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朝堂上的楚人,有楚人血统的秦人,与楚系外戚联姻的秦人,还有被楚系外戚所信任提拔的文武大臣,都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一分子。
昭襄王忍而不发,大秦国在这四十二年里飞速发展,为未来灭亡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大秦国涌现出了大量载入史册的著名人物。
宣太后病入膏肓,昭襄王果断出手,穰侯魏冉罢相,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去职,四贵出京就国,昭襄王至此才独揽权柄,但楚系外戚已经枝繁叶茂,遍布大秦军政两界,其势力深深植根于大秦王国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昭襄王有心彻底清除楚氏外戚,但也不得不正视现实,从长计议。
然而事如愿违,他刚刚闭上眼睛,楚氏外戚就卷土重来,再度崛起。
华阳夫人是华阳君熊戎的孙女。熊戎娶秦公主,子孙繁衍,所以华阳夫人是土生土长的秦人,但她有楚国芈姓王族的血统,以楚人自居。孝文王驾崩,庄襄王继位,华阳夫人为太后,实际掌权,楚系外戚因此崛起。她的弟弟阳泉君熊宸(i/chen),侄子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卫国人吕不韦等楚系外戚纷纷进入朝堂。吕不韦曾帮助庄襄王上位,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投靠了楚系外戚,所以吕不韦也是楚系外戚势力中的一员。
庄襄王驾崩,秦王政继位,华阳夫人就是他的奶奶,老太后了,地位更是固若金汤,权威自不必说了。
所以今日咸阳形势与几十年前昭襄王时代如出一撤,华阳太后的地位就如同当日宣太后的地位,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炽、阳泉君熊宸的权势就如同当初咸阳四贵的权势,至于秦王政,则重温他曾祖父昭襄王的噩梦,虽主政,但被强大的楚系外戚所挚肘,事事艰难。
当年昭襄王等到宣太后升天了,才独揽大权,今天呢?年轻的秦王政是否有足够耐心等到华阳太后离开人世?楚系外戚有了先前失势的教训,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他们会不会吸取教训,未雨绸缪,早早做好应对的准备?
华阳太后年事已高,当然要早作准备了,以免在她百年之后,楚系外戚再次失势。她的办法很简单,和当年宣太后的做法一模一样。
宣太后是给储君迎娶了一位楚系女子,华阳太后则是给现任大王迎娶了一位楚国公主,而且这位楚国公主已经给秦王生下了一位公子,不出意外的话,这位楚国公主将立后,而这位带楚国血统的公子将成为储君。因此,楚系外戚长期执掌大秦权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苍头看看眼前的宝鼎,暗自苦叹。公子宝鼎的出现,证明年轻的秦王没有足够的耐心,他显然不愿意重蹈曾祖父昭襄王的覆辙,一直等到垂垂暮年才扬眉吐气,大展宏图,但问题是,有雄心并不代表有实力。
当年昭襄王扳倒楚系外戚,可是在宣太后病入膏肓的情况下,以武安君白起在军方的强悍实力为依托,果断实施丞相范睢的“固干削枝”之策,断然将穰侯等四贵赶出咸阳,这才巩固和强化了王权。今日秦王呢?他有白起吗?他有范睢吗?他有昭襄王在位四十年积累下来的权威吗?反观楚系外戚,倒是和当年旗鼓相当,宫内有华阳太后,朝堂上有昌平君、昌文君、阳泉君三大权贵,军方有桓齮、杨端和等骁勇大将,实力强劲。
秦王一定要拿回权力,一定要扳倒楚系外戚,这份胆气令人敬佩,但以他目前的实力来说,在没有征得楚系外戚的同意,绝无可能为武安君、为公子弘翻案。
秦王在位十三年,先有成蛟兵变,后有嫪毐之乱,年少秦王岌岌可危,最后都是仰仗楚系外戚的力量,迅速平乱。至于吕不韦的倒台,据苍头所知,内中别有隐情。家中长者曾隐晦地告诉他,这场权力斗争的失败者其实是秦王,很简单,看看吕不韦倒台后,谁继任相国就知道了。
现任相国是昌平君熊启,楚系外戚的中坚人物。吕不韦本是楚系,为何在做了十三年相国后,又被楚系所抛弃?苍头还不知道其中的真相。不过由此不难推测,秦王加冠礼亲政至今已有六年,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控绝对权力,他被楚系外戚所挚肘,朝政事实上被楚系外戚所控制。
这时候,秦王要为武安君白起翻案,为公子弘翻案,以寻求大秦军方老秦人一系的鼎力支持,试想华阳太后会同意?相国昌平君会同意?楚系外戚会同意?
