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97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97部分阅读

    陈禄和修渠的水师工匠们以丰厚奖赏,陈禄更是被破格封了个大上造爵位,但西南远征的胜利光环还是掩盖了南岭大渠的功绩,人们在为南征胜利而歌功颂德的时候,无一不选择性地遗忘了南岭大渠。

    西南远征的胜利显然是影响到了帝国对北伐的决策,而西南远征的胜利也让大秦的中央财政不至于像历史上一样被拖垮,所以,始皇帝和贵族们在这一轮博弈中拿北伐来做为攻击对方的工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宝鼎是穿越而来,他对南北战争有深刻的认识,即便他现在巧妙地利用中土局势发展解决了西南远征给帝国造成的重大创伤,但他依旧没有能力解决北伐给帝国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

    南北战争中,某次或某个阶段的战役胜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必须征服对手,并实际控制所占领的疆土,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和统一,这才算真正赢得战争,所以说,在南北战争中,消耗最大的不是攻击所需,而是守疆所需。

    历史上蒙恬出塞作战,攻占了河南和云中,拿下了整个河套地区,把大秦北部边疆推进到阴山以北,但接下来就是守疆了,守疆需要修建防御工程,需要镇戍军,需要粮食和各种物资,尤其需要边郡的发展,而边郡的发展首先需要人口,这就牵扯到人口迁徙,等等,由此引出来一系列上至国防战略下至兵役等各种制度的调整,这些都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都需要耗费国力,而这种消耗是长期性的,它的累积量远远超过了出塞作战本身的耗费。

    南北两疆的镇戍都需要中央财政的持久支撑,而中土刚刚统一,百废待兴,帝国还没有来得及休养生息,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结果中央财政崩溃了。帝国国力不堪重负,帝国的子民也不堪重负,帝国当然要崩溃。

    但是,现在始皇帝和帝国的贵族们只需要北伐,他们暂时还不会考虑到胜利之后的事情,即便考虑到了也会弃之不顾。始皇帝需要北伐来转移国内激烈矛盾,需要北伐的胜利来维护和增强中央的权威,而贵族们则需要北伐来加剧中央财政危机,用北伐来逼迫中央向他们妥协让步,用北伐的失败来打击始皇帝和中央。

    这就像当年昭襄王和武安君的激烈交锋。贵族们发动了邯郸大战,但久攻不下,导致咸阳极度被动,武安君更是步步紧逼,昭襄王誓死不退,杀了武安君,而结果就是前线兵败如山倒,贵族们即便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依旧设计重创了范睢和关东系,最终大家“玉石俱焚”,都失败了,而受到伤害最严重的就是大秦王国。

    历史在重演,而始皇帝和宝鼎却无力阻止。

    “这是一个计中计,是个死局。”宝鼎苦笑道,“我阻止北伐,我就会被排除在北伐之外,成为咸阳宫和他们斗争的工具,我的命运被别人所控制。当北伐不利的时候,皇帝叫我上前线力挽狂澜,我如果不去,我就会像武安君一样,成为斗争的牺牲品,皇帝会把北伐失败的责任全部退给我,以此来缓和与他们的激烈矛盾。”

    “反之,我如果支持北伐,我就要到北伐战场上去,我就被他们绑到了同一驾战车上,我就要和他们联手对抗咸阳。当前中央财政支持不了北伐,皇帝发动北伐是为了转移矛盾,指望靠北伐的胜利来扭转当前困局,而他们却利用北伐来进一步加剧中央财政的危机,迫使咸阳向他们做成更多的妥协和让步。北伐没有钱粮的支撑,最终肯定失败,而失败的责任最后肯定要由我来承担。”

    宝鼎无力摇头,“也就是说,不论我是否支持北伐,也不论我是否到前线指挥北伐,因为北伐肯定要失败,我肯定是责任的承担着,所以我肯定会受到惩处,我不是死,就是禁锢,这样他们就击败了我。我不在了,咸阳的政局就彻底变了,皇帝和他们直接对峙,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你会打败仗?”赵仪不敢置信,在她眼里,宝鼎就是无敌战神一般的存在。

