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那么苏军的坦克部队应该在这个地方”孙立人用指挥棒在地图上圈了一个大圈,然后他接着道:“只有在这个范围,他们的坦克部队才能够及时向我们发起进攻”
孙立人的分析结果没有在将校们当中激起任何反应,因为这个圈的范围他们所有人都能够推算出来,而且没什么意义——范围太大了
“我们会派出大量的侦察机对这一带进行空中侦察,如果能够找到苏军的坦克部队,一定要给他们致命的一击”孙立人的漏点依然无法激起将校们的兴趣——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坦克部队极为容易伪装,侦察机要找到它们简直难于登天。但是孙立人接下来的话就让大家倒吸了一口凉气
“苏联人不用的通道,我们来用,我们就顺着伏尔加河直插高尔基城”孙立人的这一决定已经够惊人了,但是他的内心的计划更是让人难以置信:孙立人没打算攻击高尔基城,而是在高尔基城虚晃一枪直插莫斯科
所有的将校们都开始窃窃私语,对于这一奇袭高尔基城的计划,怀疑者有之,赞叹者有之,但是大家都知道必须无条件服从命令——假如孙立人总司令已经决定了的话。
“根据工兵的天气预测,明天傍晚起将会有连续数天的暴风雪,这对我们是天大的好消息,我们将在风雪中悄无声息地到达高尔基城”孙立人的这番话一下子让整个会议室炸开了锅:老天爷啊在苏联这种冷得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方,还要冒着暴风雪急行军——司令员疯了
中队的寒带作战装备肯定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光所有用于这次作战的油料都有特殊处理,虽然还是会凝固,但已经比其他国家的油料耐寒多了;中队的防寒服装无论是从轻便角度还是保暖角度看,在世界上也找不到更好的设计;所有的电子仪器和其他金加工的锡焊工艺都采用了特殊合金焊接,不会像苏军的那些锡焊件一样在低温中变成粉末而造成断路;中国所有的轻武器的设计也照顾到了穿手袜和关键部位的冻住但是,中国人却不会比苏联人耐寒
在零下四十度低温中冒着风雪前进?那是用士兵们的生命开玩笑
孙立人对于如何防寒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军队的常规配备外,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瓶泡了干姜粉和辣椒粉的烈酒,这种烈酒一口入喉,就算是冷得血液都要冻住的人都会像吞了团火似的;另外他赶制的大量雪橇车上都搭上结实的牛皮帐篷,里边有煤炉一直点着供士兵取暖大家在孙立人把进军计划和盘托出后,却又发现一个问题:就算这样能够让部队顶着严寒到达高尔基城,但各种的物料供应等也只能支撑不到两万人使用,剩下的五万人在行进途中会损失多少人?
“怎么?打苏联人,一万五千人还不够?”孙立人在手下的参谋们提出疑问时道:“我的计划就是用一万五千人长途奔袭直取高尔基城”其实他的计划是用一万五千人直取莫斯科
“疯子彻底的疯子”谭笑看完了孙立人的作战计划后第一反应和黄维、陈明仁的感觉是一样的;如果他今天不是元首,不是全军上下心目中的军神的话,他说不定就会跳起来;但是他是元首,是军神,他一定要镇定,所以他让自己死死地钉在座位上。
谭笑收到的是孙立人自己发来的电报,是那份直取莫斯科的计划谭笑看完黄维他们的来电后,知道孙立人是怎么想的:孙立人根本不相信黄维他们会理解他的计划,他只相信心目中的军神谭笑会看得明白,所以他给大家发的电报有所保留。
