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圆通的人际关系 > 圆通的人际关系第7部分阅读

圆通的人际关系第7部分阅读

    处。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强调“先说先死”,就是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

    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先说先死”是“根本”,“有话直说”不过是“作用”。有些人本末倒置,强

    调“有话直说”,等到自己吃亏上当了,再来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话直说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以“先说先死”的基本精神作为直说而不

    死的最佳保障。

    不说也死

    “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不说也死”亦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只是“不说也死”是说给懂得“先说

    先死”的人听的,唯有深谙“先说先死”的道理,才有资格讲求“不说也死”。仅仅保持“我有话要说”

    的心态,根本没有必要深究“不说也死”的意义。

    长久以来,“先说先死”把中国人害得很惨,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养成不善沟通的坏习惯。所

    以明白“先说先死”的道理之后,还要反过来告诉自己:不说也死。

    小丽是老板的秘书,一向勤勤恳恳、规规矩矩,从不出大错。星期四她得到通知,说星期五公司有个舞会,

    小丽很想参加。虽然按照公司的规定,星期五可以不穿正装,但是身为老板的秘书,小丽每天都要穿职业

    套装,她不敢穿得太随便。可是既然有舞会,总不能穿正装参加吧?因此,小丽破例换上连衣裙,把自己

    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在老板办公室进进出出,老板看着很不舒服,但没说什么。下午,老板通知她:“3

    点钟有个紧急会议,你准备一下,负责会议记录。唉,你怎么穿成这个样子,赶快换掉。”小丽这才说:

    “公司有舞会,何况今天是星期五,公司规定……”老板火了:“到底是舞会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小丽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回答得理直气壮。殊不知小丽如果回答得没有道理,老板还可

    以批评她。她回答得有道理,老板更是下不了台,于是恼羞成怒,逼迫小丽换掉连衣裙,否则“炒鱿鱼”。

    结果小丽强忍泪水,赶快打车回家,换衣服。

    如果小丽一开始就向老板暗示今天是星期五,可以穿便装,也许老板就会不以为意了。

    不要以为多说多错,不说不错。有话不说往往会使你陷入被动的局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如果你的上司交给你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敢开口,最后任务完不成,那

    所有的过错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说了,你的上司就会想其他的办法解决:要么找其他的人做,要么他自己

    做,实在不行就从外面聘请专家。在一开始,凡事都有转圜的余地,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务,还一声不响、

    硬着头皮继续做,往往贻误了时机。

    第二,你很少说话,别人就很难了解你,不知你整天想什么,所以有晋升的机会也轮不到你,因为你

    的上司根本不了解你,又怎么敢提升你?孔子欣赏木讷的人,却也主张言词必须通达。少说话很好,但是

    少说话绝对不是不说话。

    第三,如果你本来是个有说有笑的人,结果哪天了解到“先说先死”的法则,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别

    人会觉得有些蹊跷。平日少说话,忽然话多起来,或者一向多话,现在居然不说了,都会令人起疑。这种

    比较明显的变化,多半被认为是心理不平衡的反应。

    第四,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访客户,老板不小心说错了话,你却不提醒,老板很可能把过错都推到

    你的身上,指责你隔岸观火,居心不良。其实老板选你一起去拜访客户,必然是经过考虑的,认为你会对

    他有帮助。但是你却漠不关心,难怪老板会火冒三丈。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相反相成,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

    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换句话说,不能够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也应该顾虑“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思考怎

    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

    “不说也死”是告诫我们,不沟通就难以协调与其他人的关系。大家都不说,根本无法沟通。不能沟

    通,当然无法协调。由于很多人受到“先说先死”的影响,不敢沟通,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不说也死,希

    望大家早日摆脱“先说先死”的阴影,走出沟通的良好道路。

    说到不死

    “先说先死”和“不说也死”,构成沟通的两难。我们既然明白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的困境,便应

    该设法加以突破。换句话说,最好能够“说到不死”。“说到不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在合适的时

