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毒麦 > 毒麦第93部分阅读

毒麦第93部分阅读

    。

    余哥介绍完了金莲的情况,德志说:“这次去香港应该不是冬天,冬天去,这边冷,那边热,不方便,现在通知办《港澳通行证》可能是在夏天去。先办好了放在那里备用的。”

    “为什么?办了就要用,要不然会过期的。”余哥说。

    “啊,还有这事,那公安局不是很赚钱吗?”德志问。

    “那当然,好像办一次证件只管五年,五年之后,要重新办,重新交钱。”余哥说。

    德志心里骂道,真黑!港澳都回归了,为什么到自己的人民的国土上,还有种种限制?这不是巧立名目赚钱吗?再说,去港澳又不是出国,又不存在去了不回来,干嘛那么严格?

    德志知道不合理,但是,无能为力,不说国家和社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机构,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只要有独裁,就有问题,只要有独裁,就有不公义,只要有独裁,所有人都不开心,包括独裁者自己,哪怕装作开心的样子,心里还是愁云满布,总担心现在拥有的一切在一夜之间,全部失去。

    这不是危言耸听,独裁是毒药,会慢慢吞噬所有健康的身体,直到剩下一副髑髅骨架。

    因为在这样的体制下,从上到下都是独裁,没有民主。德志开始以为脱离了原来公司,原来的律师事务所,到了一个新单位,新机构,而且是香港的新机构,会变得好一些,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不错,随着深入地了解,才发现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全是一路货色,没有正直人,没有讲公义的,一个都没有。

    自金莲被选去香港“开会”后,宋浪犯了错误,先是在项目村和村里的返乡打工妹好上了,那打工妹已经出嫁到外省,也是打工认识的,仓促结合,生了孩子,后来,她丈夫经常施以家暴,她不堪忍受,逃回娘家,没想到遇到了宋浪,二人,一烧既燃,且火势不可控制。

    第一卷  第321章 玩火专家

    宋浪的丑事早就被金莲看出来了,她故意装聋作哑,不想告诉宋浪的妻子,她很清楚,这样下去,他的家庭肯定回完蛋,苦了两个孩子。后来宋浪的妻子知道了这事,就红杏出墙了,宋浪得到了口实,更加肆无忌惮地玩下去。

    玩女人需要钱,宋浪又有些狐朋狗友,经常出入赌场,也知道宋浪在经手项目款,手头有些宽裕,每每腆着脸过来找宋浪弄点钱,作为本,等翻了本就还上,神不知鬼不觉的,也不会被领导发现。

    宋浪经不起纠缠,心一软,就借了,谁知道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还,加上养个###,需要花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动起了歪脑筋,果然利用小额贷款的时候,截留了一些钱。

    齐老师听说了宋浪的事,两口子在闹离婚,就给大家上了一次课,专讲《婚姻法》,谁知道全讲错了,德志专门学法律的,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听了外行齐老师的讲课,只想发笑,可惜不敢,因齐老师再搞笑,也是领导,哪怕是文盲加法盲,她是领导,也不能提意见,否则,会很难看。

    齐老师不讲《婚姻法》还好,一讲《婚姻法》,就开始让人犯错。

    后来宋浪死了,他的前妻又嫁人了,开了家废品收购站,因为涉嫌收赃,公安找上门来,人赃俱获,没说的,罚了款,废品收购站也关了,后来外出打工。两个孩子则留在宋浪的父母家。

    宋浪死的时候,他的前妻没来,###来了,但是,运送宋浪遗体的是宋波。车费是宋波出的,安葬是宋浪的父母出的。宋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惜死的时候,他的曾经的两个女人,没有出一分钱的安葬费。

    他的老搭档金莲,看都不看他一样,更别说出钱了。

    领导去医院看他了,在弥留之际,还指望宋浪再还一点钱回来,宋浪只有出的气儿,没有进的气儿,别说还钱,宋浪的钱已经追不回来了,他的肝已经硬得像石头,如果是钻石,还能卖两个钱,可惜是块没用的石头。