要不要支持这份计划呢?谭笑陷入深思:现在的莫斯科外围,三百万以上的苏军和两百万的八国联军打成一团,一万五千人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孙立人在原来时空给谭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倒不是说对他的生活和为人有什么了解,只是纯粹的战绩印象。在国内战争时期就以寡敌众在和红军作战时让数倍红军损失惨重无功而返,在对日作战中更是战绩彪炳:淞沪大战身受多处重伤被迫往香港治疗一年后回国重组税警团,编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一战以一个团击退日军一个师团的合围救出英国数万被围部队、在大撤退时为三军断后以反攻作为突围手段,硬是凿穿日军主力到了印度而没在野人山饿死
一个团,集合全部机枪于一个营作为进攻主力,一次冲锋就让日本人崩溃以汽车拖树木行军,仿效张飞的马尾拖树吓跑日军,是仁安羌的杰作;故意装作步步抵抗,无法摆脱日军追击,让日军分兵包抄从两侧绕到自己退路上然后却全师反攻直取印度,是突围战的唯一亮点;缅甸大反攻中的横扫千军所向披靡,中队抗日战争中唯一的全歼日军一个整编师团孙立人的作战风格就是匪夷所思,敢为人所不敢为,往往以一己之力主动攻击数倍于己的敌人历史上能够成为一代军神的人,确实殊非幸至啊谭笑想到这里,他决定了,全力支持孙立人的计划,让这个疯子用一万五千人袭击莫斯科
“回电对苏作战五个主力军”谭笑一边沉吟一边铿锵有力地对参谋吩咐:“对苏作战五个军为方便指挥,临时组建为整编集团军,兹令孙立人将军为集团军总司令,调度一切前后军务,各部不得以任何借口推托任何命令,即日生效”
要疯,老子陪你疯久疏战阵的谭笑忽然感到热血,大有亲临战阵的感觉:只要喀山在手里,离莫斯科也就不到七百公里的直线距离,中国空军绝对有支援孙立人部的能力;这一仗打好了绝对是流传千古的历史名战,最不济也就损失个万把人,为什么不打呢?对于孙立人的计划来电,谭笑猛地油然而生一大堆感慨:那些在历史上的成名人物,竟是个个盛名之下无虚士,自己在历次的运动中弄死了一大批的伟人名人,到底是不是对这个民族的伤害呢?如果能够让这些人为自己服务的话,又会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呢?
谭笑首先想到的是蒋经国,这个在原来时空用双脚丈量了台湾的领导人,这个让台湾经济一日千里的领导人也许这样的人才的确可以用,但是这个用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必须是在自己的统治固若金汤的时候但是,作为一个元首,什么时候才能算是统治权绝不可能被威胁呢?谭笑不知道,他只知道在后世几乎就没有过这种时候,不管在任何阶段,政治上的你死我活都一致存在于政权的顶峰位置
“你们去问问,校长的大公子有没有真的到两广去考察。”谭笑对侍从室的人员吩咐道:“如果他去了,你们记录下他在两广所做的任何事情,如实禀报上来”
孙立人的军事会议还没开完,他的手边是黄维和陈明仁的让他不要急于行动的电报这时,参谋忽然拿着一份电报兴冲冲地闯进来:“总司令元首急电”
集总阵前没出发孙立人就被元首火线任命为集团军总司令全军将校一派欢腾,士气大振:元首首创了那么多的新战术,一生从无败绩看来,司令员的作战方案绝对可行军中对谭笑的迷信是相当严重的,现在谭笑的这一回电等于是告诉全军孙立人的方案就是大家功成名就的方案
“别都兴奋得像打了鸡血”孙立人心里像浸了蜜糖一样,但脸上却一副冷冰冰的表情道:“要学打人,先学挨打别老想着算计敌人,我猜这个时候苏军也在准备打我们呢”
是的,华西列夫斯基的部队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借马上要到的暴风雪对中队发起进攻
