下晶亮的水滴。

    那水滴,像是从我的心里面滴下来的。

    “花你还打算要么,先生?”

    要,怎么会不要呢……一朵玫瑰,如果养护的好的话,可以有两个星期的花期。如果待爱情如待玫瑰,想必,也会灿烂很长时间吧。

    走出花店的大门,电话玲响,是青岛的区号。

    “喂,土豆土豆,我是地瓜,我是地瓜,你不用去北京了,我已经到青岛,我已经到青岛,傻瓜,快准备好玫瑰打车来接我吧……”

    13直白的女人

    我欣赏的女歌星,那英应该算头一个,每当在电视上看她满嘴跑火车在那掏心窝子,就忍不住地想乐,这种直白的女人,有说不出的可爱。有人取笑东北女孩,说她们不含蓄,开口就是什么“我稀罕你,你稀罕我不?”,说真的,一听到这种率真的表白,我就想劝没结婚的哥们赶紧全部“移民”到东北那疙瘩去,在那谈女朋友省事多了。

    不管话说回来,现在含蓄的女人也不太好找了,满大街都是分秒必争的白领丽人,哪一个不是见多识广,跟她们讲含蓄,你不着急她早急了。谁不知道现代的女子喜欢最直接的表白,甚至越赤裸裸越好,电影《有话好好说》姜文演的那个主儿,不就是雇了好几个人在人家姑娘楼下高喊“安红,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么?看来,针对直白的女人,的确得用直白的方式来对付,不过也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你有可能得到两种最直白的两个答案,一个是“哥们,你没戏了,哪凉快哪呆着去吧”,另一个是“我踢,喜欢我干吗不早说呢,你这句话让我等了老鼻子长时间了”。

    在当红明星的演唱会上,常看见一些奋不顾身的女子,冒着被保安痛揍一顿的下场,冲上台去献花,若得逞了,便紧接着开展下一项行动,献吻,激动的“哇哇”大叫,这种情况,在十年前你能看到?我一直奇怪,在女明星上台的时候,怎么没有小伙子争气一点,上前献花索吻。同样一件事,女人去做了,就是情之所至水到渠成,男人做了就有可能被观众骂“耍臭流氓”,可见我们的社会对女人越来越包容了――这可能也是女人越来越大胆的主要原因。这是好事情,绝对的好现象,我举双手支持,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时候,女人的步子要迈的再开阔一点,再勇敢一点,她们的情感,被压抑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对于一些性格沉闷、慢条斯理一切都喜欢按部就班的男人来说,直白女人是一种说不出的诱惑,于是,在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身边,你常可以看到一个叽叽喳喳的女人。她心直口快,做事干净利索,她满脑子的新奇主意,对你毫无保留,这样的女人,可以做一个好同事、好朋友,更可以做一个好爱人。相比之下,那些优柔寡断遇到一点小事就愁肠百结的“林黛玉”式的女人,就有点招人嫌了,心思百般难猜不说,就算你掏心窝子表示她是你心中最爱了,她还依然每日凄凄然,生怕哪天你弃她而去。在对待感情问题上,直白女人的态度更令人欣赏,爱了,她们不会伪装,不爱,她们也不会彷徨。

    凡事有度,同样女人也不能太过于直白,否则,有可能会被人称为“傻大姐”。如果整个世界的女人同时都变得像男人那样,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目的起来,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坦诚和直率无论于男于女,都是一种难得的品格。虽然说含蓄是女性永远的一种美,但是有一些话是必须快刀斩乱麻说出口的,就像一首流行歌唱的那样,“说吧说吧说出你的真心话,如果不坦白讲,我怎会知道你心中的渴望……”

    1一本盛装幽默不乏智慧的书

    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大家似乎都急于向过去告别,向自己告别。忘掉过去、奔向美好前程是件不错的事情,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彻底让浮躁与喧嚣归于尘土,因此,所谓的告别可能不过是一句时髦的套话——这是我在看到一本名为《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时所产生的想法。众所周知,大话热曾让不少年轻人满口酸词、两眼热泪,如今虽然渐渐偃旗息鼓,但仍然在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态度、思考方式。是谁敢如此“大话”,要给“大家集体讲了一个很大笑话”的时代划一个句号?