    “如果你和他们联手,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一仗还会败?”黄依也觉得不可思议。

    “有一半胜算。”宝鼎说道,“但前提是,我和他们联手对抗咸阳,逼迫皇帝妥协,分封诸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以武力相胁。”

    “所以,你就像当年的武安君一样,即便你同意北伐,皇帝也不会让你去战场。”黄依即刻明白了,“你不去战场,这一仗必败,但军队控制在他们手上,皇帝为了缓和与他们的矛盾,同是又不想妥协太多,于是就杀了你,把失利的责任推给你,以此来赢得缓冲。”

    “既然皇帝知道北伐必败,为什么还要发动北伐?”赵仪还是没有想明白。

    白氏黯然垂泪。黄依却是不再说话。

    宝鼎自嘲地笑笑,“他逼我动手啊。老将们都在北疆,手上控制的军队又不是很多,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屠戮功臣?而且还是借宝鼎的手来杀,激化宝鼎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始皇帝的手段好狠。

    赵仪总算明白这些人为什么突然把宝鼎推到风口浪尖上,逼着始皇帝发动北伐了,因为他们要控制更多的军队。这些老将们去北疆的时候,因为北伐暂不发动,所以咸阳借机解散了河北、中原、山东、两淮等地的军队,让士卒们回家种田去了。现在老将们手上的军队不多,无法给咸阳以更大的威慑,这不利于贵族们发展和壮大地方势力,更不利于对抗中央,所以才这样迫不及待。

    宝鼎能动手吗?他不能动手,一动手,他和贵族们就大打出手,最终两败俱伤,始皇帝就渔翁得利了。

    宝鼎走投无路了。

    始皇帝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联手打击对手,要么等死。

    贵族们也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联手对抗中央,要么等死。

    宝鼎当然不能等死,不能重蹈武安君的覆辙,于是他只能在支持始皇帝和与贵族们联手之间选择其一。

    “你外祖父是被他们逼死的。”白氏哽咽道。

    宝鼎心中酸楚,泪水涌上眼眶,“是被活活逼死的。”

    来到这个世界十几年了,宝鼎今天才算彻底知道了武安君被诛杀的原因。武安君是否追求分封姑且不论,以他当时的处境,他也无法阻止邯郸大战的爆发,而那时候昭襄王无论如何不会让他到前线指挥作战,所以他的命运从邯郸大战爆发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他肯定死,必须死。

    今天的宝鼎也是一样,但他和武安君比起来有个优势,那就是武安君没有前车之鉴,而宝鼎有,宝鼎有武安君这个血淋淋的教训,他知道这轮政治博弈的结果,所以他可以做出更好的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你是老嬴家的子孙,你是皇族,你是皇帝的弟弟。”白氏不得不提醒宝鼎,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宝鼎郑重点头,“母亲放心,我绝不会重蹈外祖父的覆辙,而皇帝也不会重蹈老王的覆辙。”

    深夜,甘罗和赵高悄悄赶到蓼园。

    宝鼎太累,与赵信、宗越都没有交谈,倒头就睡了。醒来时便看到甘罗和赵高已经在塌边相候。

    赵高很焦急,不待宝鼎从榻上起来便问道,“皇帝是否决定北伐?”

    宝鼎摇摇手,示意稍安勿躁。他就着冷水洗了把脸,然后与甘罗、赵高、赵信、宗越、唐仰一起到了内堂。

    “咸阳是否盛传北伐?”宝鼎坐下后,问道。

    几个人除了随宝鼎一起返回的唐仰外,均微微点头。

    “自辽东平定之后,北伐之说就在京都流传,甚嚣尘上。”赵高急切问道,“皇帝是否做出决策?”

    宝鼎摇摇头,示意始皇帝尚无此决策,“这么说,在辽东建国的事并没有在坊间传开?”