    候、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的话。如何判断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要想“说到不死”,必须选对合适的人,有的话你对甲说没问题,对乙说就要触霉头。我们说“事无

    不可对人言”,又说“逢人只说三分话”,就是因为说话的对象不同。对知心朋友,当然“事无不可对人

    言”;而对一般人,则“逢人只说三分话”。比如一般人问你:“听说你要买辆跑车?”你的反应可能是:

    “没这么回事,我哪有那么多钱啊?”而熟悉的朋友若问你相同的话,你再否认的话,你的朋友就会认为

    你信不过他,所以你可能说:“我最近炒股票赚了点钱,是打算换辆车,但还没选好,你帮我参谋参谋。 ”

    说与不说,需要你衡量轻重,对一般人选择保密到家的策略,以免“先说先死”,而对朋友则采取私下透

    露,以“不说也死”的方式,以求“说到不死”。

    下面几个案例就说明如何才能“说到不死”:

    在工作年会上,总经理正在讲话,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行政主管发现总经理遗漏了一项重要的行

    政决定,他不慌不忙地在便条纸上写下“关于……的决定”等,然后偷偷地递给总经理,希望提醒他,把

    此决定在会上公布一下。

    行政主管的做法就很明智,如果等总经理讲完话,行政主管急忙站起来,补充说明一番,相信总经理

    必定很生气,不但不感激他的补充,而且事后必定气冲冲地责备行政主管:“你以为我把那项决定忘在脑

    后了?我记得比谁都清楚,只不过我认为暂时不宜在会上宣布,没想到你自作聪明,招呼都不打一声,就

    宣布了。”而行政主管必定会因“先说”而“先死”。

    如果总经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说,那行政总管就会落到“不说也死”的境地:总经理会认为他

    根本心不在焉,这么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以后根本不能信任他。

    在说与不说之间,行政主管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方式,即不明言,该提醒的也提醒了,至于总经理说不

    说出来,由总经理决定。无论以后有什么结果,总经理都不会怪到他的头上。

    业务经理陪老板到客户那里谈判,客户提出让利3,业务经理当场拿出计算器,熟练地计算一番,然

    后把结果显示给老板看,嘴上说:“不行,这样我们就无利可图了!”老板看看结果,心里明白,接着说:

    “虽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户的分上,再想想办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业务经理嘴上却说不行,实则将决定权交给老板。老板若同意,等于给对方一个人情;

    老板若不同意,则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所以,业务经理真正做到了“说了不死”。如果他计算完,不和老

    板商量一下,马上说“接受”或“不接受”,等于没把老板放在眼里,势必“先说先死”;如果他计算完,

    一句也不说,就等着老板做决定,老板就比较为难,因为他的做法摆明了告诉对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绝,

    岂不是让对方嘲笑?

    “说到不死”其实就是说到合理的意思。只要合理,大家都能够接受,当然可以不死。

    沟通的艺术

    要想“说到不死”,就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使对方听得进去

    对方如果听不进去,就算你有千言万语,他全当耳旁风。对方听得进去,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所以

    开口之前,必须谨慎,以免徒劳无功。当对方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宁可暂时不说,也不要逼死自己。能

    拖即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运用得合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中国人往往情绪反应激烈,一语不合,就可能翻脸。在沟通的时候,我们不能确保每一句话都说得很

    妥当,但至少从第一句话开始就特别小心,以诚恳的语气来使对方放心,使对方了解我们不会采取敌对或

    者让对方没有面子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这样,对方才会逐渐放松。

    第一句话就引起对方的戒心,使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吃亏,或者可能会没有面子,他就会采取躲避的策

    略;躲不开的时候,也会且战且走。一旦对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中国人说话很少开门见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如果对方心情不错,才可以进一

    步沟通。如果没说两句话,对方就很不耐烦,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为

    此时多说无益,“话不投机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人的寒暄是在浪费时间,有正事不说,非得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大费唇舌,是不分轻