    在网络上,该书作者韩浩月对网友而言也许并不陌生。他是新浪网的专栏作家,也是新浪网与中国工人出版社联创品牌“新浪网金牌写手酷文经典”强力推荐的第一位作者。从百度搜索引擎搜出来和作者有关的4000余条信息不难看出,和众多网络上起家的写手们一样,韩浩月极为活跃,先后在数个论坛做版主,赶上了网络出书的好时候,出版过一两本文集,一手在网上贴帖子,一手在报刊写专栏,两手都很硬。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网络写手向来不敢让人抱有太大信心,因为不少读者们都知道,除了贫嘴,他们还能写些什么?

    但《i服了you》这本书做得很漂亮,可见出版单位花了不少心思,有吸引人读完的外部条件。读完后有两点感想,一是除了开篇的《向大话时代默哀告别》一文之外,并没有多少和大话密切相关的文章,对《大话西游》这部破烂电影的引用也很寥寥,让人有点疑问,取了这么个副标题是否哗众取宠;虽然并没有明显的大话痕迹,但细拨拉该书收录的百余篇文字,字里行间却不着痕迹地隐藏了不少令人浮想联翩的幽默词句,冷不丁地从某个段落间跳出来,让人哑然失笑——大话精神已经深深浸入了这本书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这是二。两个感想碰撞在一块,便咀嚼出一点不是滋味的滋味来:快乐中有一点伤感,痛苦里有一些戏谑,让人无所适从。

    这本书以酷评为主。这些酷评有的在网上广为流传,据说有几篇曾被转载达数百次以上。有人说酷评文字本属轻松取乐的文体,切忌认真。但韩浩月的酷评的确是在认真地进行的,只是他的认真不是强词夺理、无事生非,而是认真地旁敲侧击、冷嘲热讽,让人笑得牙痒;他写男人很有一手,男人的沉默,男人的可爱,男人的虚伪,男人的娘娘腔……被他扯皮拔骨剥了个精光,但他比较聪明,为了不致于后来自己死得很难看,同样身为男人的他也给男人留了条后路,他将男人形容为咖啡、绿茶、冰糖、睡枕。一边给男人上鞭子,一边给男人戴高帽,无怪乎他的一些男性朋友恨他恨得牙痒。书中还有一辑写的是他混在北京的经历,这是他在《京华时报》的一个专栏的文章集结。如果我没有看错,这辑文章显露出来的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作者,一个从困境中打拼出来的男人,一个在城市中快步行走的男人,一个温柔而孤独的男人,怀揣梦想,永不向生活妥协……看了这些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他前面的那些文字,也许你会明白,他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幽默念想从何而来。

    这是一本盛装幽默的书,同时也不乏看到一些智慧的光簇。当然,如果有人把之称为一本以耍贫嘴的书,我也没有意见,因为作者就曾把自己形容为“一个滔滔不绝的沉默者”。在网上写字的这群人中,滔滔不绝的人不鲜见,但真正的沉默者——以文字背后的力量让人有所感悟的人却没有几个。话说多的人会患上失语症,韩浩月可能真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后记的最后一行他是这么写的,“话说多了,三鞠躬下”。也许,他真的想用这种方式向自己告别,向大话时代告别,向贫嘴时代告别。

    《i服了you》读后感:文字的疏离与坚韧

    文/潘采夫

    在摇摆的地铁车厢里,横站在人群间,我花一周时间看完了这本《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每站读一篇文章,然后瞅瞅周围男女白领们,忍不住乐上几声,惊叹书中人物与现实竟如此神似,这样心心相印。

    我和书作者韩浩月有一碗面的交情。像于连·索雷尔和我一样,韩浩月也是从“外省青年”来到首都,文学青年、诗人、网络作家一路走来,而今脱鞋上岸、归入传统正宗,却也忍不住向那个时代频频回首做挥别状,这本书冒风险取《i服了you》这个名字,也许就是为了一个告别的纪念。

    平心而论这本酷评集,有一点点水货,有一些个精品,也有几篇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极品尤物”。在我看来,这本书充满有趣的“戏剧性冲突”,本是活色生香的酷评,却使用委婉清丽如诗的文字,像极了被招安的诗人;本书文章题目性感得不要命,“脱个干净给你看”、“撒娇的下半身”让人流鼻血,往下看作者却一本正经,一阵臭骂,让人有吃亏上当之感。