    几个人面露苦色。

    “坊间盛传,皇帝要把燕国故地做为武烈王的封国。”赵信说道,“外廷也传出一些消息,说皇帝打算用一个封国来换你的兵权,你已经被排除在北伐之外了。”

    “来势十分凶猛。”宝鼎笑了起来,“我有些抵挡不住了。说说吧,有什么对策?”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宝鼎的目光从他们身上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了甘罗身上。甘罗踌躇良久,忐忑说道,“武烈王既然飞马回京,那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不过目前形势非常复杂,若想扭转目前不利局面,唯有阻止北伐,但这个决定权不在皇帝,也不在中枢,而在西北疆。”

    这话说得很直白了,有人一定要北伐,即便中枢否决了,始皇帝否决了,他们还可以诱使匈奴人主动入侵,从而挑起西北疆战事。战事一旦爆发,谁能控制它的规模大小?从目前中土大势来说,南北战争是未来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任务,所以在中央的特意宣扬下,北伐已经是众望所归,是民心所向了,这时候如果匈奴人入侵,西北疆爆发战事,可以想像朝野内外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前期始皇帝和宝鼎为了遏制功臣们快速发展地方势力,以南北战争即将来临为借口,把功臣们及其军队纷纷调到北疆,如今功臣们则利用南北战争,积极推动北伐,反手给了咸阳一击。这可谓作茧自缚了。

    第一卷 崛起 第429章 痛苦抉择

    第429章 痛苦抉择

    “北伐条件不成熟,仓促北伐,后果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宝鼎摇了摇手,说道,“现在的问题不是阻止北伐,而是他们大张旗鼓地宣扬北伐,在背后推动北伐,其目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

    这还需要问吗?甘罗和赵高等人暗自苦笑,他们需要的是你的支持,如果你不支持他们,那就是对手,既然是对手,是敌人,他们当然要主动进攻,难道还等着你拿剑砍下他们的脑袋?

    “你如果不同意北伐,也不同意在辽东建封国,那你必将陷入皇帝和他们的夹击之中。”甘罗不得不警告宝鼎,“稍有不慎,将重演当年武安君之祸。”

    “皇帝是否有意在辽东建封国?”赵高紧随其后追问道。

    宝鼎不拿出态度,他们也就拿不出对策,但他们知道宝鼎的政治理念,知道宝鼎既不会同意建封国,也不会同意马上北伐,所以对手突然发动的这一击,的确打中了宝鼎的要害,他们也是一筹莫展。

    “你们怎么看?”宝鼎问道。

    “边陲遥远,事实上咸阳如果不建封国,不让皇子去坐镇封国,咸阳根本控制不了边陲郡县。”甘罗说道,“当初武烈王主持国策变革,拿出的这个郡国制就是考虑到统一后疆域太大,中央对边陲郡县鞭长莫及,极有可能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这才迫使皇帝和中枢在这一国策上做出了让步。事实证明,郡县和封国并存制度符合当前中土形势的发展,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遏制了功臣依靠地方势力对抗中央的图谋。”

    “东北疆必须建封国。”赵高紧接着说道,“中土四方中,西方是大秦本土,固若金汤,而东方、东南方和南方先后建有四个封国,唯独地域最为辽阔的北部疆域却只有代北一个封国,这显然不利于中央对北部疆域的控制,所以朝中大臣们认为,不但东北疆要建封国,西北疆也应该建封国。”

    “北部疆域如果从西到东建三个封国,非常有利于我大秦镇戍漫长的长城防线,也有利于我大秦在未来的南北战争中确立明显优势,当然,最关键的是,这有利于中央对北部疆域的实际控制。”

    既然说开了,赵高干脆挑明态度,“今日武烈王掌控北疆军政,对咸阳构成了直接的最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越来越明显。这次咸阳掀起的风暴,不仅仅由他们直接推动,还有咸阳宫的纵容和默许,如果没有咸阳宫在背后推波助澜,封国之议和北伐之策为何甚嚣尘上?为何皇帝和他们都非常默契地把矛头对准了你?”