    后来,香港办公室的总干事来了,听说了宋浪挪用公款的事,他在香港坐不住了,担心追究下来,他的总干事的位置不保,于是迫切想见到宋浪,但是,宋浪已经病危,无法见到,也不想见到,刘小姐已经打探清楚,没有可能还钱,总干事就想到了宋浪的家属,结果不去见宋浪,倒去见宋浪的前妻,他还不知道宋浪的前妻已经和宋浪离婚,可能刘小姐没来得及对总干事说,总干事就蒙在鼓里,所以他见到宋浪前妻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有钱还是把公款还了吧,这样大家都好过。”

    宋浪的前妻一听,非常失望,对总干事冷冷地说:“我和他离婚了,他的事轮不到我管。”

    总干事顿时在风中凌乱了,钱没要到一分,反而搭上不少费用,比如机票谁给报销?

    总干事走了,带着失望,不过,总干事很快就迷糊起来,他被刘小姐给弄迷糊了。出了这事,不仅没有处罚她,反而更信赖她,因她是基金会的元老级人物,基金会建立初期,她就来了,比总干事来得早。

    总干事将这事压住,没有在董事局会议上说,只是私下里和刘小姐一起,把漏洞给补上,没有留下明显的窟窿,算是蒙混过关。

    宋浪死后,没有处罚有关的人,其中责任最大的,算是金莲,金莲和宋浪同在一起工作,账目都必须经过两个人,才能生效。一人为私,二人为公,相互也好监督和证明,结果,因为宋浪人长得俊美,又懂琴棋书画,多才多艺,结果就偏心,对待宋浪丧失原则,一贯纵容,结果宋浪就像脱缰的野马,决堤的洪水,狂泻而下,无法收回。

    出事之后,金莲觉得只要把领导巴结好,舔菊舔好一些,就能遮盖一切过犯,领导自己觉得自己是神,对谁好,对谁不好,完全是凭个人的喜好,也假借是神的旨意,并且拿出一些《圣经》的经句来,来证明自己是完美的、正确的。

    金莲在余哥那里的故事太多了,余哥已经知道得太多,不过,他记不下来,当德志问了,他才回忆起星星点点的,余哥说的,德志尽量记载下来,加上自己的想象,还有和金莲的短时的接触,慢慢地明白过来,这个女人肯定深不可测,外表看似呆傻忠厚,内心却是一肚子的坏水。

    第二天,德志醒来,听到外面有人走动的声音,开门一看,是余哥,他说:“我已经过早了,顺便去银行查了账。”

    “哦,我的卡在我这里,你是怎样查的?”

    “你忘了吧,昨天你给了我。”余哥笑着说。

    “哦,对了,你看我这记性。”德志说,“我老了,老了。”

    “你要是老,那我怎么办?”余哥说。

    德志说:“是啊,余哥比我大十二岁,不应该在你面前说老了的话。”

    “对。”余哥说。

    德志赶紧进行早晨的“三部曲”,然后打电话给万老板,说:“今天划账,请注意查收。”

    万老板很热情,说:“太好了,现在太忙了,来不及赶到宣恩,以后再感谢。”

    德志说:“你去忙吧,生意做大了,这点小钱也不入你的眼。以后再联系吧。”

    万老板仍然千恩万谢,他说:“很好,我认为你是好朋友。的确如此。”

    德志知道这是商场上的应付,其实,越是大老板,越小气,对小钱看得很重,倒不如一些小老板,还比较大方,愿意帮助别人,也愿意穷帮穷,这是一定的。在没发财之前,还好说话,是真格的,发财之后,说话也假装热情,但是,很快就会露馅。

    德志约余哥下楼上街,余哥当然愿意。这个问题,是德志做对了,因德志把卡交给了余哥,而不怕余哥会携款潜逃。要知道,余哥掌握了密码,德志管银行卡,德志没有听从刘小姐的命令,将卡放在余哥那里,实际上是信任余哥,余哥当然感动。