秦王年少气盛,为达目的义无反顾,其勇气固然可嘉,但未免过于草率,可曾想过一旦失败,他本人毫发无损,无辜的白氏、司马氏、王族公子弘一脉却要遭受灭顶之灾,郿城“孟西白”肯定也要受到牵连,老秦人一系将继武安君一案后,再遭重创。
武安君一案至今不过二十五年,“孟西白”三氏又将面临一场危机,一想到此,苍头就莫名恐惧,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寻找解救之策。
在宝鼎的期待下,苍头终于开口了。
“就我所知,在最近几十年里,只有一个王族子孙流配边疆。”
宝鼎头一晕,脸色微变。不会吧?我运气这么差?才做了王族,转眼又成了罪徒,天上地下,差距太悬殊了吧?老天爷这是开什么玩笑?
“二十五年前,有位王族公子涉嫌谋反,但证据不足,流放边疆。”
宝鼎苦笑无语。如果苍头猜对了,我这辈子还混什么?哪有出头之日?
“这位公子是兴国君的嫡长子,昭襄王的嫡长孙,当今秦王的叔父。”苍头顿了片刻,又补充了一句,“兴国君是昭襄王的嫡长子,曾被立为太子,但英年早逝,其后他弟弟安国君继为太子。安国君就是孝文王,当今秦王的祖父。”
宝鼎心脏剧跳,脸色再变。兴国君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他知道昭襄王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原来这位倒霉太子曾被封为兴国君,而且还是自己的祖父。没想到啊,自己的身份竟然如此显赫。
苍头看到宝鼎脸色连续变化,知道自己的估猜完全正确,于是继续说道,“你母亲白氏出自郿城‘孟西白’,按辈份算,他是我的姨母。”
宝鼎强自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笑着喊了一声,“表兄……”
苍头对他的戏谑很是反感,不满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一字一句地肃然说道:“你的外祖父,就是我大秦国的武安君。”
武安君?宝鼎差点惊呼出声,瞪大眼睛望着苍头,一脸的不可思议。武安君白起,他是我的外祖父?“操……”宝鼎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猛地站了起来,冲着黑黝黝的森林爆了两句粗口。激动,太激动了,我竟然是武安君的外孙。
苍头也站了起来,惊讶地望着他,不明白他为何如此激动。难道他不知道?公子弘没有告诉他?应该不会吧?
宝鼎在草地上来回转了几圈,平息了一下心情,又坐回到树根上。
“公子,你这是……”苍头奇怪地问道。
“给虫子咬了。”宝鼎急忙掩饰道。
苍头看看他涂满药膏的赤裸光背,关心地问道,“要不要披上衣服?”