    宝鼎笑笑,微微点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唐仰冷笑,“当日皇帝把北疆统率部的大行辕由平城迁到离石,我们就估猜到有今日之危。果不其然。”

    “这几年武烈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咸阳的感受尤其深刻。”甘罗叹道,“司马尚到两淮,司马断到江东,杨端和和熊启、熊炽在岭南,章邯在江南,而咸阳有太子,有后宫,还有熊氏和隗氏两家外戚为后盾,也就是说,武烈王通过隗氏之手,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了大秦本土,这种情况下,皇帝如果再不出手遏制,未来不堪设想。同样,他们的想法也是一样,如果未来的大秦由宗室和外戚把持朝政,把他们赶到一边,他们自身的利益如何保证?”

    宝鼎牢牢抓住了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权,帮助宗室贵族抢走了最大的一块“肥肉”,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才是风暴呼啸而来的根本原因。

    这两年宝鼎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拯救中央财政,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忽略,他本来就想把分封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所以也不会过份关注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已经严重偏向于宗室,这既危及到了始皇帝集权中央,也损害到了功臣们的利益。

    说白了就是分配不公,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兄弟朋友们有意见,而家长很不厚道,太吝啬了,不但不想着多给点赏赐,反而想掏空部属的腰包,兄弟朋友们忍无可忍了。

    甘罗和赵高做为宝鼎放在中央的“代理人”,这段时间与公卿大臣们广泛接触,竭力帮助宝鼎实现他的政治意图。与豪门贵族接触多了,他们也就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现在的矛盾已经很激烈,必须想办法解决,而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建封国,建诸侯,不仅仅让宗室受益,更要让功臣们受益。

    赵高看到宝鼎凝神沉思,再度进言。

    “从远征西南开始,到渡江作战,再到征伐闽越东越,征伐辽东,期间经过了完成统一战争和进行南北战争数次人事大调整,而每经过一次人事调整,武烈王的势力就扩张一次。”赵高说道,“武烈王的目的只有一个,不惜代价维持大秦的和平统一,所以武烈王必然扩张自己的势力,牢牢控制中土局势的走向,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你成为众矢之的,皇帝和他们都受到了威胁,所以非常默契地联手对付你。”

    “在我们看来,历史在重演,而武烈王要重蹈武安君的覆辙。”赵高指指坐在身边的甘罗,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始皇帝这次肯定要妥协,而他们肯定会推进北伐,其目的就是要把你铲除。”

    “或许在你看来,始皇帝和他们都有前车之鉴,未必敢拿大秦的和平统一来做为铲除你的代价,但你想过没有,不把你铲除,始皇帝和中央始终在你的威慑之下,哪来的绝对权威?退一步说,就算始皇帝有信心保证在他主政期间你不会篡位谋国,但他拿什么去保证太子扶苏继承大统后,还能与你形成对抗?他们也是一样,你始终坚持中央集权,你反对分封诸侯,所以你始终在明目张胆地掠夺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假若有一天你和他们发生直接冲突,你还会让他们活着吗?比如这一次,始皇帝就是逼着你对他们下手,这种情况下,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置你于死地,彻底铲除你对他们的威胁。”

    赵高说到这里,看了宝鼎一眼,谨慎地问道,“你是宗室,你要维持大秦的和平和统一,要维持皇帝和中央的权威,所以你飞马而回,是不是打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拔剑相击?”

    宝鼎摇摇头,“杀人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杀人,大秦必乱。告诉我,你们的对策是什么?”