    人心是相互的,你对得起我,我对得起你,倒是有不信任员工的领导,喜欢弄一些动作起来,让同事之间相互揭发和争斗,领导见大家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再出来假装裁判官和慈善家,两边都不得罪,都维持好,这样,大家才觉得缺了领导,啥事都干不成。领导的想法其实就是先挑起内斗,然后两败俱伤的时候,或者批评或者表扬,让他们得到安慰,从此加强了管理和统治,让领导和员工都爱这个家、这个机构。

    事实上,仔细一想,同事之间工资都差不多,做的活儿差不多,没有必要相互倾轧,狗咬狗,结果都很受伤,领导表面淡定,显出威严,内心却微笑,恨不得越乱越好。

    德志早晨吃得简单,然后去了农业银行,找出笔记本,看了看当时的记录,再将单据填好,给了余哥,余哥将单子和银行卡交给工作人员,很快,就办好了,窗台上出现了银行卡和存款的凭证,德志接过银行卡,余哥说:“这钱打过去,算是解决了一部分的水管吧。”

    “引水管算是解决完了,还要一些供水管。供水管上次说好了,从殷老板那里进一点,在清塘村所在的乡镇进一点,这样,各方都有所照顾,我们在这里做事会更顺利。”德志说。

    “是啊,”余哥将汇款的单据放进包里,一边说:“没错,尹懋不知道还来不来,芭比十有不会让她来了。因这里是山区,道路崎岖难行,充满了危险。芭比在这里也没学到什么,加上项目快要结束了,也没听说有新项目批下来,大家都有了一些想法。”

    德志问:“你有什么想法?”

    “很明显,宣恩的项目一结束,就要撤离。”余哥说。

    “到哪里去呢?”

    “这还不知道,要等尹懋的恢复情况,现在,人事肯定要做一些调整,我已经老了,啥事都需要年轻人上。你就好好干吧,将来会有升迁的机会的。到时候,你别忘了我这个大哥就行了。”余哥说,话语里带着伤感。

    德志也有些触动,不过,他觉得这是正常的,新陈代谢,万事万物的规律使然。

    二人边说边出了银行,巧得很,遇到了殷老板,他要请客,殷老板说:“好久不见,咱们去喝杯酒吧。”

    德志也不客气,说:“好啊,现在是中午了,走吧。”

    余哥也不推辞。自从殷老板的妻子去了凤城,家里基本上没人做饭了,殷老板有钱,常在外面吃饭,加上本来外面的业务挺多的,他自然常有应酬。宣恩县城不大,转来转去,就是这些地方,很容易找到人。

    冬天吃啥都不如吃火锅,特别是山区,吃火锅比较简单,又能联络感情,增强友谊。山里人有抱团的思想,比在平原的人要团结得多,通过饮食习惯就可以略知一二。

    吃饭离不开喝酒,冬天喝酒可以御寒,驱赶身体里面的寒气,喝了暖和,再说,山里的酒一般是包谷酒,瓶装酒一般是来招待那些喝不惯包谷酒的人,德志长期在山区,懂得包谷酒比外地进来的瓶装酒要正宗得多。瓶装酒好看,但里面掺杂的东西,人无法猜测,已经超出人类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乡随俗,不要贪恋无定的虚荣。

    第一卷  第322章 新加坡人

    在山区生活,钱少,但吃的东西放心,呼吸的空气干净,水也比较清洁,有失就有得。如果德志生活在城市,可能钱多一些,但是,身体健康会受影响。

    吃完饭,德志收到短信,是刘小姐发来的,说明天有从新加坡来的姊妹来参观宣恩的项目。

    德志告诉了余哥,余哥说:“我收到了。内容一致。”

    德志和余哥以前在巴东的时候,相互沟通,刘小姐发一条短信,对方马上就知道了,后来发生了一些故事,就是其中有一位姊妹,和余哥、德志一起被招进来,过了试用期,她没有被录用,延长三个月的试用期,她自认为比余哥聪明,文化水平也高,反而留用余哥,很让人想不通。

    她一气之下,没有辞职,就离开了机构到了北京,继续作为“北漂”一族,在首都打拼。这就不提了,余哥和女人一样心细,可惜的是,他并不想因为这件事而改变什么。

    余哥说:“我收到了信息,说要那个女的跟我去恩施。”

    “好啊,你艳福不浅。”

    “人家是新加坡人,我从没想过,弄不好是国际影响。有那心,也没那胆。”余哥说。

    德志清楚,刘小姐不想让他接触国际小姐,说到底,新加坡人和毛坡人都是人,差不多,不过,一个待遇好,一个待遇差,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外国。不想让德志接触,担心的是德志没准儿被拐跑了,跟着国际小姐去新加坡,那是多么浪漫的事!