“算了算了,再晾一下,否则怎么睡觉?”宝鼎拍拍老树根,“坐,继续说。”
苍头坐好,继续说道:“你祖母出自夏阳司马氏。你曾外祖父是司马错,曾是大秦国的上将军。你舅大父叫司马梗,曾出任大秦国尉。”
宝鼎又要跳起来了。不会吧?司马错是我的外曾祖父?这还了得,我这母系背景也太强悍了吧?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以为奇,每个年代的王族权贵都一样,为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必然要联姻。目前的大秦王族子孙中,像宝鼎这样拥有深厚背景的公子应该很多,只不过在军功爵禄制的约束下,没有真本事,也无法发挥身后背景的强大实力,只能做个逍遥公子庸碌一生了。
苍头一口气把当年武安君一案、公子弘一案的前因后果说了个详细,接着又把昭襄王驾崩后,咸阳形势的发展事无巨细地说了个清楚。最后归纳为一点,大秦政治风暴的根源来自王系和楚系外戚对权柄的激烈争夺。由此延伸,本土老秦人与关东士卿也是矛盾激烈,一旦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方,就会催发血腥风暴,最终以两败俱伤而结束。
宝鼎心里早已掀起惊天波澜。
他的历史知识有限,也就知道一些历史发展轨迹,突然间,听到这些早已湮没在历史中的真相,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激动、惊骇、震撼……他静静地听着,思绪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心感受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品尝着王侯将相和草芥蚁蝼们的喜怒哀乐。这一刻,他心神俱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坐在母亲的怀里,沐浴在朦胧的月光下,听着几千年前的故事,一时间,他已分不清前世和今生,更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幻?
“现在你能告诉我,你代北之行的使命吗?”
苍头希望听到宝鼎的实话,因为他看不到秦王此策有任何成功的可能,虽然他的家世让他的眼界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他的秘兵身份让他有机会获悉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但他毕竟位卑权轻,距离咸阳的权力核心太远,他不知道的事情还是太多。假如有机会让他了解更高层次的机密,或许能从中推测出秦王的某些谋划,这可以让己方掌握一些主动,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宝鼎的思绪慢慢回归,心神从虚无缥缈中回到现实。
他沉默了,先前的激动荡然无存,心如重铅,三个庞大家族的兴衰存亡所带来的重压让他几乎窒息。茫然无措对他来说很正常,他刚刚来到这个时代,甚至不认识这个时代的文字,他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更不要说承担起重振三个家族的重任了。
然而,事实很残酷,事实上从那个已经死去的宝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这个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是个痴儿,他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份责任,但是,命运天注定,即使他是个痴儿,最后还是不得不走上了这条路,因为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操……”宝鼎爆了一句粗口。或许老天被武安君的冲天怨气所震骇,就在痴儿宝鼎死去的一刻,临时抓了个灵魂塞进了这副身体。我怎么就这么倒霉?我不过喝了两斤白酒而已,至于会死吗?你给我这么个貌似显赫的身份有什么用?这些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都是假的,要靠我自己付出千倍万倍的血汗才能赚回来,但我赚得回来吗?这一世的落魄王公子还不如前世的草芥小民,前世我辛辛苦苦最起码可以图个温饱,可以落个善终。这一世呢?这一世就算我发奋努力,我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脑袋随时搬家啊。
武安君功劳大不大?司马错的功劳大不大?公子弘还是昭襄王喜爱的嫡长孙,结果呢?一夜之间,啥都没了。
宝鼎越想越是郁闷,神情索然,了无生趣。
“公子,既然你走出了乌氏,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苍头估猜到宝鼎被残酷的现实打击了,不得不出言劝道,“当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咬紧牙关,迎难而上,义无反顾,杀出一条血路,否则,我们都会被这场风暴卷进去,尸骨无存。”
宝鼎一想也是,自怨自艾有啥用?老子反正死过一次了,大不了再死一次,或许就能重回前世,再穿越回去了。宝鼎心情陡然开朗,哈哈一笑,豪气干云地说道:“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谁敢挡我的道,老子砍了他。”
“那么,你能告诉我……”苍头旧话重提,还没有说完,宝鼎就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苍头看他说得郑重,脸色顿时变得难看了。你啥都不知道,你出来干什么?找死啊?你自己一个人找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连累我们老秦人?
他骂不出口,悻悻地撇撇嘴,问道,“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
“不知道。”宝鼎说道,“走一步看一步,怕他个鸟啊。”
苍头无语,憋了半天才说道,“公子,这件事你最好掌握主动,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最后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连累到白氏和司马氏。”
“我一无所知,到哪找主动?”宝鼎气苦,揶揄道,“表兄,你聪明机智,你仔细想想,我到哪才能找到主动?”