“中队对于气候的适应和预判绝不可能比我们强根据我们的侦察结果,中国人已经猜到我们会在他们的进军途中袭击他们了,所以他们准备了很多的雪橇车,妄图在铁路沿线两边增加进军宽度而防止我们的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已经很久没有那么神采飞扬了,他接着道:“中队的后续部队将会在后天陆续赶到,这样他们将会认为更加安全了而疏于防范;我们就在暴风雪开始后的第二个晚上进攻喀山,一举夺回这处战略重地”
华西列夫斯基的算计竟然全部被孙立人猜得分毫不差:苏军将会把他们的坦克部队倾巢而出绕过喀山迎击中国的援军为了能够在这次会战中一雪前耻,华西列夫斯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请到了那么多的坦克和战防炮,这些本来被西线将领们都已经在生产时就盯上的作战物资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重创中队的话,那么他的东线总司令位置也就到头了
华西列夫斯基反复计算着他的兵力和投放计划:这将会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他在乌东会战中就领教过中队的可怕,但是他手上的兵力应该还是足够的,将近六十万大军,是孙立人和陈明仁部队数量的四倍以上;而且,他可以逐个击破——陈明仁的部队至少有一半会留在沿途各地,而剩下的部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集结。现在他的主要对手还是那个骄横的中国将军孙立人的部队,那个敢于在敌后不要退路不要后防的自大的家伙;华西列夫斯基已经在幻想着如何把孙立人的部队全部歼灭于喀山了。
苏联的所有指战员心情都是兴奋的,毕竟有希望打一场惊天动地的歼灭战但是以后呢?一些想得长远的将领心里还是挥之不去那些惆怅:在这样的天气中进攻,以苏军的装备和物资配给条件,估计战损也会是惊人的;不算战斗的直接损失,光是被冷死、饿死、冷坏的部队,大概就要塞满四五个大型医院了
喀山的阵地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因为中队现在也以城市为防守驻地,所以他们的工事也主要以改造建筑物为主;而他们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雪以树木和注水的军用棉被作为骨架,然后不断以化开的雪水浇灌,就可以造出抵御最大口径大炮直接命中损害的超厚战壕和掩体工事。喀山城已经被中队在短时间内变成了一座军事要塞,所有的炮兵工事都坚固得甚至可以抵御航空炸弹的袭击,而空军则在最后的变天之前大量地赶运弹药和其他物资
“你部当佯装急援喀山,诱使苏军的坦克部队出动,如果天气转晴则当然由空军负责解决,如天气继续恶劣,空军无法出动,则必须做好坦克大战之准备,地面状况太差,对我军坦克影响犹大,要尽量避免损失”陈明仁看到这,心里微微不悦:就你孙立人会打仗?但是他的心底里却还是对孙立人的胆量感到震惊,孙立人不光以全部机械化部队出动打高尔基城,而且他还把剩下留守的五万人作为吸引苏军的主战部队,要求陈明仁的部队谨慎从外围包抄作战,务求里应外合全歼苏军来犯之敌
陈明仁又走到地图前边认真地看了起来:为什么孙立人就那么肯定苏军会在暴风雪中发起进攻,为什么孙立人那么肯定苏军会有大规模的坦克部队?看不出就看不出,命令既然到了,就全力执行吧陈明仁开始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布置着准备工作。
临近黄昏,天色忽然变得黑如墨斗,远处天边却有一线鱼肚般的月白,便如谁在黑布上抹了一道白痕。
“可能暴风雪要提前来了”孙立人对参谋吩咐道:“如果今晚来暴风雪,那么就提前出发,还有,吩咐守城部队,敌军估计会在暴风雪来临的第二天发起进攻,但任何时间都不能掉以轻心”