    在这本书里,我读出了两种感觉,一种叫疏离,用书中话叫“醉生梦死在别人的城市”那种感觉。作者生活于城市之中,视线却不自觉地疏离于城市之外,以观察者的姿态冷眼审视着这个都市的喧嚣与变迁。站在历史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充满梦想、激|情与苦难的北京,与200年前的巴黎和100年前的纽约何其相似,韩浩月用他在这个城市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怀抱历史与未来的北京可能成为文学的另一圣殿。而另一种感觉叫坚韧,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劲儿,一股“开山不已”的偏执劲,而这是成为好作家的重要材料,韩浩月具有这样的潜力。

    其实,真正能让读者喜欢的,还是作者的招牌菜——那种要命的纯真与温情,生在水泊梁山的山东大汉,却在骨头里像极了沈从文和食指,流淌着细腻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在《i 服了you》这本笑骂书中也掩藏不住,不小心就露出了迷死人不偿命的温情,有篇文章竟使我在地铁里失控几欲流下眼泪,面对众人的惊愕尴尬不已,就是《许多人哭过》那篇:“每日在见到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男人,在公共汽车上,在拥挤的电梯里 ,在烈日骄阳的马路边,手捏着一只公文包,或者卷着一卷报纸……或者意气风发,或者从容稳健,或者匆匆忙忙,我知道,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哭过。”“把百分之一的眼泪让风吹干,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眼泪流到心里,然后擦干净眼睛,再板着面孔上路。”于是领悟了这本书是应该给那些每日被生活着弄得疲惫不堪的男人们看的,是给那些有梦想但是却失意的男人们看的,它告诉你,对一个男人而言,生活常常就是这样令你无可奈何、哭笑不得,又蕴涵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滋味。

    点击此处看《i服了you》

    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

    ——读韩浩月《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

    文/老猫

    韩浩月这个名字我发誓不是在新浪知道的,虽然他是新浪网的专栏写手,并因此推出了一部部书籍。我看见这个名字是因为在有我专栏的报纸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十数家报刊开过短命的专栏”,每次我收到厚厚的一叠样报的时候,偶然便成了经常——他的名字距离我仅仅是厘米。可那时候我们还未相见,虽然彼此知道了名字,直到某天某刊来了个美女编辑……这小丫头来北京约稿的架式犹如召集“驻京丐帮聚会”,请原谅我这么形容当时的情景,反正我和韩浩月很自然地见了面,然后在西单图书大厦中看他出版的书和我出版的书,然后坐在西单图书大厦前吸烟并且无关痛痒地聊天……

    这小子挺实在的,或者说,这爷们儿实诚!

    这种感觉更多的表现在他的文字里——再让我罗嗦一会吧——我拿到他的新书的时候没有完全看完,因为不忍心往下看,所以也没敢动笔给他写字,我想着有一种兄弟的情愫在其中。打书名的时候为了便于输入,我先打了“i you”,然后再加了汉字,忽然我听到了耳边传来韩浩月的“一声哎哟”。这种哎哟几乎每个在北京折腾的人都有感觉,而且会感觉强烈,像一场大雪后的不慎失足,也像一尊伤疤之后的深切怀念,更像一具生命经历的无奈叹息。然后,才是“服了”,是服了命运的大帽子还是生活的大棒子(我们总是感受到压力)?是服了北京的游戏规则还是服了写作的所谓规则?是服了良心的谴责还是责任的苟且?

    这是一个懂得并且善于在生活中料理自己的男人,懂得诚信和责任,懂得追求和放弃——但是他不懂得谄媚和堕落,不懂得经营和推销,不懂得的罩杯或者风情(本文作者私家观点,不作为事实依据)。于是,我们一样痛苦,一样在北京的街头怅然若失,一样斜视并且怀疑这个世界……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

    他有一种百折不挠的信念,我们还没来得及探讨他究竟有一种什么信念在支撑这些庞大的文字和后面厚重的生活,但是我明显感到了这种信念的直接和渗透。他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看来看去,像个返乡青年一样新鲜,只有这种基于根底的看法才是真正的了解。那些在城市上空郁闷或者发呆的人能理解吗?那些在声色犬马的环境买醉的人能号称同感吗?他们不理解,但是他们可以看看浩月的这本书,而且看了之后不会在那些化妆品堆砌的面容中挤出讥笑,他们会真正的惊呆。