“你自己不能想?”苍头忿然说道,“我说了一晚上,嗓子都冒烟了,难道你一句都没听进去?”
宝鼎狠狠瞪了他一眼,刚想骂他,突然看到苍头眼里露出令人心悸的苦痛,他的心没来由地抽搐了一下。
苍头是郿城“孟西白”的子弟,“孟西白”三氏同宗,白氏受难,孟西两氏自然感同身受,那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和愤懑不是宝鼎这种局外人所能理解的。现在宝鼎的身份已经明了,应该不会有错,他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了三姓五氏的生死存亡,但宝鼎没心没肺,对三姓五氏的生死存亡漠不关心,这让苍头非常失望。
宝鼎没有亲身经历过政治风暴,但苍头经历太多,看到太多,他非常害怕。宝鼎一出乌氏,那场风暴就已经开始在咸阳酝酿了,一旦风起云动,三姓乌氏必定难逃灭顶之灾。
宝鼎叹了口气,既然穿越来了,既然占据了这副身体,既然继承了宝鼎所肩负的重任,那就努力吧,就算死了,也仰俯无愧,没有白来一趟。
宝鼎静下心来,在未来的历史中寻找可能存在的机会。
历史从这一刻发展下去,如果沿着原有轨迹继续前进的话,那么接下来秦军就要遭遇一场大败,这是继七年前秦军在都山大败之后的再一次大败,因为都山大战,蒙骜战死,而这次的肥下大战,又摧毁了桓齮(qi)。秦军两位上将军折在太行山一线,可谓损失惊人。
秦军战败,对咸阳局势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河北大战如果失败了,咸阳局势将如何发展?”宝鼎忽然问道。
“嗤……”苍头嗤之以鼻,“我们不会败。”
“我是说如果……”宝鼎坚持道。
“不可能。”苍头信誓旦旦地说道,“我们有绝对的胜算,这次肯定能打下邯郸。”
宝鼎望着苍头,盯着他的眼睛,郑重说道:“河北大战,秦军输定了,大败而回。”他不知道历史会不会改变,但此刻,他被苍头的盲目自信激怒了,如果秦军上下都像苍头这样骄傲自大,秦军大败就在情理之中。
苍头愣了一下,看到宝鼎脸色冷峻,郑重其事,霍然想到他负有使命而来,难道河北战局出现了变化?张良合纵成功了?燕齐楚三国要出兵援赵?
如果秦军败了,上将军桓齮就要承担责任。桓齮是楚人,是楚系外戚在军方的领军人物,如果他倒了,楚系外戚必将遭受重挫。
“如果秦军败了,而且是大败,公子就有机会重新崛起。”苍头毫不犹豫地说道。
“那好,我们就以秦军河北大败来拟定崛起之策。”
“怎么可能?我们怎么会败?”苍头想了片刻,还是觉得宝鼎的想法太过荒诞。
“蒙骜怎么死的?”宝鼎气不过,冷笑道,“蒙骜和桓齮,哪个更厉害?”
苍头不说话了。战场上胜负难料,蒙骜能败,桓齮一样能败,唯一不败的只有武安君白起,但那已经变成了神话。
第一卷 崛起 第40章 上将军王翦
第40章 上将军王翦
宝鼎昨夜经历了一番惨烈的搏杀,今夜又受到了神奇身世的巨大冲击,身心俱疲,急需休息,也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于是掉头走了。
苍头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黑暗之中,看着他削瘦的背影,不禁暗自叹息,他那瘦弱的肩膀当真可以承担起崛起的重任?