    “洪流咆哮而来,非人力可以阻御。”甘罗躬身为礼,“就如长城,它是否能阻止北虏的入侵?长城若要发挥阻御之力,不是依靠本身那道土墙,而是要依靠其背后强大的国力,没有国力做为长城的支撑,长城就是一道土墙,没有任何意义。”

    这话的意思太明显了,大秦统治阶级的核心,权力层的最高端,主宰中土命运的豪门贵族阶层,现在都饿红了眼,一个个都张开了血盆大嘴,这时候被狼群包围的猛虎能守住自己的猎物吗?肯定守不住,十有八九连这头猛虎都成了猎物。

    为了夺取猎物,他们疯狂了,最终猎物在他们的攻击下,必定四分五裂,而这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的肚子,自己能否生存。猎物是用来干什么的?不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嘛,所以猎物一定要四分五裂,这样才能见者有份。一头老虎想独吞?见鬼去吧,连你一块吃了。

    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宝鼎面无表情,沉默不语。他不是没有对策,而是这个对策违背了自己的理念,摧毁了自己的理想。

    当初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来自于前世的历史知识,所以他认为大秦的崩溃是源自高度的中央集权,源自始皇帝对豪门贵族的沉重打击,为此他拿出了过渡策略,保护豪门贵族,然而,他今天作茧自缚了,这些豪门贵族就是一群喂不饱的恶狼,今天他们张开了血盆大嘴,不但要吃掉他,还要把帝国一起吃掉。

    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帮助始皇帝打击他们,但当初如果这些豪门贵族都倒了,还有今天的武烈王吗?他还能改变历史吗?

    历史改变了,却与宝鼎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这让宝鼎痛苦不堪。

    他还有更好的计策吗?没有。始皇帝要他死,功臣们要铲除他,始皇帝和功臣们配合默契,他走投无路了,即便他联手始皇帝打击功臣,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大秦崩溃。

    他或许愿意把脑袋送给始皇帝,献给自己的帝国,但他的部属们愿意吗?司马尚和代北人愿意吗?乌氏和蓼园巨贾愿意吗?所有那些追随他的人,与他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人愿意吗?他死也罢,不死也罢,大秦都将崩溃。

    如此一来,他只有顺应大势了,与功臣们结盟,一边联手威逼始皇帝逐渐打开分封的大门,一边竭尽全力保住自己的实力,这样当帝国“法治”的堤坝崩溃,诸侯蜂拥而起,中土陷入分裂和战乱的时候,他还有希望凭借自己的实力挽狂澜,拯救帝国。

    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他最不想做的事,都接踵而至。

    理想终究是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即便是神,也要低下高傲的头颅。

    宝鼎不得不接受现实,低下了自己的头颅,接下来,他要为保全自己而努力了,而要保全自己,他就得亲手把大秦推向分裂和战乱,否则,他始终是始皇帝和豪门贵族的敌人,这两者始终会默契配合,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前后夹击他,寻找一切机会打击他。他被动而死,大秦必乱,所以他只有主动出击,虽然主动出击大秦也是乱,但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上,他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中土刚刚统一,南北战争迫在眉睫,如果大秦马上陷入分裂和战乱,中土必将迎来一场可怕的浩劫。

    大秦需要时间,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需要先赢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这样即便陷入分裂和战乱,宝鼎认为自己也有能力把分裂和战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此自己才有机会凭借武力让中土再一次恢复和平和统一。

    “我需要时间。”宝鼎说道。

    甘罗和赵高知道宝鼎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心情顿时为之一松。唐仰、赵信和宗越也知道宝鼎这句话的含意,宝鼎的目的始终是大秦的和平和统一,所以他需要时间进行布局,而这个时间比较长,需要蓼园上下齐心,全力以赴。

    “需要多长时间?”赵高急切问道。

    宝鼎沉吟不语。如果分封进一步扩大,那么接下来地方势力必定要加快壮大的步伐,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但在地方势力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之前,自己和北疆武力没有在南北战争中遭到严重损耗之前,始皇帝和自己还能联手镇制,还能遏制冲突的爆发,然而,始皇帝一旦驾崩,或者北疆武力陷在南北战争中难以脱身甚至遭遇重创,冲突必定爆发,大秦必定内乱。

    南北战争的胜负无法预料,战争的时间更无法确定,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始皇帝驾崩之日,也就是大秦内乱之刻。历史上始皇帝死在十年之后,如果始皇帝只剩下十年的寿数,那么宝鼎留给宝鼎布局的时间就非常短了。