    浩月的才气也是我怀疑的,不是怀疑其所得,而是怀疑其持续。我爱说实话,他的这种自杀性的写作让我担忧,我不愿意看着兄弟把满腔的才气都用在这些边角中,他应该更清楚自己面前的道路。总之,在我的《痛苦缓期执行》之后,我希望这本书也是他在“才气切割”之后的收山之作,正如他所说的: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那个时代是个大话的时代,而不仅仅是《大话西游》的时代,是我们把什么都放肆地表达……

    浩月作为新浪网金牌写手的酷文经典的这本书,有些像生活的“大内密探”——没有那么多供我们刺探的情报了,我们改行在家喝酒,教育孩子或者买菜做饭。那些生活招摇着回忆慢慢地走了,那些阳光照耀着脸孔慢慢地老了。

    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不是吗?

    告别的勇气

    文/周游

    编辑部的浩月又出新书了,名曰《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昨天一早上班便赠了我一本,并在我的强烈要求拒绝签字,我就拿讲恶心故事吓唬他,终于就范。晚上回家焚香沐浴点灯熬油读了一遍,觉得我们编辑部每天必修的相互吹捧课程是很必要的,因为我们自有值得吹捧之处,不吹捧简直对不起我们的真才实学。今天找到浩月,经过一番不可告人的密谈,周游先生中午成功得到了一穗苞米,这才提着笔,从容行文。

    在我的印象中,网络文学是浮躁庸俗不堪的。比如那个谁谁,还有那个谁谁谁。都是些城市里泡网吧的小青年,没看过几眼书,没什么经历,大脑跟方便面似的,这是题外话暂不细表。那些方便面脑袋当然没法和浩月比。读完书我就觉得“新浪网金牌写手”那几个字别扭,就跟往一碗香醇的热气腾腾的手擀面装在康师傅的碗里那么别扭。谁让这年头还是大话说了算呢,没办法。

    我没有资格说浩月有生活之类,因为他经历的磨练胜过我百倍,是条不折不扣的汉子。当网络上谁谁,和谁谁谁玩闹泡妞扯淡的时候。浩月把写作的虔诚献给了冷静的钢笔,以及阑珊的夜色。

    经历过磨练后仍然活着的人写东西往往很幽默,而且刀刀见血。比如李熬,比如柏杨,比如浩月。浩月这厮把网络写手和猪头做了一番比较“……刚好网络写手和猪头具备同样特征:都喜欢抛头露面这拱拱那拱拱,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长着两个可以插葱的大鼻孔;脸皮都比较厚,一个帖子错别字和病句没校对完发到网上刚有七八个人点击,就在那里轻飘飘晕忽忽误认为自己是鲁迅再世、莎士比亚重生;都喜欢别人好言好语好稻草伺候着,一旦遭受点批评意见就好像这顿的伙食少加了糠,立即暴跳如雷,一副死猪头不怕开水烫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真是精辟之至。皮笑肉不笑的大话时代网络写手们还真就这德行。和廉价香水盗版cd韩乔生的解说倪萍的脸相互照应死皮赖脸在新时代里不出来。所以浩月憋足了劲下手了,为了让他们早日告别。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因为他所要面对的就不是一场群殴那么简单了,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另类视觉

    文 柳世营

    认识韩浩月之前,就已久仰其大名了。而在后来的结识之中,我又领略了这位山东老乡的豪爽与真诚,沉静与干练,一副近视眼镜的后面透着历经风霜的洞明与潜藏于内心的睿智。饮起酒来也豪放痛快,有着山东人的秉性。

    而一本《i服了you》,让我从文本上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由衷的感动。摩挲着这本装帧简雅而具有时代感的散文随笔集,其厚薄适中,手感很好,如触摸到血性的涌动与情感的温热,那是浩月真实可感的心灵脉动。

    读着一篇篇自由、轻松、质朴、深刻的文章。如一位故友在向你倾诉往事,倾诉情感的经历,笔锋峻朗,耐人寻味。当然这其中也揉进他生活的历练、身世的印痕,以及拼打红尘的浩荡风霜。这些有血肉有灵性的文字,是浩月生活和心路历程的一种总结和文本整理:既有对人生和爱情这两大命题的独特的个人理解;也有紧贴这个时代的尖刻酷评和积极调侃。前者浸透着他对人生的独特解读与理性体验,既有忧伤,也有感动,既有苦难,也有收获,既有梦想的追寻,也有浪漫的情怀;后者则轻松幽默,辛辣风趣,视角新颖,读来令人击掌!这种前后文章笔意的反差与丰富,与浩月的独特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是对生命的智慧解读,我敢说有些是潜意识的。