坐在老树根上,苍头陷入沉思。
脚步声响,暴龙悄然出现,坐在了他的身边。
“你都听到了?”苍头问道。
暴龙尴尬笑笑,“我不是有意偷听。”
苍头无意纠缠暴龙偷听的动机,再说宝鼎的身世不算什么秘密,咸阳的权力斗争也谈不上什么秘密,这方面各国的情况都差不多,争来争去一个“利”字而已。今夜这番话里真正的秘密在宝鼎心里,但他咬死不说,虽然苍头已经估猜到秦王要设法拉拢军方的老秦武人,以压制楚系外戚,但估猜没用,得有确实证据,否则就算苍头向郿城家主告急,家主也不会相信。
“你还愿意跟着他?”苍头问道。
暴龙冷哼,愤愤不平地瞪了他一眼,“要么我跟着你?你养得起我吗?直娘贼,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兄弟?这几年,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害我,如今害得我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好了,你现在死心了吧?我除了这条命,一无所有了,但这条命是公子的,我看你以后还怎么害我。”
苍头笑笑,眼里闪过一丝愧色。这几年,自己的确欠了这兄弟太多,但这兄弟仗义,连命都愿意给,有机会,一定报答。
苍头伸手拍拍暴龙的肩膀,以示安慰,“你在乌氏第一次碰到他的时候,他曾救过你的命,当时有一帮勇士跟在他后面,那些勇士有什么地方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杀人如屠狗。”暴龙手臂挥动,做了个砍头的姿势,“砍头就象切菜一般,扑哧一个,扑哧一个,那场面,太震撼了,好恐怖……”
苍头笑着摇摇头,“武器呢?他们的武器……”
“哦,对了,他们手上都有个小圆盾,盾上面雕着一只黑鹰。”
暴龙正待形容,苍头摇手阻止了,“锐士,那就是大秦锐士,老秦人最强悍的黑鹰锐士。当年只有上将军司马错的敢勇,武安君白起的射日里才有这种挡者披靡的黑鹰锐士。”
暴龙听说过大秦的黑鹰锐士,那些人不仅武技高超,还要斩首百级以上。斩首百级是什么概念?那要在战场上冲杀多少次?斩首百级而不死,那本身就是一个传说了。
“真的是黑鹰锐士?”暴龙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问道。
“我知道你对公子的显赫身份有所怀疑,所以特意提醒你一下。”苍头笑道,“跟着他,不会有错。你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以后升官加爵的时候,记得要感谢我。”
暴龙抬手就是一拳,“鸟!又要害我。说,又要什么鸟事需要我?”
“把你的人都撤出代北,以后就跟着公子吧。”苍头直截了当地说道,“公子在太原要干大事,需要人手,而我暂时脱不开身,我还要把太子丹送到咸阳。”
“呸!又骗我。”暴龙怒声说道,“你不是说把太子丹送到太原就行了吗?怎么又要回咸阳?”
“这次我必须回去。”苍头说道,“原因你也知道,公子出现了,我要回郿城一趟。”
“行,听你的。”暴龙一口答应,接着眉头一皱,疑惑地问道,“苍头,你怎么知道我把人全部撤出来了?”
苍头笑了起来,不屑地说道,“你那点心思岂能瞒过我?从乌氏回来,把公子丢给我,风风火火地跑去云中,干什么?不就是召集手下撤离代北吗?老实告诉我,乌氏倮和老卓文对你说了什么?”
暴龙惨叫一声,双手捂脸做痛苦状,“苍头,你个鸟贼,这辈子俺是给你吃定了。”
“快说。”苍头开心大笑,“现在还瞒着我干什么?”
“他们说,送我大园子,送我牧场和田地,送我金银绢帛,保证我过上好日子。”
“我问的不是这个。”苍头说道,“把你的那点秘密说出来,快。”
暴龙犹豫了片刻,正色说道:“你可不能出卖我。”
“不会。”苍头嘴里说的好听,但脸上的表情却是无所谓。
“到了太原,我把公子送给蒙恬后,如果蒙恬给我一件东西,我就拿着那件东西急赴离石要塞。”暴龙压低嗓门说道,“如果蒙恬叫我把公子带回去,我就原路返回,再把公子送还乌氏。”
苍头想了一会儿,问道,“就这些?”