从喀山到高尔基城的途中,要经过五道跨过伏尔加河的铁路桥,虽然是暴风雪的天气,这些铁路桥上也一定会有守军,中国特战队的任务不轻松;另外在伏尔加河沿岸除了像切伯克萨瑞和克斯托沃这样的大城市外,还有无数的小城镇,如果不是有暴风雪的掩护,他们是不可能暗渡成功的。即便是暴风雪,如果不是在夜晚的话,也有可能会被发现——就有那么些不怕冷的苏联人在这样的集结还会到雪野中忙活。
“暗中我们的推算,我军的行进速度大约能达到二十公里每小时,连续不断行进的话大约也要二十小时才到达高尔基城”孙立人在部队已经整装待发的时候,最后单独和特战队的主官进行交流:“二十小时的行军后,我们的部队战斗力会如何呢?虽然大多数时间部队会呆在各种运输工具中,但我想严寒和紧张还是会大大消耗将士们的精神体力,所以我要求你们能够在这里和这里找到两个让部队休整准备战斗的地方”孙立人指着高尔基城的伏尔加河北岸和位于克斯托沃与高尔基城之间的一段两个点
特战队的人员也会动用装甲车作为交通工具,但他们的行军条件比大部队还是要艰难得多,因为他们要沿途清除掉那些铁路桥上的苏军,他们不是行军到高尔基城,他们是杀过去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抱怨和抗议或者别的要求,中国特战队员们保持着从零陵时就养成的沉默传统,在领受任务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因为大军可能提前出发,那留给他们的时间就更少了,原本计划比大家提早了二十六小时出发的他们实际上只提前了六小时这一仗,继张翔、李昊、李鑫之后,中国特战队终于诞生第四支以队长命名的特战队
风越来越大,夹在风中的雪片打在人脸上竟有刀割般的痛感,连续的雪片扑在孙立人的脸上,他却如雕像般巍然不动,直到锋锐的眼神和所有分部队的主官们交流过一遍,得到了充满信心的回应后,他才手一挥,亮出那块从零陵老基地带出来的方向牌,上面写着:进军方向,莫斯科
“全体出发”车辚辚马萧萧,创造后世被评为第一经典奇袭战的万五虎贲投入风雪中
(作者:本来这章的内容还想写到苏军开始袭击作为结尾的,写着写着忽然发现已经很长了)
第一卷 第一九九章 伏尔加河之怒
第一九九章伏尔加河之怒
科兹莫杰米扬斯克铁路桥河面段就长达两公里有余,是整条伏尔加河上最长的一道铁路桥,是从苏联中心地带通往中乌拉尔地区的必由之道,平时这里就有两个排的苏军士兵守卫,自从中队打到喀山后,这里的守卫就增强到了一个营。时断时续的通讯让守桥的士兵非常恼火:上头竟然命令他们去查线以确保通讯正常。
这样的风雪夜哪一次通讯正常过?无论是因为焊接处被冻脱还是哪一段线路被风雪损坏都会造成讯号很差甚至中断,多年来一直如此;当然,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能像平时一样等到雪停了才去查看。不过这些士兵们是真的觉得没意义——每次在风雪中查线都没有取得过效果,反而是执行任务的同志时有死伤。
“去吧,至少顺着线路摸摸”营长很理解士兵们,但他们是军人,命令总要执行的。营长在门口看着士兵们的马灯才走出没几步便消失在风雪中,他连忙关上门回到暖和的屋里。外边的能见度有没有两米都很成问题啊,但愿这几个士兵能活着回来营长还在为几个士兵担心的时候,门忽然开了
这就完成任务了吗?这也太营长觉得这些士兵偷懒得太过份了,他正要站起来去斥责这些回来的部下,却忽然发现不对:来人的脸上带着一种像空军防风镜一样的眼镜他们是
“噗噗噗噗噗噗”连续的微弱的冲锋枪短点射,毕定一的冲锋枪已经一口气撂倒了七个围着烤火的苏军士兵,而那些已经在地板上盖上厚毯子入睡的人还根本没察觉到任何异常。鱼贯而入的中国特战队员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武士精神,他们看到的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情况:除了几个随时准备接替岗哨的烤火士兵外,其他人全部睡着了;然后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屠杀——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干过这样的事情了