    两国的制度不同,福利迥异,从根本上说,新加坡是很多人渴望去的地方。

    余哥说:“明天我们去恩施接她,她坐飞机来。”

    德志点点头,回宿舍,当晚无话。

    天明,二人吃了饭,坐车前往恩施。这个地方离宣恩约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同样,一上车,开始还行,后来德志的眼睛发沉,心里还在想,当时在哪里出的车祸呢?到那时,已经睡着,没有找到,这个差点要他命的地方,在德志心目中,竟变得不重要,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看来,这个地段还不是让德志刻骨铭心的地方。

    等到了恩施汽车站,德志才醒,余哥比较清醒,他说:“你可是有福之人,真是上车就睡,到终点。”

    “嗯,我晚上熬夜,白天很少睡。逮到一个机会,就睡,等过了那一会儿,就好了。”德志说。

    车站里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虽在山城,可人们的心却是城市之心,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得到幸福,为了变得更有钱,为了无定的未来,懂得抓住现在,不虚度光阴。

    在外头跑,余哥不心疼钱,反正是公款,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他见车站内有出租车出入,就招手,那车很乖,很快就跑到余哥面前停下来,德志刚下车,还在犯迷糊,又上车,要是德志一个人来恩施,他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花钱的。

    德志上了的士,车慢慢出了车站,然后融入街上的车流,朝着机场方向而去。

    直接进入机场,交五元的费用,余哥要了司机的电话号码,司机不给,说:“给你一张名片,我实在不想这样做。我不是名人,要名片没用。你叫别的车吧,我不能在这里等。”

    说完,他就开车跑了。

    余哥笑了笑,骂道:“啥德行?还名人呢。”

    德志听到他发牢马蚤,也不说话,只是觉得余哥还真具有前瞻性,这里地方平坦、空旷,在山区是十分难得的,正因为空旷,才没有多少人家;因为偏僻,没有多少人家,想找车还真不容易,加上即便想进场的车,要交停车管理费,哪怕机场方面没有任何管理行为,也要交这个钱,钱对一部车来说不多,可是,对恩施市市区内所有到机场的的士来说,就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算算账,这属于预算外的收入,根本不可能交到国库,只是机场赚钱,赚了之后,就会飞走,为了加强自我保护,机场方面对于这块比较大的停车费蛋糕,地方上就想出出主意,让出租车司机赚到钱,争取做到大家相安无事,有钱大家赚,有饭大家吃,有汤大家喝。因此,不上交机场停车费,只交规章明确规定的收费项目。

    余哥和德志只好在机场大厅里瞎转,里面卖的东西比外面的贵好几倍,产品质量不见得很好,以当地土特产居多,也有一些外面运来的产品,集中在一起出售。

    土特产带出恩施,洋货带进恩施。这些东西可以解燃眉之急,因有人忙忘记了,本来要带土特产走,结果忘了买,到快上飞机的时候,才突然想起来,为了兑现对别人的承诺,只好忍痛买下;还有从外地回来的,归心似箭,也忘了买东西带回老家,老家的机场就考虑了两方面的需求,就在机场设立了售货处,专门给那些有钱但没时间的乘客,将刀子磨得快快的,好向那些有钱人开刀。

    听到天空被撕裂的声音,一架银色的飞机从天而降,不一会儿,有人陆陆续续地从里面出来。德志从刘小姐那里知道了新加坡小姐的电话号码,也是和她联系,却联系不上,他看看余哥,余哥看看他,都不说话。

    这下子可好,来接人,竟联系不上了!