暴龙点点头,“公子明明不是痴儿,但乌氏倮和老家主却一口咬定公子是痴儿,真的很奇怪。我以为这件事很简单,所以把手下召集到代城,不管最后结果是什么,我都可以带他们去秦国过上好日子,谁知等我回来一看,公子却被李牧抓去了。你个鸟贼,差点把我害死了。”
苍头皱眉沉思,没有理睬暴龙的埋怨。
宝鼎有隐疾,但不是痴儿,这是事实,之所以要伪装,一则为了隐藏身份,二则是一旦发现此事没有太大把握,秦王没有太大决心,宝鼎就及时撤出,那么这个痴儿的身份可以让秦王无须担心秘密泄漏。至于乌氏倮把这件事委托给卓家,卓家又托给暴龙来办,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
从头至尾,宝鼎都是个痴儿,暴龙都是个外人,丝毫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当秦王下了决心,蒙恬拿出了秦王的信物,宝鼎才会放弃伪装恢复真身。至于离石要塞那里,苍头估计藏有一支私兵,是给公子办事用的。
那么,秦王到底有没有决心?苍头想到了宝鼎对河北大战的预言,假如桓齮(qi)真的打败了,秦王肯定有决心,但这里牵扯到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王翦。
大秦国现在没有上将军,只有三个假上将军,桓齮、王翦、蒙武,各率一支军队,这是咸阳激烈的权力博弈造成的。桓齮率主力大军攻打赵国;王翦在太原,戍守北疆,拱卫京都,剑指代北;蒙武在南阳,威逼韩魏楚三国。桓齮是楚人,属于楚系外戚;蒙武是齐人,属于关东外系,但他是秦王的股肱之臣,如今算是王系;唯有王翦,是老秦武人,属于本土老秦系。
桓齮如果倒了,王翦和蒙武都可以做上将军。王翦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乃是首选。蒙武是前上将军蒙骜的长子,资历居下,战功不显,只是因为他是王系,旗帜鲜明地支持秦王,所以也是不二人选。这时候,楚系外戚绝不会让蒙武上位,在无人可选的情况下,必然要用王翦。
王翦是本土老秦人,在咸阳激烈的权力角逐中,他肯定保持中立,这是没办法的事,否则咸阳局势就乱了。咸阳不稳,政治风暴不断,对大秦有害无利,做为大秦军方的柱石,在王系尚没有占据明显优势之前,他不会选择站队。没有必要嘛,难道还有谁敢拿他开刀?拿他开刀等于向老秦武人宣战,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苍头有些明白秦王的心思了。河北战败,对秦王来说可是利大于弊,不但拿掉了桓齮,重创了楚系外戚,还可以让王翦上位,然后与王翦联手,给武安君和公子弘平反,就此赢得了本土老秦武人的绝对支持。如此一来,还怕搞不定楚系外戚?
河北大战真的会败?
苍头不相信。秦王是一国之君,河北大战关系到国之存亡,秦王岂会因一己之私利而置国祚安危于不顾?只要秦王全力支持,三位上将军,三路大军齐心协力,此战必胜,邯郸必克,赵国必亡,秦国将因此变得更强大。至于朝堂博弈,放一放又如何?和国之大利比起来,个人私利又算得了什么?当年昭襄王忍了四十二年,年轻的秦王难道做不到?
苍头一夜没合眼,反复思量都拿不出什么计策,原因无他,在他心里,秦军就是不会败,而宝鼎叫他以秦军大败来拟定崛起之策,他哪里想得出来?