中国特战队采用的是最粗鲁最直接的方式来执行任务,他们几乎到了每一处铁路桥后就顺着桥直闯守卫基地,然后见人杀人因为他们的特殊训练和装备,带着防风镜的他们总能够在苏军那些眯着眼睛的哨兵发现他们之前先发现对方,然后直接就是一梭子弹;其实根本不用消音消焰器,在这样的环境下连枪声都传不出多远,原本是因为时间太紧急而不得不采用的作战方法居然被证明为这一特殊条件下最有效的方法。
“毕队,全营一百三十二人全部歼灭”一名特战队员很快检验完了那些毯子下的尸体,这时电讯联络兵报告桥对面的基地也顺利被拿下了。特战队仅在苏军营地留下了一人看守便匆匆离开
“其实我们的部队就是从桥下经过,这些守卫也未必会发觉”一个特战队员看着外边的桥下,他仅仅看到面前的雪片和听到呼啸的飓风在完成这些清障任务时,他们从河里出发到各个苏军营地的时间远远多于他们消灭敌人所需要的时间;这种恶劣的天气确实给特战队带来的更多的是方便而不是麻烦——特战的精髓就是攻其不备,在敌人根本想不到的情况下发起袭击。在这样的天气下,离前线这么远的地方,苏军根本没有任何的防卫意识
中队也许真的在大桥下经过桥上的苏军都未必发现,但是谁都不会冒这个险,孙立人尤其不会,中队宁愿放慢前进的步伐,等待特战队的回报安全才会通过。
一万五千人,除了塞满了每一辆坦克车、装甲车和雪橇车外,连那些有轮子拖着跑的大炮都用作运弹药和物资的载体,除了不能装人——大炮上不能烧火炉。每一辆车子和每一架雪橇的边沿上,都固定了很多木架子,一部分士兵就在木架子上用安全带固定好身子趴在那进发。这些暴露在外的士兵每隔三十分钟就得到轮换机会进入到车舱或者帐篷里取暖,士兵们在车外的时候,都要在一定的时间拍打前后的同袍,而被拍到的人一定要有回应——二十公里的时速加上狂风暴雪,会让很多人在半小时内就被冻晕
士兵轮换的时候也很小心,每个进出的士兵都要在战友的确认下把自己固定好才算完成交接,因为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失手掉下车的话,是不可能在雪地上赶上来的,甚至冻得发僵的腿脚会跳不上从后赶上来的车辆一万五千人就以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在伏尔加河上以稍微高于二十公里的时速疯狂进发。但是士兵们的士气却很高,那些在车舱里没睡的士兵都谈笑风生,几个曾经在当年和元首一起飞兵勤王赶赴贵阳的将校更是把当时边走路边睡觉,谁撞到路边的糗事拿出来说笑,惹得舱内的士兵不时大笑起来
除了孙立人的部队,还有两支部队也在雪夜里赶路——陈明仁的部队和苏联人
陈明仁一向自视甚高,他当然不会老老实实执行孙立人的命令;你不是因为我的部队赶不到才让我提防对方打援小心翼翼前进吗?好啊,老子就给你提前到了;老毛子要打援就必须占领喀山东面的康斯坦丁诺夫卡,老子就赶过去等在那
十几辆前边装着侧向铲刀的装甲车开路,陈明仁可以集结到的大约两万人以及他的大部分机械化部队也在雪野中疯狂赶路,按照他们的计划将在后半夜便可以进驻康斯坦丁诺夫卡对于孙立人来说自己的留守部队不丢掉喀山就是胜利,但对陈明仁来说他可是一心要在喀山战役中全歼苏军的——假如苏军真的来犯的话
苏军分成十几路出发,其中的坦克部队悄悄潜出了山地,从伏尔加河冰面上向喀山进军如果这支部队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伏尔加河的话,将会出现很有意思的一幕遭遇战;但是两个小时后才赶到的苏军甚至无法察觉在风雪中有一支过万人的部队经过的痕迹