    重的表现。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寒暄的妙处。东拉西扯,说一些没有用的寒暄话,目的在于了解对方的情

    绪状态,并且产生稳定对方情绪的作用。不急着讲,先摸清楚情况再说,乃是上策。

    寒暄可以试探对方适宜不适宜沟通。比如,人们一见面,通常会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你最近气色不错。”

    对方如果说:“我最近吃不好、睡不好,气色怎么会好?”那你就知道对方心情不佳,不管什么事都

    需要延后,贸然说出来而对方一口回绝的话,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了。

    如果对方回答:“还好,最近没什么烦心事。”说明他心情不错,有什么事都可以说了。

    寒暄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甚至是排斥的情绪,如果对方摆明不想听你说话,你通过寒暄可以渐渐使对

    方放松对你的戒备。春秋时期,触龙说服赵太后时就巧妙利用寒暄打动了严阵以待的赵太后。

    赵太后刚执政的时候,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条件是让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

    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结果赵太后明言:“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

    脸上。”在这种情况下,触龙出马了。他并没有一上来就痛陈利害,而是一开始说自己脚上有毛病,竟不

    能快步走,但是因为好久都没见太后,怕太后身体不舒服,所以来看望一下。接着又问太后饮食起居的情

    况,然后把话题引到自己如何疼爱儿子上,引起赵太后的共鸣。最后说起赵太后与其女儿燕后的事,点明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的长远利益考虑。触龙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但是

    他以聊家常的方式,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人们为什么不直接问“你此刻的心情如何?可以和你沟通吗”?那是因为,中国人十分机警,遇到这

    样的询问,大多不敢明说,以避免吃亏上当。在没有摸清楚对方的用意之前,谁也不愿意冒险回答这样的

    问题。这样问,对方大多沉默不语,问了等于没问。还不如稍微拐个弯儿,反而容易获得比较真实的答案。

    当然,也可以不用寒暄就切入正题,但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其一,双方比较熟识,且要谈的事多半比较重要,前因后果双方也比较清楚,这时可以不用铺垫,直

    接切入正题。

    其二,自己有把握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走。

    《三国演义》中有几段关于说客的描写:

    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问曰:“汝既是东吴参谋,来此何干?”泽曰:

    “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黄公覆,汝又错寻思了也!”

    阚泽诈降曹操,必须要让曹操相信,如果直接表述忠心,以曹操的疑心病重,绝不会相信。所以阚泽

    反其道而行之,直言曹操徒有虚名,反而使曹操想听听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马超端坐帐中不动,叱李恢曰:“汝来为何?”恢曰:“特来作说客。”超曰:“吾匣中宝剑新磨。

    汝试言之,其言不通,便请试剑!”恢笑曰:“将军之祸不远矣!但恐新磨之剑,不能试吾之头,将欲自

    试也!”超曰:“吾有何祸?”……

    李恢去说马超,第一句话就说明来意,然后以一句“将军之祸不远矣”引起马超的关注,痛陈利害,

    顺利说服马超归顺刘备。

    这些说客都是能言善辩之士,自然有能力牵着对方的鼻子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确实不

    多见,所以中国人常常以迂回的方式,先让对方表明不会生气,然后说出可能会冒犯对方的话。

    比如试探地问:“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不要以为这是废话,这话是告诉对方:“我要说几

    句话,而这几句话可能会引起你的不快,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在《红楼梦》中,袭人对王夫人说贾宝玉该打这种绝对会冒犯王夫人的话时,也采取一波三折的方式:

    袭人道:“别的缘故实在不知道了。我今儿在太太跟前大胆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说了半截

    忙又咽住。王夫人道:“你只管说。”袭人笑道:“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王夫人道:“我有什么生

    气的,你只管说来。”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

    事来呢。”

