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正德五十年 > 正德五十年第250部分阅读

正德五十年第250部分阅读

    见一斑。

    同时建立‘圣库’制度。

    所有信徒教中,要将各自之所有财物奉献于圣库,所有人的衣食,都由圣库开支。从此以后,全国全军皆实行这种制度。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等,必须上交圣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处以重罚,直至斩首。将领士兵的生活需要,由圣库供给。其供给种类和标准,粮﹑油﹑盐大致不论老少,一律等量供应,以示公平;食肉供给,圣王以下每天份额各有等差,下级将士不是每天供给。其余供给,数量各有等差。但各类供给定额并非固定,依物资来源多少而有不同。

    同时还更改历法。

    正式颁行白莲圣历,废伪明之纪年,以白莲教大起事之年也就是正德五十三年为白莲圣国辛开元年,辛开,通新开,即白莲教开天辟地之意。并规定一年为蹊三百六十六日,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气为十六日,其余十八节气皆十五日。仍以干支纪年,但将地支中“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又颁布“白莲礼制”,明尊卑,严上下。

    这些规章制度,使得白莲教脱离了简单的农民起义的范畴,成为了一支真正的具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作战目标并且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不断上升的战斗力组织。

    史称‘脱伦卫建制’。

    在脱伦卫休整了三天之后,整编完整的白莲教前后左右中一共八万五千人及被组织起来的壮丁暴民四十余万扑向塔山卫,大军号称一百二十万,气势汹汹。

    白莲圣教打出了‘杀进关内,诛灭伪明’的旗号,用以号令天下。

    而他们提出的‘不纳皇粮不交税,人人分地又分田’的口号,更是如同瘟疫病毒一般,短短的几日之内,就传遍了整个关外大地,还以惊人的速度,向着关内蔓延而去。

    不知道多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几乎已经无法支撑的穷苦农民,被这句话挑起了心中的反抗意志。

    ——————————分割线————————

    白莲教的动向可说是整个关外所有势力都关注的核心。这场发生在大明边境不远处的大起义,牵扯进了三方势力,更是不知道多少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比如说哈不出,再比如说连子宁。

    军情六处在辽北将军辖地安插了至少五十个探子,其中更是已经有不少混入了白莲教之中,虽然不是什么高层,但是搞到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情报还是可以的。

    并没用到牛大章这一条线,三月十五白莲教聚会完毕之后,三月十七的傍晚,消息就已经传到了位于镇远府的将军府。

    而这个时候,武毅军势力所有千户以上的军官以及所有郎中包括郎中以上的文官,济济一堂。

    连子宁正在宣布奴儿干都司新的建制。

    经过了数日的酝酿,这套方案终于出炉了。

    大会议室中坐了足足有百多人,已经是有点儿挤了,武将坐在连子宁的左手边,文官则是坐在连子宁的右手边。

    男左女右,男贵女贱,文左武右,文贵武贱。

    将文武官员之间的地位关系和人伦大道,天地纲常联系起来,不消说,自然是那些文臣们干的好事儿。本来也没这个说法儿,不过自正统年之后,国朝武将地位急剧下降,被文官视若猪狗一般驱使侮辱,这文贵武贱的格局便算是定了下来。

    而连子宁现在却是这般安排,分明就是把这个格调给转换过来了,他用这种温和但是一目了然的方式很清晰的告诉了大家——在武毅军的地盘儿上,武将比文官重要!文官,至少在这个阶段,只是武官的附属品而已。

    长期以来,武毅军统辖范围内的格局,便是如此,都知道当兵的才是大爷,都知道军人才是根基。不过这些话,终究是没人拿到台面上来说,而今日,连子宁却是把这层面纱给生生的揭开了。

    这未免就有些一点儿面子也不给别人留的意思,也是让有些文官很是不适应,心中不免得有些不满。

    他们的神色,连子宁看的清清楚楚,他们心里的想法,连子宁更是知道的分明。没几个人比来自几百年后的他更清楚这些大明朝文官儿的思维,自正统朝武将势力衰微,地位不断下降,至今已经百年,这百年的时间,足以让文官瞧不起武将,欺辱打压他们成为了一种习惯。

    连子宁就是要把这个臭毛病给改过来!