苏联人没有中队的各种特殊防寒装备和那么多的运输工具,他们完全靠自身对严寒的适应力和以马拉雪橇为主的运输工具硬是把一门门大口径重炮和其他的重装备运到指定地点;而那些进攻首发部队的士兵们额外得到的防寒用品竟是一军用水壶的工业酒精
因为寒冷,不少的士兵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去动用那些酒精,有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喝多了犯睏,这样的士兵会在严寒中不被察觉地掉队然后被冻死到了早上,苏军已经对喀山西边外围五个城镇组成的防线据点暗中形成了包围,但是大多数苏军不知道,战斗竟在他们还没完成部署的时候已经打响了
和中队到高尔基城要经过多座铁路桥一样,苏军要绕过喀山到达东边的康斯坦丁诺夫卡也要经过三座铁路桥,他们的部队在第一座铁路桥前就被发现了
在研究苏军的进攻可能方案时,孙立人就考虑到对方可能也会利用伏尔加河,所以他在三座铁路桥尤其是首当其冲西桥的警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伏尔加河的坚冰可以抵御大口径炮的袭击,但是它们却很难抵御得了工兵们预先设置的定点爆破,如果苏军的坦克部队在伏尔加河上遭到惨重损失的话,对整个喀山保卫战可是一个大福音
孙立人对莫斯科的袭击就是让苏联人的重拳全部落空,让他们精心准备的各种伏击战术完全失去用武之地,至于该给攻击喀山的苏军以多大的打击他并不在乎——莫斯科都被攻破了,难道苏军还能抵抗?所以他甚至希望苏联人不要不惜代价地攻击喀山,以免造成他的部队损失过重。所以他在喀山西边的第一座铁路桥的布置非常庞大,从铁路桥为中心,上下两公里几乎全是各个炸点,集中了全军百分之七十工程炸药布置的爆破网一旦引爆,整段河面会全部开裂;这样不光能够给苏军的坦克部队以重大打击,更可以警告苏军他们已经严阵以待
但是孙立人还是失算了,他没想到苏军糟糕的通讯设备在严寒的野战环境中很容易失灵,以至于当他们的坦克部队遭到重大损失时依然无法让部队停止计划,苏军不得不在后来继续着他们的强攻
和中国派出特战队一样,苏军也派出了精锐的侦察部队上桥解决中国的守桥部队,而且是对这一带非常熟悉的本地部队精英。可惜这一切都被中国守军估计到了,中国的守军在研究过地形后,认为如果对方是特别熟悉地形的人,一定会对几个暴露在外的哨所进行迂回拔除,所以在对方最可能出现的几处道路上布置了机关。因为那些小地雷根本不管用,布置上去估计不到五分钟就会被大雪埋掉而且就算炸响也起不到预警的作用,所以中队在布置这些特殊机关时用的是燃烧弹加上集束讯号弹;苏军触发了机关后,十几颗闪着绿光的讯号弹立时升空,虽然仅仅在暴雪中出现了数秒便被彻底湮灭,但是却足以通知驻守部队了
苏军被发现后,偷袭变成了强袭,那些隐伏在雪野中已经几乎冻得要僵硬过去的部队全部现身,开始向哨所冲锋——所谓的冲锋也就是艰难地在雪地上走。不过因为能见度的问题,中队也无法对他们瞄准,至于中队的照明弹打到天上去根本还没开始发亮下降就被暴风不知吹到哪里去了。双方就在一片漆黑与混乱中开始交火,几乎都是在向着臆想中的方向与目标胡乱射击
苏军的坦克部队开始加速要通过西桥下的河面,这时忽然十几盏探照灯就在沿河段亮了起来”强烈的灯光终于让安排在那里监视的士兵看清楚了苏军的阵容。
“目标要通过,炸”在桥底的河岸上,中队布置的一个警戒暗哨所里的值班工兵接到在河沿的哨所急电,马上起爆战斗至今,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力量显示出强于大自然的一瞬间:河面上几乎集中了守军百分之七十的工程炸药的爆炸网忽然发动,巨大的闷响甚至能压过无处不在充斥到每个人耳朵里的暴风的尖啸。“轰隆”一声巨强,大地为之震撼,那些工程炸药既没有闪出可以透过雪夜的耀眼火光,也没有把被冰雪炸得半天高,它们只是把整条铁路桥上下游两公里的冰面全部炸成了龟裂状冰面上苏军超过四百辆坦克和一百多门重炮、军火运输车辆等重装备一时东倒西歪,有的直接就滑进了河水中。