清晨,一行人吃饱喝足,继续赶路。
下午,拖在后面的斗钧带来一个坏消息,追兵又跟了上来。几个人大感头痛,如果继续去飞鹰岩,那就是自寻死路了,但现在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继续向前。
晚上休息的时候,宝鼎和苍头继续商量。苍头以河北战败为基础,分析了未来局势的发展,而王翦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宝鼎的命运。
“我是不是先去拜访一下王翦?”宝鼎迫不及待想见到王翦,那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大秦功勋卓著的三大统帅之一,未来自己必定与其关系密切,想想都让人激动啊。
苍头摇摇头,“王翦有实力保持中立,但公子不行,公子只有一条路,要么追随大王,要么投靠华阳太后,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宝鼎知道后世的历史,当然知道如何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楚系外戚实际上控制了朝政,秦王政还没有到说一不二的地步,还没有建立绝对权威,否则这一次他何必这么小心?所以争取王翦的支持才是关键,但王翦仅仅是老秦武人的领军人物,军方一般轻易不会干涉朝政,秦王即使得到了王翦的支持,还是没有把握为武安君和公子弘翻案,他还必须赢得本土老秦文官们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取得相国的支持,而相国偏偏是楚系外戚的中坚人物昌平君熊启。
第一卷 崛起 第41章 大秦相国昌平君
第41章 大秦相国昌平君
“大秦相国,昌平君熊启。”
宝鼎喃喃低语,反复在历史上寻找这个人的事迹。
大秦的相国自吕不韦之后,历史上便没有记载,直到大秦统一天下后,才出现了一个丞相王绾,这中间有十六年,正好是大秦消灭六国的时间。在这十六年里,大秦相国是谁?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后世的史学家们,曾有各种各样的推测。
现在宝鼎知道了,大秦的相国自吕不韦之后就是昌平君熊启。
昌平君是个封君号。战国时期,各国爵秩不一样。秦自商鞅变法,设二十等爵,第二十级是彻侯,也就列侯。在二十等爵之上就是君。能封君者只有三类人,君王的亲属和外戚,君王和太后的宠臣,还有功勋卓著的将相大臣。
昌平君显然是因为太后的宠信和外戚身份而获得封君。这个人在历史上只有封君号,没有名字。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平定嫪毐(o/ai)之乱。秦王命令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三人负责勘乱。
第二次出现则是秦王政二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26年,昌平君被迁谪到郢城。
第三次出现是秦王政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224年,历史记载,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做了楚王,在淮河以南反秦。第二年,项燕兵败自杀,昌平君亡。
联想到历史上前后两位功勋卓著的秦王与楚系外戚激烈的权力斗争,联想到昌平君在秦国统一天下前夕的所作所为,不难估猜到大秦历史上为什么对昌平君这个人讳莫如深。至于昌文君和阳泉君,其后历史上更是了无痕迹。
探查到历史的真相,让穿越而来的宝鼎颇为激动,但新的疑惑又接踵而至。秦王政与他的曾祖父昭襄王一样,最终赢得了对楚系外戚的战争,但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秦王政如何击败他们的?昌平君迁谪之后,为什么又与楚军统帅项燕走到了一块?楚人为什么会拥戴昌平君为楚国君王?
这些秘密搞不清楚,宝鼎即使知道今日咸阳的政治风暴源自秦王和楚系外戚的权力争夺,即使知道今日的大秦相国是昌平君熊启,但他还是找不到帮助三个家族三氏五姓重新崛起的机会。如果三个家族不能昭雪沉冤,三氏五姓不能获得新生,不要说自己肩负的使命无法完成,就连自己的生存都有严重问题啊。
“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先见见王翦。”
宝鼎考虑良久,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苍头坚决摇头,“公子,武安君一案,你父亲谋反一案,都是昭襄王亲自定的,大王若翻案,等于打了王族自己的脸,更是在昭襄王的丰功伟绩上涂抹了一道重重的污迹,这不但严重损害了王族的威严,也打击了大王自己的权威。”
“其次,王族兴国君一脉,郿城白氏,夏阳司马氏,在二十五年前都是大秦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当时这三股力量已经联合在一起,已经在挚肘昭襄王的王权,挑战昭襄王的权威,甚至威胁到大秦国祚的安危,所以,昭襄王才不顾一切后果,发动了那场可怕的风暴,一举摧毁了他们。”
“如今,秦王要翻案,他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即使他有决心,但他的阻力太大了,太后、王族、楚系、关东外系、本土老秦人,只要是处在权力中心的人,都会反对,因为这三家联合的力量不仅仅是强大,而是直接破坏了咸阳的权力平衡,损害了各方的直接利益。”
“试想,如果你是王族,你是楚系,你是关东外系,你是高居庙堂的本土老秦人,你愿意让其他人来抢你的权力,抢你的财富?”