    浩月的文章举重若轻,独具魅力,体现了驾驭语言与文本的能力。既有激|情的宣泄与柔情的婉约,又有对苦难的承载与疼痛的抚慰;既有对时代生活的独特感悟与另类视觉,更有对时代生活的消极倾向决不妥协的热情与良知。

    读浩月的文章,你的情感会被他所控制,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伤感处鼻子酸酸,热泪盈睫;而在轻松的调侃与幽默中,他又能使你会心一笑,暗自叫爽。令你常在掩卷之后,而许多情感却挥之不去。但他的文章决不灰色和沉重,却有一种练达与自由。

    那种阅读后心领神会的愉悦,常常令我激动。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个矛盾的人,他有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坚韧和脆弱的两面。其实这不能怪他,浩月17岁就去闯荡天下,从此被推上了生存的最前沿,对抗着这个世界的种种艰难,独自承受着风雨的吹打。

    一个还未到而立之年的人,就经历了如此多得磨砺,这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加手。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却又成一种财富,一种生命力量的来源。

    浩月总是能将生活的面具褪下来,甚至让灵魂也抖出来,经一次风雨,将苦难与疼痛揉搓在一起,让真挚的情感与含泪的微笑,同今天浮躁的时尚与物质的时代一并呈现出来,让人们去理性检讨和自我反省。

    读读浩月这些动人而不虚饰的文章,你会找到一种力量的。>

    > eil:lshyg

    >

    谁能听见你小声地歌唱

    文/梁帅

    几天来,我集中精力阅读浩月此书中大部分文字,从头到尾的阅读,这种感觉就像你刚刚认识一个美女,你甚至被她的漂亮脸蛋迷惑的走路都往电线杆子上撞,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你发现吸引你的不仅仅是她漂亮的脸蛋,事情的关键所在是藏于无形之处的人性之美。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太花哨。又是“大话时代”又是“金牌写手”的,无不透露出一种商业炒作的信息。就像浩月在这本书开篇一文中写道的那样“市场经济一直在不断的验证这样一条准则:别管多无聊的东西,一旦为大众所欣赏所接受,马上就会衍生出一系列与金钱、名誉牵扯在一起的勾当”,何况浩月的东西一点都不无聊呢?当读过几篇文章之后就会发现他的思维时常地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他的语言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还带一点刁钻。我不能不指出的是,他的文字是一种有形的幽默。

    我时常想,假如我不是在这本书上看到这些文章的,而是偶然的机会在翻阅报纸的途中发现的,我会更加地激动。我会很习惯甚至把它当作每一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是那么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喝一口茶,看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然后笑笑,然后摇摇头。感兴趣时说声:“有意思”,不感兴趣时骂一句:“真他妈臭”。然后该干啥干啥。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心情文字,好像是他大老远的给我带来的一瓶红星二锅头,我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我知道那酒入口有点辣,象是在喉咙里拉了一刀然后在胃里面燃烧。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无限的钟情那红星二锅头和一小袋花生米带给我的微醺感觉,有所回味。浩月的《背靠背》、《燃灯街》则属此类作品,简短清新,有所感,有所悟。但没有收入此书,我是在他自己制作的个人主页“皓月工作室”里看到的。我仿佛看到从我家乡泥泞的道路上面走来的年轻人,匆匆而过就融会到了大都市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当中,但就在我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看到那个年轻人背着行李正在人群当中回望自己走过的道路……

    到现在我还记得作家洪峰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你说经历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当苦难成为支持我们前进的一种力量,我们就能从容的面对世界随时带给我们的诸多可能。二十岁以前的韩浩月做过很多生计,经过无数疲惫不堪的日子之后,去年终于落脚北京,成为具有独立风格的网络作家,并在多家纸质媒体上开设专栏,玩命的写作。然而即使是在那些个疲惫不堪的日子里,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在那里小声地歌唱……