    “十年?”宝鼎迟疑了一下,说道,“十年后大秦或许就要陷入分裂和战乱,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赵高等人的神色再度紧张起来。宝鼎的预言一向比较准确。当年他和始皇帝约定,三年灭赵,十年一统天下,结果真的应验了。十年后大秦就要分裂,这个时间的确太短了,因为期间还有南北战争要打,即便宝鼎全力阻扰,北伐的日子也不会太远,就在这几年之内,而南北战争是个大变数,期间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大秦分裂的时间十有八九就在南北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朝议上,武烈王宝鼎向始皇帝和文武百官详细述说了当前北疆局势,明确做出表态,北伐时机不成熟。

    公卿大臣纷纷就此发表意见。

    左丞相王绾的意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王绾认为,目前北部疆域防线太长,屯驻了大约四十万军队,这是常备军数量,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撑,而这笔支出直接导致了中央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所以必须马上修改国策策略,改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改防守为进攻。大秦只有把北虏彻底击败,才能改变目前的北疆危局,继而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央财政的危机。

    治粟内史冯去疾和少府王戊是这一策略的坚决支持者。两位帝国的财政大臣算了一笔账。现在中央财政每年为四十万镇戍军戍守长城防线耗费多少,十年累积下来又是多少。假如进行北伐,以三十万大军出战,征战三年时间,耗费又是多少。北伐胜利,北疆稳固,北疆镇戍军数量大减,那么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中央财政的耗费又是多少。在这七年里,中央集中精力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中央财政又能增收多少。

    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对中央财政的影响经过这样一比较,一目了然,无疑,北伐越早进行,对大秦越是有利。

    宝鼎当即反驳,仓促北伐,准备不足,必定影响攻击,一旦北伐不利,南北战争陷入胶着,中央财政必定被迅速拖垮。再者,就算北伐胜利了,大秦的北疆防线在哪?是阴山以北还是退守长城?如果把防线固定在阴山以北,那需要多少中央财政的支持?反之,退守长城,北虏必定卷土重来,双方在河南和代北两地反复交战,又要损耗多少中央财政?

    国防策略是否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防御,其前提条件不是北伐能否有助于缓解中央财政危机,而是决定于中土的持久和平和统一,决定于何时实施休养生息之策。如果中央从这一刻开始全力推行与民休养之策,那么凭借中土之力,年之内必能缓解中央财政危机。

    既然中央财政危机有更好的更安全的缓解之策,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仓促进行北伐?

    宝鼎反对北伐的理由缺乏说服力。公卿大臣们之所以急于发动北伐,就是想击败北虏后缓解北疆紧张局势,然后大幅度减少北疆镇戍军和守疆支出,此策名义上是缓解中央财政危机,实际上就是削弱宝鼎的实力,把他对大秦的威胁以及对他们自身的威胁降到最低。宝鼎当然反对,但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他都得不到公卿大臣们的支持。

    你威胁到了我的生存,我还能让你活着?

    大臣们再奏,请始皇帝建辽东封国,并一致举荐武烈王领辽东封国。

    既然武烈王反对北伐,显然是居心叵测,那不如我们联手,把武烈王赶到辽东去,把他排除在北伐之外。

    这一招更狠。假如武烈王接受了封国,那足以说明武烈王居心叵测了,始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出京。武烈王出不了京,其命运就被别人所控制,其必定重蹈武安君之覆辙,死定了。

    第一卷 崛起 第430章 翻云覆雨

    第430章 翻云覆雨

    宝鼎当然拒不接受封国。

    始皇帝保持沉默,等待宝鼎的抉择,要么出手杀人,要么自杀。

    豪门贵族步步进逼,他们也在等待宝鼎的抉择,是与我们一起联手对抗中央,还是自求败亡。当然,宝鼎也有可能一怒拔剑,但既然你拔剑了,大家彻底撕破了脸,那就是你死我活了,谁也没有退路,即便付出大秦崩溃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我连命都保不住了,我还顾得上什么中土的和平统一?