“王翦虽然是本土老秦人,在军方的势力又极其庞大,但他毕竟是秦军统帅,轻易不会介入朝堂争斗。武安君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如今形势复杂,武安君一案没有翻转的可能,即使翻转了,对他的利益也会造成冲击。再说,贸然介入王系和楚系之间的权力博弈,对他有害无利,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现在你即使想见他,他也不会见你。”
宝鼎骇然心惊。
他呆呆地望着苍头,蓦然感觉自己距离这个世界太遥远了,距离神秘而威严的权力更是遥不可及。
前世他不过是一个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他对权力的理解就是强大,生杀予夺,对政治的理解基本上就是一张白纸。书本上的政治,小说里的权力,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明。写小说的都是小人物,玩政治的不会写小说,所谓的回忆录不过是政治集团的利益需要。历史只有结果,真相和秘密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废墟中。
以宝鼎前世的经历,即使拥有今生显赫的身份,若想肩负其三个家族重新崛起的重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最起码,宝鼎本人要熟悉这个世界,要融入这个时代,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认知和理解政治、权力,积累丰富的从政经验,否则,他不但不能重新振兴三个家族,反而会把三个家族彻底葬送。
“好好想想吧。”苍头叹了口气,“你还小,还有足够的时间。二十五年对于我们这种家族来说,不过是短短一瞬间。二十五年都等了,再等十年又如何?”
苍头也是彷徨无计,心情郁闷,掉头走了。
宝鼎躺在草地上,遥望星空,独自沉思,思绪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后世。
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知道历史的走向,但蝴蝶的翅膀一旦扇动,历史的轨迹就会偏移,最大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
短短几天,知道了这么多,宝鼎忽然发现,所谓的蝴蝶效应也要因人因事而异,比如自己这只蝴蝶,翅膀似乎就太小了,不,应该是还没有长出来,想扇都扇不了。
昌平君熊启,大秦相国,这个历史真相的发现,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就象当日所想的那样,这个人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如果历史轨迹不变的话,八年后,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被迁谪到郢城,无疑,楚系外戚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被赶出朝堂,秦王政将彻底巩固自己的王权,如此一来,三家昭雪沉冤也就变成了可能。
再等八年?八年不算长,的确不算长,有这八年时间,自己应该可以在咸阳立足了。
但是,历史上没有武安君平反的记载,也就是说,如果依照历史轨迹不变的话,秦王政即使巩固和集中了自己的王权,也不会给武安君平反,原因很简单,苍头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所以,自己若想完成这个与生俱来的使命,必须在这八年里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而利用秦王政大胜楚系外戚的机会,昭雪沉冤,重振三族。
有一点可以肯定,当自己改变历史轨迹的那一刻,蝴蝶的翅膀扇动了,蝴蝶效应发生了,或许,用不了八年,自己就能完成这个使命。
问题是,自己如何改变历史的轨迹?突破口又在哪?
第三天,一行人继续向飞鹰岩前进。
身后追兵的速度逐渐加快。苍头等人神色严峻,埋头赶路。太子丹倒是非常配合,大概是因为宝鼎这个疯子的存在,他也不想自取其辱了,反正自己人一直跟在后面,不怕没机会脱困。
前面的山越来越险峻,山路愈发陡峭。其实也没有山路,暴龙凭着记忆走,大致方向不错而已,所以很多地方必须借助绳索上下,这导致速度越来越慢。
下午,一行人爬到山峦之巅,精疲力竭,难以再行。
“飞鹰岩在哪?”宝鼎躺在地上,气喘吁吁地问道。
暴龙指了指前方那座笼罩在云雾里的高山。
宝鼎苦笑,“那是死路啊。”
“我先前已经说过那是死路。”暴龙看了一眼苍头,心想这不关我的事,这是苍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