水对冲击波的传递是非常高效的,整座铁路桥为之一震,忽然像脱衣服似的把身上裹着的厚冰积雪哗啦一声全部抖掉直砸下去;而这时,各个炸点的爆炸共振形成了,忽然伏尔加河像发疯似的咆哮了起来,巨从冰隙间冲天而起那些河面上的大块浮冰原本还在犬牙互错地挤在一起,勉强让苏军的大多数重装部队还能在上面苟延残喘,这一下天翻地覆竟然转眼间便让冰面上的整个机械化集群消失得无影无踪
苏军的重装部队意外地被中国的一次伏击打得十不存一,但是苏军的各部依然不知道,所以在天色稍微好些,能见度稍微高一些的时候,他们就按计划发起了进攻苏军经过一夜的部署,已经把喀山的外围防线从尤季诺到斯图杰涅茨各重镇全部包围了,这时纷纷开始了炮击。也许是老天也想看清楚这场大战的惨烈,下了一夜的暴雪竟然在这个时候忽然缓了下来,虽然还纷纷扬扬飘着稀疏的鹅毛雪,但是大风却收住了,随着天色渐明能见度达到了二十米开外后,战斗的场面开始逐渐清晰。
大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没有一丝血迹,伏尔加河面上还是那么平整,昨晚的大爆炸在几个小时的大雪后已经看不到一丝痕迹,但是打了一夜的双方将士都明白,在这雪白一片的温柔下,到底掩埋了多少的生命在这样的条件下作战,暴露在原野上的进攻方士兵一旦受了伤,身体的热量随着热血快速流失,人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失去了行动的能力,然后被白雪掩埋,这样进攻的伤亡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苏军已经发动了,他们无法停止,只能继续强攻。
喀山城还没有遭到真正的大规模攻击,战斗主要集中在西桥一带,中国驻扎在喀山城里的重炮部队主要是在对外围阵地进行炮火支援,而尤季诺、上乌斯隆、基洛夫、斯图杰涅茨四处外围阵地则已经打成一片焦土。
苏军在炮兵的支援下,实施了两趟弹幕徐进的战术,虽然没有能够取得进攻成绩,但是却把中队的前沿阵地前方的积雪炸得露了土,苏军可以到达那里后跑起来了因为能见度很低,中队并不能在远程利用武器优势狙杀敌军,而苏军出现在视线里时已经差不多是三十米的距离了,所以中队只能不惜消耗弹药采用火网式阻击。阵地上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重机枪混响,苏军的伤亡固然惨重,但中队这样的消耗法也不能坚持多久
“不行啊,这样打到傍晚估计就要没子弹了”和中国大多数将领一样,孙立人留守于喀山的总指挥刘放吾师长也喜欢亲临火线指挥,更疯狂的是,他竟然趁着大雪全部停歇的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乘坐侦察机在整个战场上空悠悠扬扬转了一圈
半小时后,中队出来对策了:各部前沿部队派出侦察兵潜伏到尸体堆中,直接摸到阵地视线外,如果苏军真的发起进攻就把讯号枪往自己阵地开;这样当然可以避免在苏军的佯攻中浪费弹药,但每个出去执行任务的士兵在严寒与讯号弹暴露自身的情况下能生还的机会基本等于零
没有一个出去执行死亡任务的士兵是抽签去的,各个侦察部队的侦察兵有序排列,按着名单一个个默默地带着讯号枪和两发讯号弹在战友含泪的目光中消失在雪野外
前沿阵地的各个据点人数都不到三千人,但是他们却都要面对对手集团军级的重炮袭击和数万人的轮番冲击,四大据点的伤亡在半天后都已经超过了一半。
刘放吾在接到各处的求援电报时都是心如刀绞:孙立人把机械化部队全部带走了,连他的装甲指挥车也征用了,难道拿两条腿越过十几公里可以没顶的积雪去增援?