    他们可能心里还在想,现在正是打仗的时候,武将地位高些也是理所当然,等以后天下太平了,自然又是文官占据上风了。但是连子宁想做的,却不是一时一朝,而是千秋万代!从现在开始,他想要的是不管多少年之后,武将的地位就算不是凌驾于文臣之上,也绝对不能比文官儿低!

    因为军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

    当这根脊梁被打断的时候,这个国家,这个王朝,距离覆亡也就不远了。

    汉唐重兵,天下布武,尤其是唐朝,那是军人们最为煊赫,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可以说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武人。正因为唐朝重武、重军,才能打下那般庞大广袤的疆土,四夷尽皆臣服。

    而那些重文轻武的朝代,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亡于后金,下场都是极为的凄惨。

    说句诛心之言,连子宁宁愿这个国家在自己人的军阀混战中覆亡,也绝对不希望她像是两宋以及自己那个时空的大明一样,沦落入异族之手,被肆意的蹂躏践踏。

    这是我们的疆土!

    连子宁敲了敲椅子的扶手,淡淡一笑:“我知道你们诸位,是怎么想的。文左武右么,文贵武贱,国朝素来如此。但是近日,我要很明白的告诉诸位,告诉你们,我麾下的这些文武官员们!在我连子宁的麾下,在我武毅军大旗飘扬的所在,地位高的,永远都是武将,你们这些文官,只是帮衬辅助而已,永远不要妄想着,骑在军人的头上拉屎拉尿!现在如此,以后如此,千百年后,还是如此!告诉你们,老子也是个军人!”(未完待续。

    第一卷  六三八 武毅军大改制

    (这章是耗费了很大的心力写出来的,下一章开始,)

    这最后一句,几乎是连子宁吼出来的。

    这口气连子宁也是压在心里很久,正好趁此机会发泄出来,说实话这时候他心里虽然生气,却还没有到那种怒不可遏的程度,也是有做戏的成分在里面。之所以如此,就是要让这些人明白,他的决心,以及他厌恶的。

    上位者发怒会有怎样的威慑力?

    且不说帝王一怒,血流漂橹,尸横遍野,就说后世那个官本位逐渐消退的年代,哪怕是一个县级别的官员大发雷霆,下面的人也是噤若寒蝉,战战兢兢。更别说这时候的连子宁,手握重兵,说一不二,更是养出了那种颐指气使的威势。

    正所谓言出法随,语若风雷。

    大会议厅里面瞬间变得安静异常,所有的文官儿都是低着头,心中惊骇恐惧不已,连动都不敢动,生怕给大人瞧见怪罪。没有一个人,也包括洪朝刈在内,敢于这个时候触怒连子宁的雷霆怒火。有的那胆气不足的,更是已经抑制不住的轻微发抖了。

    而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坐在对面的武毅军诸将们,一个个挺胸叠肚,下巴扬的高高的,脸上写着自豪,看向连子宁的目光中,更是充满了感激和敬服。

    多少年了,咱们终于骑在他们头上了!

    这样的主公,难道不值得效死?

    “谁还有什么话说?”连子宁双手扶着桌子的边缘,身子前倾问道。

    继续安静。

    坟墓一样的寂静。

    “都没什么可说的是吧?好!”好一会儿之后,连子宁嘴角方才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坐下来,摆摆手:“心里的疙瘩解开了,那就说正事儿。下面宣布咱们奴儿干都司的官制。”

    说到这儿,众人耳朵都是竖了起来,听的仔细·生怕漏了一个字。

    “首先,咱们来说中枢方面的。”