    为了让对方听得进去,我们很容易采取讨好的方式,尽量说一些好听的话,让对方听起来很高兴,而

    易于接受。其实,想讨好中国人,并不简单。

    既不能单纯地讨好对方,又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话说妥当。只是说得对并没有用,

    有时候,你说得越对,对方会觉得越没面子,以致恼羞成怒,更加听不进去。说错了,后果更加严重。

    说得对,还不如说得妥当来得有效。但每一句话都要说得很妥当,实在不容易。任何话一出口,对方

    大多不会“就听到的话来判断”,反而多半“在听到的话之外去猜测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说出来的

    话更重要。

    要学会察言观色

    我们在开口说话之前,要谨慎小心,努力让对方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心听取对方所说的

    道理,不要过于在意对方怎么说。

    任何一句话,认真去听,都可能听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无价值。但是,我们常常不在乎这些道理,

    却斤斤计较于对方表达时的态度和语气。换句话说,我们不认真听对方在讲什么,却十分介意对方是怎么

    讲的。事实上,愈有道理,愈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所谓忠言逆耳。只要双方都认真地听,那么中国人沟

    通起来就会顺畅得多。

    但中国人很奇怪,心中有话不一定说出来,而要等着对方来猜;就算我们勉强说出来,也必定说得含含

    糊糊、不清不楚;而当我们说得很肯定的时候,对方就更小心了,因为说得斩钉截铁的未必是真话。

    中国人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不了解的人,很难明白我们的真实意图,造成沟通障碍。既听

    他的话,又看他说话的样子,综合判断,才可以决定信或不信。

    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察言观色的本领,关注对方说话时脸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语本身更能表达内心的

    动态。人类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锐也最诚实的。《孟子离娄篇》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

    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

    观察人的邪正,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准确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恶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

    眼睛就昏昧。听了他的话,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里隐藏得过去呢?

    说话的速度、说话的音调、说话的节奏等,能帮助我们揣摩对方的心理。比如,说话的速度常常能反

    映一个人的心情,说话快的人突然慢下来,那他可能有些不满,而说话慢的人忽然加快语速,他可能在说

    谎,或者心中怀有愧疚。

    再比如说话的音调。一般人说谎时,由于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调会不自主地提高。同时,为了反对他

    人的意见,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调。

    说话的节奏也很重要。节奏比较顺畅时,说明他很有信心;若张口结舌、吞吞吐吐,说明他缺乏自信。

    喜欢复述说话者的言辞,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听;一边听话一边点头,表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自

    问自答的人,多半相当顽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具有神经质。

    要准确做出这一类的判断,最好提醒自己: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太一样,必须平日多做沟通,促进

    了解,把对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摸清楚,然后再来评断,通常比较准确。否则把坏人当成好人,将好人看

    成坏人,不但自己吃亏,也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特别是对一些老于世故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很难从其表情上看出其内心活动。所以若非经过多次观

    察,最好不要轻率地加以判断。

    古语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大抵因为相处时间长了,比较容易了解对方的心理。新人相处不

    久,彼此互不了解,看他怎么说,事实上和听他怎么说同样困难。

    站在对方的立场

    在沟通方面,中国人最重视圆满,也就是设法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让大家都有面子。如果是很多人

    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只照顾几个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觉得很没面子,就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弹,故

    意制造很多问题,不但增加沟通的困难,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初见林

    黛玉时,说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远来是客,

    夸奖她是应该的,但是当时迎春姐妹都在场,如何只夸奖黛玉的话,恐怕她们会觉得不快,所以王熙凤一

    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夸奖黛玉的同时,又肯定了迎春姐妹,使大家都很有面子。

    当然,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有面子,确实很难。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尽量站在对方的立

    场上,则有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三国演义》中,李恢劝降马超,始终是替马超考虑,先指出“将军之

    祸不远矣”,接着说明马超的困境——“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最后说“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

    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与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

    乎”。一番话,既帮马超解决眼下的难题,又替马超筹划了未来,马超又怎会不投降刘备呢?