“战斗到最后一刻中人只能战死命令各炮兵部队,给我往死里打,不用管炮弹数量,尽可能给前沿更多炮火支援”刘放吾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让各部死战,或者打退苏联人,或者全体战死
“报告师座,陈司令员到了”随着传令兵兴奋的话音,陈明仁走了进来
(作者:关于趴在雪野警戒是真的战例,对越自卫还击期间我军在东北就因为担心苏联发难而安排大量部队两班倒每天趴在雪野用枪对着苏联方向警戒,轮换时一个个冻成雪条的士兵就被汽车直接拉到医院康复,作者一个参加过那次行动的老大哥说起往事道:别的没什么,当时就是担心冻坏了小dd绝了后)
第一卷 第二零零章 屠野、屠城
第二零零章屠野、屠城
陈明仁竟然赶到了?刘放吾又惊又喜——陈明仁到来意味着他的机械化部队肯定也到了,外围各个据点有救了
“不我来可不是为了救那几个小据点的,我是来杀光苏联人的”陈明仁大马金刀地当中一坐,杀气腾腾地道:“我敢打包票,半天一夜全歼对面之敌”
陈明仁是黄埔一期的,虽然他是客军但无论是在军职上还是资历上都要老得多,孙立人不在他也就当仁不让当起了喀山战役的总指挥了。
“看天色,可能午后暴风雪还要再起来,这好得很啊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已经基本被你们的伏尔加河陷阱消灭了,剩下的人一旦脱离了部队,失去了交通工具就会被冻死在雪原上”陈明仁意气风发地大声道:“我这次共带来了超过两百五十辆坦克,五百多辆装甲车,而且全部是装了雪橇的雪地战车,今天,我就让我的钢铁洪流直接把苏军全部歼灭”
中国的雪地战车可是世界首创,除了可以装上雪橇以高速在雪地上飞驰外,也可以装上铲刀为大军开路,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先进的雪地型战车;它们能够在雪原上运行的最高速度超过五十公里每小时,是苏军所有坦克望尘莫及的。
孙立人的部队由于强行军,一路上抛舍了不少故障车辆,到了喀山大战后机械化部队的坦克已经只剩下一半左右,加上苏军也没有和他的部队正面对攻,所以中国部队的钢铁洪流并没显示出太大威力。而陈明仁的部队因为一路上循序而进,基本就没什么损失还接收了孙军留下的坦克、装甲车进行维修,除了一些留守在后方的部队占用了部分坦克、装甲外,其他的机械化部队全来了;这可是一个整编坦克师的标准配备苏军正在对中队进行强攻,全部处于无险可守的雪原上,这就是送到嘴边的肉
因为中午时分的风雪又开始变大,苏军的进攻也缓了下来,而这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重装部队已经中了中国人的诡计损失殆尽,惨重的伤亡和对中国机械化部队迟迟不现身的各种担心让苏军已经失去了继续进攻的勇气,他们都开始讨论趁着大风雪撤退的计划了。
一次兴师动众徒劳无功的强攻让苏联人损失非常惨重,除了那些被伏尔加河吞噬的重装部队外,各部在连续的攻击中也已经损失了近五万人——其中大约四万是算在失踪里的,很多阵亡都因为暴风雪而无法确认。
“如果再打下去,寒冷的天气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就算是没有战斗任务躲在后边的士兵一夜间竟已经出现了近百分之二十的冻伤,我们该是撤退的时候了”虽然很不愿意,但是华西列夫斯基还是自言自语般把意图传达给了身边的参谋。“也许选择在这样的天气下发起进攻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我的错”华西列夫斯基浑身都被挫折感浸透了,他没想到中队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竟会打得如此出彩——他们似乎比俄罗斯人还要耐寒
“现在就开始集结,趁着午后暴风雪刚起,中队精神紧张的时候,全速撤退”华西列夫斯基的最终决定终于传到了所有部队,这个大快人心的命令马上被各部全力执行。
“我们的机械化部队应该以横扫一切的态度去作战,尽量把苏联人所有的汽车、马车雪橇、马匹全部消灭掉;在把苏军彻底冲散后你们就分成十四个集群,把这些要冲全部封锁起来”陈明仁在地图上画出了十四个圈接着道:“这样一来,就凭单?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