    “按照朝廷原先的意思,在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之中,设立都指挥使一·为正二品;设都指挥同知二,为从二品;设都指挥佥事四人,为正三品;设经历一人,为正六品,辖理都指挥使司经历司;设都事一,正七品;设断事一,正六品·辖理都指挥使司断事司;设副断事一,正七品,副辖理都指挥使司断事司;设司狱一,从九品,辖理都指挥使司司狱司。此乃常设。但是……”

    连子宁话锋一转,轻轻拍了拍桌子:“在本官这儿,行不通,这些官职·本官一个不要。整个中枢,整个都指挥使司,只有本官一人·大权独揽,并无旁人协理。”

    连子宁这么做也是对的,毕竟都指挥佥事和都指挥同知那两个位置,权位也太大了一些,一旦有人坐上那个位置,心里会如何作想,那就说不准了。而且现在大厅之中的众人,和连子宁是觉得上下级统率关系,而朝廷规制之中,都指挥同知和都指挥佥事·其权责之中都有着牵制都指挥使的一面。

    连子宁何苦为自己设立几个绊脚石?

    他继续道:“第二,咱们来说说政务这一方面。”

    听到这儿,那些文官儿们都是精神一震。

    文官集团由于其特殊性,虽说这几年以来,一直是居于辅助地位,不怎么显要·但是事务繁多,管的事儿也多,他们的人员编制可是不老少。可偏偏按照大明朝廷的一贯习惯,正式官员的编制是很少的,可说是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是以大伙儿都想着挤上去。

    毕竟临时工的滋味儿可是不怎么好受,而这一次一旦能担当差事,可就是在大明朝廷吏部注册建档了的,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官儿了。

    “因奴儿干都司情境特殊,是故从今日起,设立奴儿干都司参政院,记住,是参政院,不是布政使司。”

    “参政院最高首脑为参政,本官兼之,参政之下设参议一人,为从三品,以现总办衙门总办洪朝刈为之。”连子宁向着洪朝刈侧了侧头,笑道:“老洪,恭喜!”

    洪朝刈离座而起,郑重的向连子宁深深一礼:“若无大人抬举,断无下官今日,从兹而后,下官愿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怎地从今日才开始?本官以为你早就感激涕零了。”连子宁瞧着他开了一句玩笑,这句玩笑话也是很好的舒缓了大厅中略带着紧张的气氛,接着他却是脸色一板,正色道:“本官不要你什么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你是文官,今日就任了参议院参议,是本官座下的文官统领,你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尽好自己的本分,把本官治下的土地子民,管理的好生兴旺,这便是你对本官的最大贡献!明白了么?”

    洪朝刈肃容道:“下官谨领命!”

    待洪朝刈坐下,连子宁继续道:“参政院下面,设经历司,设经历一人,为正六品,参政院参议直属。经历司其职责,乃是辅佐参议处理一些琐碎杂务,你们想成管家也就是了。”

    这却是连子宁仿照日后他那个时代各级政府单位之中都设立的办公室、办公厅职能而设立的类似衙门,就像是管家一般,处理的参议的杂务,权力不大,但是杂活事儿特别多,也很重要,其官员更是需要眉眼儿通透才成。

    “至于人选么!”连子宁微微一笑,看向李铁:“李铁,从你的衙门里面调一个副千户来担纲吧!卸了本来的差事,让他一个五品来下就六品的差事,倒是委屈了。”

    “是,大人!”李铁沉沉应道:“为大人效力,不敢言苦。”

    这个任命让一众文官儿们都是心里一紧,这经历司固然是协助参议大人处理杂务的不假,但是你让个军情六处的人进来,那可就变味儿了!这不就跟国朝的锦衣卫一样么?则个经历的官儿不大,可是位置足够要害,分明就是进来盯人的,上盯着参议大人,下盯着下面的各衙门官员。

    连子宁可不管他们怎么想·只是继续道:“参政院下设各司,负责具体事务。”

    “设立文宣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文宣司专管各地学院,考试等事宜并监管各地之话本儿、戏曲、折子戏等物,有无影射官员。