    机场里的人越来越少,看着看着,这一架飞机上下来的人快走完了,德志和余哥正想转身离开,有一个女人拉着箱子出现了,德志一看,知道这个人就是要接的女人。

    果然,德志看她过了安检的门,上前询问:“你是新加坡来的姊妹吗?”

    她抬头看看德志,一脸的疲劳,穿得单薄,比较朴素,娇小的身材,高耸的胸,让人一看就想入非非。不过,她是姊妹,不敢多想,否则,就是罪孽深重,不可自拔。

    她笑着说:“是的,你是姚弟兄吧?”然后,她转向余哥,问:“你是余弟兄?”

    两人都点了头,她笑着说:“不好意思,我从云南昆明飞到江城,从高原飞到平地,看看人家穿的衣服,我就傻了,一看他们,都拿异样的眼光看我,就知道穿错了。”

    德志笑了笑,说:“你是对的,现在到了山区,大家都一样了。”

    她说:“对啊,对啊!”

    说着话,余哥勤快,跑上去帮她拉行李箱,新加坡妹妹(新妹)连忙阻止,客气一番,经不起余哥的大献殷勤,只好作罢。

    德志还在犯嘀咕,这么远的路,在这郊区,怎样到市区坐车呢?说起来是个基金会,可是没有车,怎么办?

    这是正常的,因为基金会内地的花钱都要经过刘小姐和齐老师。她们决定钱的去向,没有第三人监督。造成一些问题是,如果她们合伙贪污,就没有人发现。上帝?上帝在人选择作恶的时候,他会哭泣。

    令德志感到意外的是,门口竟然有接二连三的出租车,怪不得刚才送德志到机场的的哥不给名片呢,原来,他早就明白了这个问题,到时候,不用打电话,就有的士排队前来。

    余哥拉着行李箱跑得飞快,到门口招手,一辆的士“嘎”一声停在他们面前,德志打开副驾驶的车门,让新妹上了车,新妹坐在上面,她迟疑了一下,德志有些不解,难道不该这样吗?

    不过,新妹很快恢复正常。余哥放下了行李箱,然后打开后面的车门,他上了车,车身为之一动,德志也上了车,关上车门,车向市区飞驰而去。

    的哥问:“去哪?”

    德志说:“市区。”

    “清江车站。”余哥补充道。

    德志看看余哥,觉得他为什么深得领导信任,是和他回答问题精确有关,女人一般都会犯迷糊,还自以为聪明,实际上,都是装的,跟着别人起哄还行,一旦自己独自行动,就慌了手脚,不知怎样处置。

    车到了清江车站,余哥付车费,然后再转中巴车。余哥同样很快递拿出行李箱,提上中巴车,德志跟着上车。新妹看看余哥和德志都已经坐好,在德志旁边还有空位置,就坐在了德志旁边。

    德志开始觉得不自在,不过,马上就恢复正常,男女授受不清是指那些好色之徒,心里不干净,自然会认为喜欢吃豆腐,占便宜。

    车开始晃动,朝宣恩方向而去。地图上看起来很短,走起来却很长,不是直线距离,而是曲线距离,这个就和中国人的性格类似。

    明明一句话能说清的,偏要拐弯抹角地说,说了半天,还在原点,让你去猜测,让你无法弄明白。

    来的时候德志在车上睡着了,哪怕心里很想看到出车祸的地方,但是困意占了上风,不久就睡熟,一直到车的终点。回来时,旁边坐一美女,心里觉得美滋滋的,也就没了困意,心想,来的时候错过了看出事的地点,回去时就要好好看看。

    抱着这样的想法,德志开始留意窗外的风景,虽说山体大同小异,可是仔细看来,还是有区别。山沟山谷也是一样。

    走了一段,德志感到肩上有人靠着,扭头一看,是新妹,她竟然斜靠着德志的肩膀睡着了。

    德志心里紧张,这可是外国女人啊!虽说长得和中国女人差不多,可是国籍不同,这个人如果给自己当老婆,那可是国际婚姻了。但是,这个念头转瞬即逝,如果娶了她,德志的老婆怎么办?难道要休掉吗?这也不符合基督徒的身份啊。