    宝鼎再次觐见始皇帝。

    这一轮博弈,实际上大家都有底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谁也不想拼个两败俱伤、玉石俱焚。大秦如果崩溃了,统一战果付之一炬,那损失太大了。这不是谁可以承担的问题,而是是否值得的问题。政治博弈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假如未能实现这个目标,反而把老本赔上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就是宝鼎可以抓住的机会,可以回旋的余地。

    宝鼎做出了一副拼命的架势。你既然和功臣们默契配合,试图置我于死地,那我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帮你杀人。不杀人,阻止不了北伐,更阻止不了分封,但这人一杀,把对手逼上绝路,谁敢保证地方不会叛乱?谁敢说对手不敢绝地反击?内战一旦爆发,怎么办?

    始皇帝自然知道宝鼎的意思,这是讨价还价啊。

    “有何要求?”始皇帝问道。

    “遵从陛下的旨意。”

    始皇帝毫不犹豫地说道,“尽量避免内乱。”

    “臣需要时间。”

    宝鼎这是要始皇帝做出妥协了。

    始皇帝微微颔首,“辽东可以建封国,皇子领封国的条件可以降低一点,在其功勋不足以封王之前,先遥领或者代领,允许其在一定时间内积累军功,但假如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积累到足够功勋,则罢去其领封国的资格。”

    封国没有封王,封国郡县等于还在中央的控制之下,始皇帝这一步让得太少了。

    宝鼎无所谓,他关注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实力,这才是他布局的关键。

    “臣需要得力部下的襄助。”

    这个条件合情合理。功臣们岂是不堪一击之辈?宝鼎没有一帮悍将相助,哪敢出手?但这个条件一提,等于向始皇帝表决心,我是一定要杀人了。

    “如你所愿。”始皇帝问道,“你要调哪些人去北疆?”

    “安平侯司马尚,大上造司马断,大上造章邯,右更荆轲。”

    始皇帝并不意外,现在宝鼎肯定要把亲信部下调回北疆,以加强对北疆武力的控制。此刻宝鼎深陷危局,已经顾不上掌控除代北以外的其他地方势力了,只能把自己伸出去的“手”从江南、两淮和江东等地火速撤出来。

    始皇帝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功臣们的实力,遏制和打击豪门贵族对地方郡县的控制,唯有如此,他才能逐渐集权于中央。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宝鼎竟然如此果断,毫不犹豫地就把自己的势力全部收缩回代北,这不禁让他疑窦丛生,不得不小心防备宝鼎的“后招”。

    “章邯走了,谁镇戍江南?”始皇帝试探了一句。

    宝鼎的势力在江南可谓根深蒂固,就算章邯、荆轲走了,但庄翼和盖聂还在,楚人和赵人依旧实际控制着江南,其他势力想在江南站住脚非常困难。

    始皇帝既然问,宝鼎也就顺水推舟,郑重举荐舞阳侯杨端和。杨端和虽然是楚系大将,但与宝鼎并肩作战近十年,彼此利益纠葛,双方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宝鼎把杨端和放在江南,不求杨端和能鼎力相助,只求杨端和与庄翼、盖聂默契配合,稳住江南。江南能否稳住,直接关系到大江流域的形势发展,这对大秦维持统一局面至关重要。

    这个人选始皇帝很满意,他同样需要江南的稳定。

    “舞阳侯到了江南,岭南镇戍交给谁?”始皇帝明知故问。

    宝鼎不管了,岭南反正是蛮荒之地,远征军也大半撤回,不管是由熊氏镇戍还是始皇帝从咸阳另派心腹,暂时都影响不了大局,就算熊氏在岭南割据称霸又如何?难道熊氏还敢翻越南岭杀进江南?那不是找死嘛。不过始皇帝肯定要派亲信去镇戍岭南,监控和遏制熊氏外戚。

    北伐势在必行,武烈王阻挡不住,迫于不利形势,武烈王不得不放弃江南的控制权,撤回部署在两淮和江东的势力,试图以实力上的收缩来摆脱始皇帝和其他政治势力对他的“围追堵截”。