    文宣司员外郎,张穆。郎中,邓杰、陈超。”

    被连子宁叫道名字的那三人,只有两人在场,另外那个名为陈超的,却是属于户署的一个小官儿,这次却是没在·而是去往下面的各县视察春耕情况了。

    那两人心里大喜,赶紧起身,恭恭敬敬的到连子宁座前磕头·高声道:“下官多谢大人抬举,下官定兢兢业业,为效犬马之劳。”

    “嗯,你们三个人,都是勤恳能干的,本官也是看在眼里。好好做事,本官想来秉持四个字的原则——”连子宁一字一句道:“赏、罚、分、明!”

    “下去吧!”他扫了一眼下面着的众人,微微一笑。

    这一抹笑容,却是让不少人不寒而栗。

    连子宁说的话听上去像是官场的套话,却也是实话。他们都是一个圈子的·平日里同朝为官,各自的办公地点里的也不远,因此对各人的性格自然又是都了解,被连子宁交到名字的这三人,都是那种勤恳踏实,老实能干的·属于干吏、能吏的这个范畴。如此提拔,如此评语,倒也是并不夸大。

    可是问题是,高高在上的大人和他们离着十万八千里远,大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看来咱们干的好坏,大人都看在眼里啊!是尸位素餐还是勤恳办事,大人心里都是清楚。”不少人都是如此做想。这么一想,顿时有不少人长舒了口气,也放松下来,有的则是心立刻揪紧了。

    “设立赋税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专管各地赋税之征收,统计,缴纳,减免等事宜。”

    “设立商务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商务司专管各地商业之发展,招引商人,安定秩序,市面之安全,之干净,以防马蚤扰。”

    “设立奇巧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说到这个的时候,连子宁扫了众人一眼:“本官知道你们可能不太明白,这奇巧司,便是专门管理,负责发展,鼓励钻研各种发明创造的,这些发明创造,被文人称之为奇巧滛技。本官知道你们瞧不上这玩意儿,认为这是难登大雅之堂之物,但是本官希望你们明白,我武毅军能走到今日——大炮、燧发枪,靠的是什么?靠得就是这些奇巧滛技!”

    “你们瞧不上,但是本官瞧得上,所以你们,就必须给本官重视起来!”连子宁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向洪朝刈道:“这个司,你要重点管着,时时盯着。矿监局局正全担当本司员外郎,另外你给他找两个得力的副手。”

    他补充了一句:“出了问题或者是没什么绩效,本官拿你是问!”

    “是,大人!”洪朝刈赶紧应了。

    “设立财政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调度、拨款、赈灾等事宜。”

    “设立农业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农业司主管各地农业事宜,农耕,粮种,耕牛,节气,赈济等。”

    “设立文选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文选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设立稽勋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设立考功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检查、大计。”

    “设立铸币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专司货币铸造,各通宝,并定规制,铸银锭分一两、五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之规格。”

    “设立仪制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嘉礼、军礼。”

    “设立祠祭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吉礼、凶礼事务。”

    “设立主客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设立精膳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设立铸印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文武各级别官员官印之铸造,承办。”

    “设立水利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水利司掌各地水利工程之修建,引水灌渠,河堤河道,防洪防涝等。”

    “设立营缮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城池、各官员府邸、官衙营造修缮。”

    “设立虞衡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各种度量衡——尺寸、升斗石斛等。”

    “设立都水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

    “设立织染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

    掌织染布匹之事,并统一上缴。”

    “设立杂造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各种杂造如农具之事,并上缴。”

    “设立柴薪碳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柴薪碳之砍伐,供应,文武官员府邸之分配。”

    “设立钦天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星象天文,旱涝预测之事。”

    “设立太医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各地医馆,并训练军医,及为各级官员医治之事。”

    “设立粮秣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管粮食之分配,调度,并交呈上意。”