    打消了这个念头,德志就轻松许多。可能新妹太累,从地上到天上,再从天上到地下,坐飞机又坐车,累得不行,坐上这山区的摇摇车,自然会被摇着睡着,德志贡献一下肩膀,也没什么,只当是英雄救美人了。

    第一卷  第323章 憋尿冠军

    车到了宣恩,停了下来,新妹猛地一惊,才发现睡得很沉,她笑了,很好看。“不好意思,我失态了。”她说。

    德志听了,觉得她可爱极了,“失态”这词用得相当经典啊!

    新妹是从网站上了解到dashg基金会的情况,很向往,特别是对山区,更是渴望见到。毕竟在新加坡见不到这么大这么多的山。

    下了车,又是余哥忙着帮新妹拉行李箱,然后到车站门口叫了一辆麻木,跟司机交谈了几句之后,将行李箱放上去,然后请新妹上车,德志和余哥又叫一辆麻木车,坐上,开动,没有谈价钱,这钱是公款,不用心疼,余哥管钱,更是如此。

    麻木车从酉水河的南边过了桥,到了河对岸,余哥将两部车的钱都结算了,也没有写收据,很明显,没有车票。他们就是这样。有钱,就大方,有公款,就更大方。

    大家都清楚,新加坡是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好,她来中国,不知道是何目的,可能是想要实践基督徒的爱心,也许是来考察内地的真实贫困的情况,她为什么来这里,刘小姐没有提,也有些讳莫如深的意思,属于高层的秘密,一线的工作人员没有必要知道。

    进了房间,德志请她住进芭比的房间,因芭比的房间没人,余哥赶快进屋去打扫,放好行李箱,就开始忙碌。

    芭比的房间非常凌乱,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未婚女孩的香闺,实际上,和狗窝差不多。

    事后余哥悄悄对德志说:“不是新妹来,我才不愿进入芭比的房间呢,简直还不如狗窝。”

    德志摇了摇头。

    余哥继续抱怨:“还不如我年轻的时候,我当时没有信主,生活没有规律,也不想改变自己。没想到,现在遇到一个比我还邋遢的人。而且是个女人。今后,谁要娶了芭比,谁就倒了八辈子霉。”

    “为什么这样说?齐老师不是说了吗?谁想娶芭比,必须拿二十万元钱彩礼过来,否则,门儿都没有,窗儿也没有。”德志说。

    “她倒过来给我二十万我也不会要。这样的女孩,谁娶了谁倒霉。”余哥说。

    “算了吧,你可以当她的父亲了,娶了她,重头再管教她,好好修理她,让她将来找个好人家。”德志说。

    他俩的对话被新妹知道,新妹笑着说:“谢谢两位大哥的帮助,我能到这个地方,感谢上帝!”

    “应该感谢的是上帝,我们只是他造的。”

    新妹显然很爱听这话,会心地笑了。德志了不起是个挂名的基督徒,走的是形式主义,没有实质的心灵的改变。而自称为传道员的余哥,装作虔诚,在家乡村的时候,乡镇上有几个太婆,据说是基督徒,没有比他们更年轻的愿意信耶稣,遇到了余哥,如获至宝,将余哥当成掌上明珠。

    他的眼睛好,瞅得见《圣经》上的字,他就念经文给大家听,久而久之,上面知道了乡村里有一个聚会点,知道了是余哥在当负责人,然后报名上册,余哥就成了更上一级教会的所知道的对象。

    紧接着,上一级教会盖新教堂,需要水电工,就想到了他,因为他做水电又快又好,虽没受过正规训练,可比德志要强多了。

    后来,省里总会招聘,当地就介绍了他去,他一去,就被录用,因他懂得水利,而新招的工人,就是需要懂得水利的。新项目和水利有关,需要到山区工作。瞌睡了遇到了枕头,余哥顺理成章地进了基金会,开始和德志合作。