    沟通的层次

    沟通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不沟不通;第二是沟而不通,不管你怎么沟就是不通;第三是

    沟而能通,比较顺利;第四是不沟就通,这是比较高的层次。

    不沟不通

    从本质上讲,不沟不通算不上沟通,甚至可以说是沟通的反面。但是,本书将不沟不通作为沟通的起

    点。任何沟通进行前,都是不沟不通的状态。不沟不通,是指人们没有沟通的欲望或沟通的必要,处于不

    相往来的状态。比如,两人虽然彼此认识,但是工作、生活基本没有交集,不需要“通”,所以也没有“沟”

    的必要。

    沟而不通

    中西方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有什么事都会讲出来,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想跟你讲”;

    中国人有什么事决不会讲出来,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根本不跟你讲”——我有事,为什么要跟你讲?由

    此可见,西方人的出发点是“我要说”,中国人的出发点则是“我不跟你说”。

    就因为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很多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的沟通理论后,想在中国社会广泛应用,

    却往往造成沟而不通的现象。以西方人的沟通原则为基础,无论你开口说话,或者闭嘴不说,都可能沟而

    不通。

    有时候,人们虽然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但是一方说的话,另一方根本没听进去。甚至,听的人很生气,

    当面加以指责,使说的人简直下不了台,或者表面上装成无所谓的样子,内心却恨死说话的人。这就是沟

    而不通的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停留在沟而不通的层次上。说了很多话,却收不到效果,

    无法达成预期的沟通目标。

    古人常说:“武死战,文死谏。”“文死谏”无非是沟而不通导致的悲惨结局。中国历朝都有专门的

    官员负责向皇帝进谏,但常常因沟而不通,触怒皇帝,最后丢了性命。在现代社会中,沟而不通虽然不至

    于让我们没了性命,但会产生巨大的障碍,使我们寸步难行。

    中国人相互之间为什么不容易沟通?首先,和面子有关系。沟而不通,和所说内容的对错没有必然的

    关系,并不是说得对就“通”,说得不对就“不通”。有时候,说得对也很危险,对方常常会因为你说得

    对而觉得没有面子:不是觉得你在指责他不对,就是认为你把他当做傻瓜,嘲笑他连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人没面子就会恼羞成怒,以致蛮不讲理,当然沟而不通。修养好一些的人,表面上很高兴,其实心里颇不

    以为然,同样是沟而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闭嘴不说也不行。对方如果看到你不开口,也来个相应不理,造成尴尬的气氛,想说

    的人更不知从何说起,也会沟而不通。

    因此,说与不说、说对说错都可能沟而不通。中国人之所以先说先死,是因为任何人所说的,不过是

    片面的道理,充其量只能说是自圆其说。别人要支持你,固然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使我们觉得很有面子;

    若是不支持,照样可以陈述许多道理,让我们颜面无光,倍感羞惭。实际上,在中国社会,某一个人赞成

    另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是对其观点的完全认同和肯定,而是因为前者能感觉到后者对他的友善而予

    以的支持,这是一种道义的表现。所以说话的人,为求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先摸清楚能不能获得别人的支

    持。

    其实,情绪化也是中国人不易沟通的主要原因。虽然全世界人都有情绪,但只有中国人情绪起伏最大,

    动不动就发脾气,你还跟他沟通什么?不挨骂就不错了。

    中国人的情绪,说起来十分有趣。由于警觉性很高,所以怀疑心很重,因此情绪的起伏很大。往往一

    句话听得不顺,就会想得很多。而且愈想愈多,也愈想愈火。以“你把我惹火了,我当然不讲理”为借口,

    干脆蛮不讲理到底,看你还有什么本事,可以和我沟通? ≮我们备用网址:wen2≯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一句话都不能讲错,不把对方惹火,才能顺利沟通。

    如果预料到得不到沟通的效果,那还不如不说,最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大家的损失并不大。如果对

    方是有识之士,知道“不说话并不代表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该不该说,要怎么说才有效”,于是制造沟