    “设立四夷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境内各异族之管理,共处,并征收各族特产以作赋税。”

    “设立关市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与异族之通商,并于松江北开市之地驻跸,并掌征收税赋。”

    “设立僧道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境内之寺院、道观,僧尼剃度还俗,发放度牒之事。”

    “设立教坊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境内之大小青楼,妓馆,并课税。”

    “设立演武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招募各地武学精熟之江湖人士,并登记造册,呈上意而行。”

    “设立官道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各地道路之营建、修缮、维持。”

    “设立林业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伐木登事,并防林中大火。”

    “设立测绘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丈量地形,绘制地图。”

    “设立矿务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探测各地矿山之所在。”

    “设立烟草专卖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烟草专卖,开采,种植,制造之事。”

    “设立盐铁专卖司,为正六品,设员外郎一人,为正六品,郎中两人,为从六品,大使一人,为正九品,杂役若干。掌盐铁专卖。”

    连子宁每说出一个衙门职司,宣布其功能之后,便是对其官员进行任命。

    那些官员自然是赶紧磕头称谢。

    他似乎对这些官员都是非常的了解,每每宣布了任命,还聊上几句,以资鼓励。

    如果说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他们震撼的话,那么越是听连子宁读到后来,就越是心里震惊,更是对这位年轻的大人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大人颁定的这官制,跟现在朝廷所行的略有相同,但是大部分却是不同的。可以看得出来,做出了许多的改进,各司的职能划分的很细,也很清晰,界定的非常明确。

    天知道制定管制乃是何等之难的事情,要知道当初大明官职的颁定,可是胡惟庸和李善长这两个公认的人杰外加一大帮子幕僚用了足足几个月的功夫才细细的研究出来的,而大人显然麾下没几个出主意的,时间更是仓促,却是做的如此完美!

    遮莫当真是生而知之者?

    连子宁一边念着,心里也是很有些感慨。

    这份千余字的名录的写成,制定,当真是耗尽了他这几日的精力,这几天他几乎是废寝忘食的扑在这上面,终于是给定了下来。

    即结合了当今属地内的现状,又是融入了一些后来的因素,总之有两个特点——分工细,权责明。

    划分的细,就意味着一个人掌握的权力有限,不能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权责明确,就意味着出了事儿可以迅速的找到当事人,责任人,不容推却。更是可以把职责落实到那些官员身上,逼得他们无法尸位素餐,无法置身事外,无法推卸责任,不能推诿扯皮,极大的提高行政效率。

    连子宁为了这一套规章制度,也当真是煞费苦心了。

    当然,其中肯定还是有不少的疏漏,这是免不了的,也只能以后慢慢的弥补。

    他也在此过程中也是深深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身边的智囊或者说是参谋人员,实在是太少了些,人力毕竟有时而穷,似乎也该好好的改善一下这方面了。

    整整三十五个正六品的司一级衙门设立完毕,在做的这百余名官员,基本上都是身上有了新的职差,当然,有升有降,有喜有悲。

    比如说原工署主事史凯,现在乃是营缮司员外郎,兼理公路司员外郎,一身兼两个肥缺,当然,这种身兼两职的,纵观整个参政院,也不过是他一人而已。而有些尸位素餐,过去一直是混日子的,则是根本连一官半职都没有捞到。

    列表

    第一卷  六三九 建军

    参政院系统的公布完了,连子宁继续道:“政务的说完了咱们再说说别的,下一个,是监察方面。”

    “朝廷跟咱们的规制,乃是跟别的省一样,设立提刑按察使司,依本官看呐,用不着这么麻烦。”连子宁摆了摆手,看了李铁一眼,道:“现在咱们地盘儿小,有些事儿做起来也简单,辖内的监查、逮捕、审讯、判决、乃至于最后行刑,全都归结于军情六处便成了。”

    连子宁这种做法有没有弊端?