    本来合作的还有一个女孩,名叫伊妹,因和余哥不合,加上领导延长了她的试用期,哪怕她绝顶聪明,到了这个机构,也如同老牛掉进了枯井,有力也使不上。

    德志去山西学养猪的时候,留下余哥和伊妹,结果两人因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回江城起了争执。余哥懒惰,想一上车再下车,中间不用转车,就选择了坐汽车去江城,谁知余哥的如意算盘,被伊妹打碎,她想坐船,原因是,当时的天气已经是寒冬腊月,在山区,有些地方已经在下雪,路面也不安全。因卡车或者大巴车,都带有洒水降温的装置,目的是为了降低刹车片的温度,免得因摩擦产生的高温,着火,将橡胶轮胎燃烧,或者路面太滑,容易出事,从安全角度出发,还是选择坐轮船比较安全。

    长江的水,到了冬天也不会结冰。坐船回江城,无非是多出了几十元钱,可是能够安全抵达,关键的原因是,坐船比较自由,可以活动身体,比窝在狭小的汽车空间里要强得多。

    两人起了争执,又没有人愿意退一步,陷入僵局,没有能够尽快及时解决。

    结果是分道扬镳,余哥到了江城,伊妹到了北京,只当是一场梦,只不过里面的背景和颜色比较丰富而已。

    伊妹认为余哥到江城见了领导,肯定要告状,让伊妹无法解释,毕竟是二人争执,没有第三人在场。从身份上来说,伊妹是延长试用期的,还没转正,从根本上来说,说话没有威信,而余哥是老江湖了,已经签了合同,无形中势力就强大一些。

    果然,伊妹在后来得知德志给她邮寄照片的时候,解释说,当时担心余哥先入为主,说了她坏话,自己从领导那里得不到任何的好处,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来真正验证了这一点,伊妹是对的。

    还有,就是伊妹觉得领导在排斥她,让她很不开心,从她的观察,她已经看出来问题,只不过她没有那么傻,写个什么万言书再离开基金会,而是情愿看到基金会错下去,然后看她怎样灭亡。

    果然,到了后来,齐老师在年初大家吃开工饭的时候,说出了伊妹不辞而别,是被机构炒了鱿鱼,这样说显得机构完美无缺,故意找一些反面教材好给大家演示一番,从根本上来说,是伊妹炒了机构的鱿鱼。

    齐老师在她儿子面前,没有说出来领导被员工炒鱿鱼,而是反过来说,其目的很明显,是要让大家清楚,大权在齐老师手中。有了齐老师,啥都不是问题。她说啥就是啥她想怎样就是怎样。齐老师没有人监督,结果就无限膨胀。遇到刘小姐,虽一开始还有问题,到后来,刘小姐被同化了,再遇到问题,就听凭齐老师处理,按照他本人的意思处理。

    新妹被安顿好后,晚上一起出去吃饭,当然,还是余哥掏银子,这银子是公款,刘小姐再三交代,吃住都管,只是不可奢侈。其实,想要在这里奢侈,凭德志和余哥,根本做不来,他俩出身都不是纨绔,哪里想浪费钱?即便有钱,也不会玩。

    新妹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条件很好,很爱干净,可是,她也是基督徒,懂得过节俭的生活,到了山区,更是如此,懂得怎样节约。

    再说,既然刘小姐再四交代,她肯定不会出钱,没准是香港办公室的意思,而她参加这次体验活动,肯定是给了办公室一笔费用的,算来算去,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一点都不奇怪。

    宣恩,冬天,火锅,远山山尖上有雪,美女,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德志倒愿意灯下观美人,在小城里,度过余生。可惜的是,人家是新加坡的,自己是大陆的,幸福指数相差太大。

    新妹的眼睛大,忽闪忽闪的,很是动人,德志想,如果和这样的美女在一起,可以减少寿命。因为,见了她就想要,睡在一起就要做,一夜做一次肯定不够,她会掏干净德志的,肯定会让德志变成一个空心萝卜。

    吃了晚饭,回宿舍,余哥看电视,让新妹先洗澡。

    新妹当然愿意,偷看是不可能的,因冬天雾气大,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再说,浴室也是卫生间,门做得相当扎实,严丝合缝的,没有空隙,想看也可以,除非是蜘蛛侠,可以贴在墙外,透过窗户缝隙看到里面的一切。