    一只柔软的刺猬

    文/老末

    开始接触到韩浩月的时评作品,是在新浪网上,几乎每周,都能看见这个貌似冷峻的家伙跳出来,拿一些不咸不淡的话题在说事,看上去姿态还挺认真。近日闲来无事,通读了他的n篇文章,脊背深感发凉,前些年是李傲、王朔、王小波,而后余杰之流粉墨登场,再看到李师江等人的经典老辣,现在又冒出个韩浩月,真的让人感到是师出同门……

    现在他的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了,《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书名挺有意思,但书中和风靡一时的那部影片并无多大关联,或者说,瞎掰和已经渗透到他的字字句句中间。据我所知,他早期的文章大多感性,可能因为过于煽情所以被人忽略,在新浪网为他做的专栏里,可以看到他早期那些所谓的美文,其细腻程度堪与女写手、女作家有得一拼,让人感叹:原来男人也可以如此抒情。我敢保证,现在在他面前再提起那些百字有余、千字不足的作品,你肯定会看见他羞愧难当的模样。

    他动手写时评的时间不长,大概2002年下半年才开始,但写起来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产出量令人漾羡。速食时代的文字,总不会令人抱太大希望,时下的时评家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口水家”。但是韩浩月的文字简单但引人入胜,语调轻松但发人深思,飞扬着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热情和快乐,并且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网友说,他的时评作品所包含的愤怒成分并不深刻,但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不深刻,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云山雾罩的旁证佐引,他娓娓道来,口语话的叙述常让你会心一笑,而在结尾时有精彩之笔,令人难以释卷。

    他的大多数时评作品是生活的而非社会的,没有了前怕狼后怕虎的束缚,他的文字肆意张扬,直指这个时代的痛处和痒处,他为红极一时的“大话”现象盖棺定论,他认为已经到了《向大话时代默哀告别》的时候:“人总要经历一段放纵或者放肆的岁月,这样才会慢慢成熟,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允许我把过去的那段时光命名为我们‘集体的一次狂欢’,或者,我们一起笑嘻嘻地合讲了一个很‘大’的笑‘话’”;他嘲讽那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是泼妇骂街,甚至“把行为艺术家和泼妇放在一起都是对泼妇的一种侮辱”;他向“伪小资”开炮,在《小资成灾,优雅成病》里,好好地拿那些故作优雅的小资们开涮了一把;同样,美女他也不放过,在《美女有什么了不起》一文中,他说“美女们气焰嚣张,大有不把天下帅男放在眼里之势,有的居然还欺世盗名,随便涂涂腮、描点口红就满世界嚷嚷美女来了,一点专业精神也没有,这不明摆当我们男人有眼无珠吗?!”给我印象留下最为深刻的还当数他那篇批评某著名相声演员的文章,一句“x哥,你别担心,这回我真的笑了”,干净利落地把所谓名人身上披着的虚伪的外衣扒了个精光。

    无疑,幽默是每一个时评写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样,幽默是韩浩月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只是,他的幽默是冷幽默,而不是那种不把你咯吱笑就不罢休的搞笑。他的幽默来自他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无奈。他的文字,还有着刺猬般针扎一样的味道,从红尘中来,又刺入红尘中去,那血虽离开了母体,依旧活生生的,足够感染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他的笔触开始社会化起来,在逐渐实现着时尚评论向社会评论的转变,但文风还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幽默,他的文字,不是点火浇油让你愤怒,而是让你在笑过之后有一点反思,这种反思,不沉重,但沉甸甸的。

    韩浩月还擅长写男人,令人拍案??原来世界上最了解男人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本身。他写男人也无不尽调侃之能事,活活把男人这种动物的皮剥下十八层来,据说,此人还在报纸上一口气开了两个写男人的专栏,誓把男人揭批到底。不过,身为男人,难免有为男人辩解的时候,与其说是揭批男人,不如说是为男人开脱“罪名”,发现男性之美。这是件好事,长期以来,我们女性朋友对男性的误会实在是多了一点。他有一篇《男人一温情,世界就发烧》,我怀疑写的就是他自己。一个失去了锋芒的刺猬,一个心地柔软的刺猬,在这个时代,算个好男人吗?我不知道。起码,不是个贱人。在看了浩月的n多作品后,我常常想,这个羞涩的有一点坏的男人,有点贫嘴,又有着那么丰富的感情,但却从没因此进过监狱,没有因买大量擦口水的手绢而破产,该有多么nb啊。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