    自然是有的,而且还很不小,他赋予的军情六处这些职权,简直就是把大理寺、刑部、提刑按察使司等等职权融为一体,当然,还要加上锦衣卫,这就意味着整个公检法的权力全部都被一个部门给掌控了。其权势简直堪比国朝初年纪纲手中的锦衣卫,不,或许还要超过,毕竟锦衣卫还有其他部门制约呢!

    但是连子宁现在就是需要这么一个强势的部门,才能将所有大权全部抓在自己手中,想要对某个人下手或者是清除某一部分势力,也更加的情意,得心应手。就像是永乐朝的纪纲能情意的蒙蔽永乐帝甚至打算篡位一样,这种职能部门是一把锋锐无比的刀,杀人固然爽利,稍一不慎也伤了自己。连子宁自信的根源来自于他对局势的全面掌控,任何人,任何势力,在他手下都翻不起风浪来!

    “军情六处提升为正三品衙门,与参政院同级,下面各职司衙门不变,军情六处参赞,继续由李铁担纲。另外,增设典狱一人,为正九品,负责管理原镇远府大狱。

    将镇远府大狱移交军情六处管理,负责关押一些轻刑犯至于军情六处里面的监狱,则是负责关押重犯。”

    说到这儿,下面坐着的

    李铁自磕头称谢。

    “下面,再说说一说武毅军方面。”连子宁这一句话吸引了所有军官的吸引力。

    “现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军!”

    “扩军?”这两个字让所有军官的眼睛都是一亮,谁不愿意自己手底下的兵更多一些?

    “扩军?”洪朝刈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还要扩军?这可都是钱啊,一大笔一大笔的钱啊!就这么没了?现在辖内可说是百废待兴的场面,大人又新建了这许多衙门职司,定下了许多目标任务,这可都是要花钱的!

    他接着便是失笑一声钱袋子让大人死死的攥在手里,可不必自己操心。

    “扩军之举,势在必行。”连子宁缓缓道:“现在咱们地盘儿大了,需要驻守的地方多了,以前看似足够使用的军队,现在也不那么够用了。朝廷诏令,责令咱们荡平白莲教,就算是不为了朝廷为了咱们自己着想,这白莲教的浑水,咱们也必须搅和搅和白莲教多少人?女真多少人?杨学忠多少人?咱们这点儿兵力,可不够看!另外……”

    他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咱们需要应对的,可不只是那一处。”

    “好了,诸将起立,现在宣布。”

    众军官豁然起身,把那些文官给吓了一跳,只听连子宁沉声道:“之前集训的十五万新兵,后来陆续抽调走六万八千新兵,现如今还剩八万两千,组建十二个新兵卫。其番号分别为武毅军第二十四卫到武毅军第三十五卫!”

    众人闻言都是一惊,他们没想到大人这一次竟然又是如此的雷厉风行,如此的大手笔,一下子又是组建了十二个卫!甚至比上一次的规模还要庞大,要知道,这几乎是相当于把武毅军的主战兵力规模给扩大了一倍啊!

    第十四卫到第二十三卫现在乃是驻屯卫却是不算在主战卫之中的。

    连子宁继续道:“下面,任命各卫指挥使。第二十四卫指挥使,董三林。第二十五卫指挥使,叶肥楠。第二十六卫指挥使,德格类。第二十七卫指挥使……”

    然后又是道:“第二十四卫第一千户所千户······”

    十二个卫,十二个指挥使,四十八个千户,一百四十四个副千户,连子宁甚至都一一任命了,名单极为的细致,隐隐然便把十二个完整的卫的上层统治形态给勾勒出来了。

    有了上一次的事儿,对连子宁这般做派,大伙儿倒也都是不怎么意外,这位大人就是掌控一切的性格,什么的做到极致,滴水不漏。

    这一次连子宁新任命的这一批指挥使级别的高官,照例还是抽调的第一卫到第十三卫之中的骨干军官。

    上司控制大局,总是通过控制自己手下的高层干部来达到目的的,这就是为何干部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道理,而毫无疑问,这些只会是对于手下部队的掌控,就是通过手下这些十户副千户的。

    而连子宁这样的任命,直接就把他们的得力心腹给抽调走了,甚至连许多百户都没放过,可说颇有些釜底抽薪的意思,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于部队的控制力,大大的削弱了!