    通的渠道,来增强沟通的信心,添加沟通的气氛,反而容易造成沟而能通的美景。

    不说毕竟是消极的做法,要想改变沟而不通,最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沟通,凡事以对方的利益为出

    发点,就算你说的话他不接受,至少他会思量一下。久而久之,就能获得对方的信任,这样沟通起来就方

    便得多。如果得不到对方的信任,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要考虑一下是何用意,沟通起来就相当困难。

    当事情有多种选择时,还可以瞄准对方的需求,模拟出若干可能的方案,再依对方的立场和行事风格,

    评估、分析、选择其中最合适的。刘备欲取西川,庞统献了三条计策,让刘备选择。最后刘备认为“上计

    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当然了,如果几种方案均不可行,还可以再行调整,以求

    获得合理回应。

    沟而能通

    沟而能通当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况。误会也好,分歧也好,只要沟而能通,都不是问题。

    沟通也要讲缘分,有缘的人在一起,肯定会谈得很投机,好像没有什么禁忌,什么都可以谈,怎样说

    都可以。无缘的人在一起,多数是话不投机,或者是各说各的,说的时候很热闹,但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其实,只要关系够、交情深,而且场合适宜,即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照样能够有话直说、

    有话实说,不但彼此畅快,而且效果良好。

    前面说过,中国人之所以不易沟通,首先是因为面子问题。也就是说,当对方觉得很有面子的时候,

    大多比较容易沟通。

    其次,情绪问题也是影响沟通的因素,但是当中国人情绪好的时候,不管说话的人如何唐突、冒犯、

    无礼,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合理响应,一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模样。如果双方都能够有诚意、能包容、不计

    较,当然沟而能通,一点障碍都没有。

    要想让别人感觉有面子,并且有好的情绪听你讲话,关键是你怎么说。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如何处

    理妥当话与真话的关系。有时候,真话反而是最刺耳的。不要以为反正是实话实说,怎么说都一样。其实,

    同样一句话,说得妥当一些,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说得十分真实,对方往往受不了,反而听不进去。

    比如说,“你这件衣服太难看了,我送你件新的吧”,这么说的话,虽然送别人东西是好意,但绝对

    不妥当,对方很难接受。我们常说有人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办得不够妥当,才事与愿违。

    不沟而通

    不沟而通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我们先求说到不死,再求沟而能通,逐渐走入不沟而通的境界,当然十

    分美妙!

    中国人十分讲究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高度的默契便是不沟而通,是一种难得的沟通美景。有时候人们

    不需要说话,光靠眼神、动作就能传达意思。赤壁之战时,“一阵风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

    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只有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病,开出“欲破曹公,宜

    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药方,这也是不沟而通的例子。

    当然,我们不可能都像诸葛亮那样聪明,但是要想做到不沟而通,却也不是毫无章法可循。

    不沟而通的关键在于双方的默契,而要建立默契,就要关注对方,随时随地注意对方的举动,不依赖

    对方的言语表达,却主动地捕捉对方的肢体语言。毫不关心对方,不注意观察对方的举动,当然无法不沟

    而通。我们只有将心比心,通过心与心的感应,使对方的心意能够畅通地传过来。心意相通,自然不沟而

    通。

    沟通的原则

    中国人普遍重视诚信,对于不诚无信的人,非常厌恶。但是,沟通的时候,却常常要求对方:

    “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稍为放宽一些:“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如果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中国人说这些话时,根本没有欺骗的感觉。可见它和诚信并没有关系,也就是不属于不诚无信的范围。

    听起来怪怪的,却具有相当的道理。

    第一句话表示你我关系不同,所以我才告诉你,我说的话,你相不相信、相信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转

    述、转述到什么地步,都必须由你自己决定,不要赖在我的身上。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事实上并没有

    什么约束力,只是好意提醒你,一切由你自己做主。

    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你如果决定要告诉别人,表示你已经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说的话,是经过考虑后