    武烈王这头老虎“逃”得太快了,而且还把到嘴的食物全部丢了下来,这使得围堵他的狼群顿时停下脚步,一窝蜂地扑向了猎物。

    统一之初,始皇帝和武烈王联手,以发动南北战争为借口,把王翦等一帮功臣和精锐军队全部调到了北部边疆。始皇帝借机阻御了功臣们威逼咸阳试图扩大封国的意图,而武烈王则借机把自己的势力部署到了两淮和江东,让自己的实力急剧膨胀。谁知好景不长,转眼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当初他怎么吃下去的,现在怎么吐出来,而且吐得更多。

    江南、两淮和江东三个镇戍官长是多大的一块肥肉,武烈王毫不心痛,非常慷慨地还给了咸阳。始皇帝当然想一口吞下去,但他知道这是武烈王抛出来的“诱饵”,假如他独吞,必定与朝堂上的各方势力发生直接冲突。本来是他要挑起武烈王和功臣们之间的厮杀,结果现在变成武烈王作壁上观,他赤膊上阵和贵族们做殊死搏斗,这种蠢事他是不会干的,所以他也把“诱饵”抛了出去,但其他各方势力要想把这块肥肉吃下去,就必须向他做出让步,实际上始皇帝就是借此机会削弱功臣们的实力。

    武烈王迫于危机“自断一臂”,那么你们呢?如果你们贪婪成性,不让步,不妥协,那我们就斗一斗,而最终的嬴家肯定不是你我,而是作壁上观的武烈王,到那时,你们失去的将更多。

    咸阳政局顿时为之一变,各方势力暂时放下了加建封国和推动北伐的事,转而全力以赴争夺地方控制权。

    武烈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转眼间扭转被动局面。

    宝鼎出了咸阳宫,马上拜会驷车庶长公子豹,将这一消息告之宗室。

    公子豹半天没说话,但冷峻的脸色和紧皱的眉头还是把他心里的愤怒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为何现在告诉我?”公子豹突然质问道,“为何瞒着我们擅自做出这种决定?你知道放弃这三个地方的控制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宝鼎躬身致歉。

    这事没得商量,既然公子豹、公子腾和一帮宗室大臣并没有在朝议上直接反对加建封国,更没有公开支持宝鼎反对北伐,可见宗室并没有意识到老嬴家在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占据了最大的一块利益,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甚至配合始皇帝一起向宝鼎施压,逼迫宝鼎屠戮功臣,这让宝鼎大为失望。

    “我必须阻止北伐。”

    宝鼎说了自己的理由,很简单,现在北伐只会拖垮中央财政,把大秦推进崩溃的深渊。大秦崩溃了,损失最大的就是老嬴家,所以老嬴家要从大局出发,把该给功臣的就给功臣,以此来缓和彼此间矛盾,为大秦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你认为这能缓和彼此间的矛盾?”公子豹嗤之以鼻。

    宝鼎笑笑,“最起码,此策可以推迟矛盾爆发的时间。大秦需要这个时间,老嬴家同样需要这个时间。”

    公子豹看了他一眼,问道,“何解?”

    “只要皇帝在,分封诸侯就绝无可能。”宝鼎笑道,“这其实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大家之所以急不可耐,完全是出于防卫的需要,以攻代守,以威逼咸阳宫来守住目前的封国制度,从而阻止皇帝集权中央,防止他彻底断绝分封之路。”

    公子豹听懂了。宝鼎这是暗示他,欲速则不达,像分封诸侯这种事在始皇帝手上绝对行不通,只有寄希望于二世皇帝甚至三世皇帝。只要大秦帝国在,只要老嬴家始终掌控中土,还怕没有分封之日?

    公子豹沉思良久,叹道,“既然发生了这种变化,阻止北伐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你若想最大程度地拖延北伐时间,就必须让那帮老家伙交出兵权,解甲归田。”

    宝鼎躬身为礼。

    公子豹知道宝鼎交出地方控制权以求缓解与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之后,?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