    毫无疑问,这对于连子宁对于整体武毅军的控制是有利的,也防止了部队变成某些部将的私军。

    而新的任命中很是醒目的几个人名,却是其中出现了两个女真人的名字,分别是第二十六卫指挥使德格类和第二十九卫指挥使巴步海,这两人都乃是努尔哈赤手下的千户大将。

    高官之中出现异族′是意味着这个群体的民族融合力的进一步提高。

    连子宁又道:“其中第二十五卫,第二十六卫、第二十九卫乃是骑兵卫。”

    “本官决定,于卫以上建立‘军,一级编制,一军下辖两卫,一军之最高指挥长官称参将。参将总管一军之行军、训练、指挥事务。”

    “第二十四卫并第一卫,组建第一军,第一军参将,熊廷弼。

    第二十七卫并第二卫,组建第二军,第二军参将,陈大康。

    第二十八卫并第三卫组建第三军,第三军参将,董策。

    第二十六卫并骑兵第一卫,组建骑兵第一军骑兵第一军参将,杨沪生。

    第三十卫并第五卫,组建第五军,第五军参将,杜秉麟。

    第二十五卫并骑兵第二卫,组建骑兵第二军,骑兵第二军参将努尔哈赤。

    第二十九卫并骑兵第三卫,组建骑兵第三军,骑兵第三军参将,金。

    第三十一卫并第八卫,组建为第八军,第八军参将,王吉。

    第三十二卫并第九卫,组建为第九军第九军参将,董汉臣。

    第三十三卫并骑兵第四卫,组建骑兵第四军骑兵第四军参将,董老虎。

    第三十四卫并第十二卫,组建第十二军,第十二军参将,秦立人。

    第三十五卫并第十三卫,组建第十三军,第十三军参将,刘益辉。

    另外,

    骑兵第五卫,骑兵第七位组建为骑兵第五军,骑兵第五军参将,赫连豹。协理副参将,冯言。

    骑兵第六卫,骑兵第八卫,组建为骑兵第六军骑兵第六军参将,阿济格。协理副参将,张十三。

    亲兵营骑兵第一卫指挥使,由镇抚石大柱兼任,石大柱仍管龙枪骑兵。”

    亲兵营炮兵千户所千户,由刘振担当。”

    连子宁的话就像是扔下去一颗深水炸弹,炸的众人都是有些七荤八素。

    他们都没想到,大人竟然会改变军制,直接在卫这一级上面增加了军一级的编制。毕竟是惯性思维的影响,大明朝这个军制用了几百年了,谁也没有这个改的概念。连子宁却是不会这么想,在他看来,在卫以上增加一级军制,已经是势在必行。

    随着麾下势力的越来越大,以后战争的规模也会更大,而且战场也绝不会局限于一处,这时候,再以卫为指挥单位,未免过细了。

    而组建了军之后,以武毅军的强悍实力,一个军或者是两个军的军力,就足以打好一场局部战争了。

    当然,众人的情绪,先是惊愕,然后便是狂喜。

    毕竟大伙儿基本上都是高升了一级,从指挥使升到了参将,而不少千户,也是荣升新增卫的指挥使。

    随着队伍的扩大,基本上是个个人往高处走。

    骑兵第一卫也就是昔日的第四卫,指挥使杨沪生;骑兵第二卫乃是第六卫,指挥使努尔哈赤;骑兵第三卫乃是第七卫,指挥使金;骑兵第四卫则是第十一卫,指挥使董老虎。

    官还是哪些官,不过是换了一个番号而已。

    在连子宁离开的这段日子里,骑兵第一卫到第八卫已经是全部整顿完成了,在各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