    告诉别人的,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已经是你自己研判之后的资讯;而你所要告诉的对象,也是你自己审慎

    选择、决定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所以不必再把我拉扯进去,说什么是我说的。

    也就是说,我既然可以告诉你,你在必要的时候当然可以告诉别人。但是你必须审慎地选择对象,就

    好像我选择你一样。只要关系够亲密,可以放心地告诉他,不必担心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但是,你告诉

    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提及我,以免使我难做。要不要告诉别人,我充分尊重你的决定。但在保密信息来

    源方面,请你充分尊重我。

    我告诉你的话,是经过我的分析辨别之后才告诉你的,所以你告诉别人的时候,怎么说,说多少,都

    由你自己决定。你所说的内容,当然也是你自己认为可以说的,因此已经和我说的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

    此时你再说这些内容是我说的,那就太不尊重我了。

    而听话的人却希望说话的人必须负起责任,“都是你说的,不然我不会做这种事”。意思是,我并不

    是故意犯错,或者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你这么说,我又很相信,才弄得如此不堪,罪不在我。发生这种事,

    是怪说话的人不负责任,随便乱说,还是怪听话的人不懂分辨,太轻信别人?其实,双方都有责任,应各

    打五十大板。不过,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就要严格约束自己。不管我们是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

    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既不要以讹传讹,也不要偏听偏信。

    从听话的人的角度来说,说出是谁说的,以给别人有求证的可能,不但伤了与说话人的和气,也会使

    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说话的人若言之凿凿地否认自己说过这种话,会使别人对听话的人的信用产生

    怀疑,认为他是在搬弄是非。

    如果说话的人纯心以假话骗人,等听话的人相信了又转告他人的时候,再拆穿假话,就会使听话的人

    百口莫辩。因此,为了安全,听话的人若真要转告他人时,最好以模棱两可的语言转述,以免有人较真儿,

    产生不良后果。

    第三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你一定要告诉某人,却又指名是我说的,鉴于这个对象根本不是我选定的,

    要说哪些话,说到什么程度,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因此我只有表态:我并没有说这些话,至少我不是这

    样说的,语气、用词都不相同。

    明明是自己说的,却常常加以否认。因为我告诉你的时候,已经提醒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告诉

    别人,实际上我也禁止不了。所以我只要求你,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现在你不但告诉别人,而且公开信

    息的来源,明白指出是我说的,那我就加以否认。这样有什么后果你自己负责,怨不得我。因为你不理会

    我的要求,指明是我说的,不但不尊重我,还把责任推给我,我只好郑重否认,把责任再推回给你。

    再者,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又弄不清楚你同谁说的,当时是怎么说的,现在居然要我承担责任,

    我怎么能够承认?如果我的否认使你没面子的话,我也没办法。你既然告诉别人,就应该自己承担所有的

    后果。

    沟通的方向

    沟通,按信息流动的方向来分,可以分为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和平行沟通。我们说,中国人的人际关

    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而人伦是有大有小、有上有下的,人们不能以大欺小,也不能以下犯上。

    向上沟通是指居下者向居上者陈述实情、表达意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下情上达,如臣对君、子对父、

    下属对上司等。

    向下沟通与向上沟通正好相反,是居上者向居下者传达意见、发号施令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情下

    达。

    平行沟通是指同阶层人员的横向联系,如公司内部同级部门之间都需要平行沟通,以促进彼此的了解、

    加强合作,免得产生隔阂,影响团结。平行沟通的目的是交换意见,以求心意相通。

    这三种方向的沟通,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常用的。而且流动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具体情况的

    不同而随时改变。

    向上沟通

    在向上沟通中,“下”应是主体。以下属与上司进行沟通为例,下属经常要汇报、请示、建议,甚至

    犯错误以后要辩解,这都属于向上沟通。在向上沟通时,下属应该谨记“上下”观念,不可以下犯上,当

    然也不必奴颜婢膝。

    下属应该安守本分,小心自己?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