    当然包括新妹的胴/体,她的肌肤如温玉,就像牛奶滋润过的,她有心志来山区扶贫,先来考察体验,证明她做事非常细腻到位,可能考察完后,不再到宣恩,那也无所谓。据说,新加坡来了一些扶贫者到了新疆,那里的需要更大。

    对于湖北,在全国排名来说,不算是贫困的,只是局部有些贫穷罢了。综合来看,比不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新妹想去哪都行,在这里只是体验,山区的情况大同小异,路都是弯曲的、盘山的,有山峰、山谷,也有河流,更有朴实本分的山里人,因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不习惯山外的大世界,世界再大,房间也只那样;房子再豪华,能睡的,也只是那么一块地方。

    想通了就是这么回事。

    在是否跟民委通知访客的事上,刘小姐交代,不要说。

    具体原因不详,新妹在洗澡。余哥听了德志的问题,他说:“不告诉政府也行吧?我拿不准。”

    “和政府签了协议,协议上有这么一条,访客须遵守当地法律。这就是说,可以有访客,不需要经过政府,前提是只要遵守当地法律和风俗即可。”德志说。

    “哦,我明白了。也就说,这次如果政府知道了,也不过问,证明是允许来访客。如果需要交通工具,政府有义务帮助解决。对吗?”余哥又追问道。

    “是的,新妹来,是一种试验。是看看政府的态度。”德志补充道。

    第一卷  第324章 远走高飞

    政府当然愿意外来者进入,一是可以借这个机会吃饭,二是说不定能引进新项目,做好了是政府的成绩,奖章里有政府的一半,哪怕政府从来没管过,也有贡献,也要受到表彰,当然,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受益者不亦乐乎。【百姓要的是实惠,官府要的是名誉,做好了是政府得荣耀,做不好是非政府机构没有经验,应当负责,和政府没有关系。

    当晚,新妹住在宿舍,好在房间多,四室两厅,三个人各住一间,竟然还多出一间房。

    当晚,德志也不敢瞎想,知道第二天新妹要跟余哥下乡去了。余哥恩施的项目已经结束,只等验收了。验收完了之后,彻底从恩施撤出来,然后去新的项目村。

    谁知道,撤出来之后竟然到了盛站长管的另一个村,叫永和村。

    从此,德志开始担心起来,因为盛站长送给德志一部笔记本,虽是二手的,可是,最少也值几百元钱,收了人家好处,就难免会为人家说话。

    于是,德志在上网的时候,和盛站长聊天,特别提到要防止余哥,小心他告状。盛站长知道了,并谢谢德志的提醒,其实,盛站长并不担心他告状,告状请便,只怕你不懂告状的门路。

    盛站长发过来一些幽默的图片,逗得德志大笑不已,后来,盛站长说,没问题。

    事后,德志突然发现自己的浅薄,在这样的场合,盛站长十分懂得打交道的玄机,和人交往,不同于搞技术。人是活的,不确定的东西太多,技术是死的,固定的,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马上就能显现出来。

    永和村是移民村,不是外地往里面移,是山底下的往山上移,当然,政府鼓励搬出来,但收效甚微。搬家到平原,容易受欺负,很多人搬出去,后来又搬回来,原因很简单,就是住惯了山区,平原就不想再住了。平原没有什么起色,总是平铺直叙的,没有波澜和涟漪,总觉得平淡无奇,久而久之,就会生厌。

    加上山区能看到自然的东西,真的东西,不做假,全是实心实意的,包括山,屹立千年万年,还有水,总是长流不息。

    永和村的支书和村主任,是叔侄俩。这也算世袭制,老支书的背有点驼,身材不高,但是很聪明,喜欢抽烟,喜欢说笑话,还会算命。儿子在宣恩城里卖洁具。

    德志在县城里见过他,留下了印象,他的侄儿也在场,从永和村到宣恩城,走水路还快一些,最近雨水比较多,水利局下了禁令?br />